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浅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 浅谈趣味历史课
  • 浅谈历史课中爱国主义教育实施途径与误区
  • 浅谈历史课堂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 浅谈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品质
  • 中国近现代史记忆方法
  • 日本新民族主义浅析
  • 日本帝国主义奴役教育
  • 巧用插图事半功倍——浅谈初中历史教材中对插图的运用
  • 强化五种意识 搞好文综复习
  • 最新热门    
     
    注意隐形的历史知识点

    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土地划归了美国。在“1 9世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图上,明白告诉学生,在拉丁美洲,除了西班牙、葡萄牙两个殖民国家外,还有荷兰 、英国和法国。在“美国的领土扩张”图上,一个“阿拉斯加,1867年从俄国购得”的说明就暗示了俄国 在19世纪前期曾地跨欧亚美三洲;一个“夏威夷,1898年吞并”,反证了孙中山不是在美国建立了兴中会。在“帝国主义瓜分下的非洲”图上,表明了19末世纪末非洲只有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这两块“干净”的土地。所以,学生在对教材的学习中,应该结合地图加以分析和消化。

    五、年表中的隐形知识

        年表中的隐形知识隐蔽于课本后面的大事年表中,本来大事年表中的时间史实,是每一个学生非死记不可的重点。但由于课本编排失误,造成了不应存在的隐形知识点,或是正文未讲,或是讲而未明,或是文表相左。如年表上说1688年英国政变,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言下之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可教材正文却不这么结论,教材在讲1689年的《 权利法案》后才结论说:“经过半个世纪斗争,英国终于确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专政。”表述本无可厚非 ,但在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时限上却把人搞懵了。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19世纪60至90年代,是中国洋务运动时期;1917年3月,发生了俄国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二月革命。上述均是课本未见而年表明确的知识点。

    六、文字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隐形于文字表述技巧上,稍不注意,就谬之千里。如“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在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又办了一些和民用有关的工业……作为军事工业的辅助”。一个“同时”加“辅助”,否定了“洋务运动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70年代以民用工业为主”的说法。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向中国大量倾销工业 品的同时,还向中国输出资本”,教材用一个“同时”加“还”字,准确地表明在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的商品输出并未为资本输出所取代,否定了帝国主义时期,列强的侵华手段主要是资本输出的论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清亡于何年?辛亥年,1912年,这两个答案都对。辛亥年一般指1911年,但是,辛亥年的腊月,已经是1912年的2月了。所以清亡于辛亥年决不等于亡于1911年。因为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退位时,还是辛亥年腊月25日。

    七、悟性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点,紧扣大纲,对教材若即若离,全凭学生对所给信息的领悟,对教材活的理解。如“1914 年,欧洲爆发了帝国主义大战,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教材的这类表述 ,你看出中日交战了吗?没有。日德之间呢?实际上打了的,打败了德国人,才能把德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里的铁路和地盘占为己有。又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侵占了香港、马来西亚、缅甸等地,处于军事优势”。根据教材这段话,你能判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军参与过对日作战么? 回答当然是肯定的。19世纪初期,美国利用欧洲对拿破仑战争的机会,加紧在北美进行领土扩张。那么欧洲对拿破仑的战争对拉美独立革命产生过积极影响么?你能否肯定回答?

    八、大纲教参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隐形于《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或配给教师使用的教学参考书,有的知识点,大纲中有明确要求 ,而课本中只字未提。有的知识,大纲上未要求,课本上未提到,是教师用的教学参考书中讲的,不讲也行, 但讲了更完善,更有利于考试中的材料分析。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这一段经济恢复和过渡时期,教材上虽然放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编内,但又定1957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那么这个恢复过渡叫什么社会呢?教参上补充了叫“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也算对中学生熟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个完整的交待。
     

    你可以到本站电影站下课堂实录中免费观看精彩教学录像: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