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历 史 智 慧 的 传 承 与 建 构
  • 女人非弱者
  • 新思想史研究、历史教科书编纂及其他
  • 运用历史神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
  • 怎 样 学 习 中 国 历 史 地 理 学
  • 中国古代史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 现代历史教学模式研究引论
  • 略论高三历史科备课应注意的问题
  •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 历史教学中人地关系思维的理论与实践思考
  • 最新热门    
     
    高考复习要注重名题赏析与下水作业

    学生少选C项,而1996年第39北朝题,亦复如是,在分析原因时 他们才认识到“于细微处见功夫”的考查,此时点拨火候已到;在掌握时空概念时,应按照“左图右史”的传 统,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要“于细微处练功夫”。受此启发一个叫王丑的同学问:“六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 口泉州在哪?”这是教材的地图中未出现过,笔者在黑板上用简图标明泉州位置,并强调它在琉球的对面。殊 料,1997年全国卷第4题正是这一“泉州”。最后才进入到赏析层次,这是为数较少的学生所能登堂入室的阶段 ;而高考本身就是选拔性考试,这一做法并不离谱。像在赏析1996年全国卷第27题(题略),学生认为ABC三项 是隋朝统一的历史背景,在具备这三点的情况下,谁也可以完成统一,选D项有英雄史观的嫌疑。对此笔者分析 :ABC三项是隋统一的历史背景,也是客观原因,而D项却是统一的主观原因。看问题要用全面的观点,况且历 史唯物主义在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同时,也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积极或消极作用。而一个叫王秀芳的 同学在赏析1996年全国卷时说:“本卷第10题考了香港图,这是热点又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第38题涉及到东 欧剧变这一重大事件的评价,富有深意;第44题以太平天国对外的“两种态度”以返观我国的对外开放;第46 题以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来预示:科技是当今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及未来世界经济发展态势。这是体现了时 代气息,昭示我们跨世纪的一代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试题的精神实质,这才叫赏析 出了“意境”。
        二、下水作业。如果我们仅就名题品头论足,充其量只不过是扮演了“美食家”的角色,而要真正“饕餮 天珍”,还非得亲自“下厨”不可。即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试题,当然这种设计是以教科书为“底本”,以名题 为“蓝本”来破除对高考的迷信以认识其庐山真面目。
        1.重视基础知识。由于《高考命题的理论与实践》历史分册中明确说:“考查具有思维能力要求的试题, 其赋分在全卷总分中应占明显优势,以不低于2/3为宜。”这就使得一部分师生进入一味地追求所谓“能力”而 忽视基础知识的误区,结果在考试中屡屡失误。因之,笔者让学生着意重视基础知识,通过对高考题的再生设 计,以便顺利打通这一通道。例如从1995年全国卷第1题“商鞅变法”题可再生设计出:商鞅变法中,对封建经 济发展具有二重性的是 A.废井田 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建立县制 (A) 也可联想设计出: 王安石变法中,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的措施有: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市易法(ABCD)。
        2.重视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建构历史知识体系之“网结”,是形成历史思维能力之“基石”,应予以特 别关注。例如1996年全国卷第13“府院之争”题和第15“大革命失败”题就是考查对历史概念内涵及其表征的 准确理解和认识,因之设计就应向这方面靠拢:对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北伐,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它是国民 政府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而进行的战争 B.它是北洋军阀内部争夺地盘的一场战争 C.它是国民党新 军阀同北洋军阀争夺地盘的一场战争 D.它反映了英美和日本争夺中国控制权之争(CD)。
        3.重视历史阶段性特性。《考试说明》的10条能力要求之第2条就是“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基本线 索和发展过程。”只有抓住了历史的阶段变化和特征,才能抓住事件发展的全过程,才能弄清线索和规律。在 世界近现代史上,赵恒烈教授提出的“三建”“三破”就是其阶段特征的概括:一建维也纳体系确立:三国同 盟和三国协约的建立为一破。二建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德、日形成两大战争策源地为二破。三建 于雅尔塔体系建立;90年代苏欧剧变为三破。而1997年全国卷第47题就是考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缓慢 发展这个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发展线索之一的;据此有学生设计出“结合有关史实说明,中国-党是怎样一步 步走向成熟的?”通过这些模拟设计,要解决有关阶段性特征题就不太困难了。
        4.重视理论渗透。“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 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考试说明》中对历史思维的最高要求,强调理论性,但只是“初步运用”。在这 方面笔者把1992年全国卷第48题,即著名的“唐女祸”题让学生用全面和片面、现象和本质、内因和外因、矛 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客观相结合的观点和个人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及阶级分析的观点进行反复剖析 ,从而能够“初步运用”它来解决问题。
        5.重视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求异思维能力,就是突破思维定势,根据已有信息,全方位、多角度求得多 样的认识。例如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按教科书中明确的定论: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改变。但1995年上海卷第50题(甲组)“简要评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参 考答案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之,学生就得出结论:辛亥革命在反 对君主专制上是胜利了,但在推进近代化进程中却失败了。另一方面,又鼓励学生向名题求疵,虽说不上是切 中各题肯綮,却也不无道理,譬如,1995年全国卷第12题:皖南事变反映出 A.蒋介石集团企图重演“四·一 二”政变故伎 B.国民党政府的政策重心由抗日转向* C.蒋介石集团既要*又不敢与中共决裂 D.民族 统一战线中的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标准选项为C,但学生认为A也应选,因国民党政府自五届五中全会 后政策重心由抗日转向*,开始掀起*高潮,而皖南事变正是这一高潮的体现,是蒋介石集团企图消灭新 四军,打击-党,分裂统一战线的阴谋,这不是企图重演“四·一二”政变故伎吗?
        6.重视小论文的撰写。历史小论文主要是考查文字表达能力,虽然高考试题还没有出现过真正的小论文, 但它已通过不同的能力考查而渗透到一些题型中。一般而言,它是一种政论文,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 历史知识结合到一起而通过文字表达出来,需要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和史论结合能力。在这 里,笔者起初让学生把教科书中的结论加以论证,诸如“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 以后逐步上升到观点论证题“结合鸦片战争的有关史实,说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再生发出“结合有关 史实说明,‘落后必然要挨打’吗?”和“先进就可以不挨打了吗?”最后上升到材料型观点论证题,前面提 到的“唐女祸”题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至于撰写方法,说到底只是一种技巧(术),而根本问题是如何内化知 识为能力(学);况且不同的题目应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应针对具体题目具体分析解答才是。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