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浅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 浅谈趣味历史课
  • 浅谈历史课中爱国主义教育实施途径与误区
  • 浅谈历史课堂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 浅谈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品质
  • 中国近现代史记忆方法
  • 注意隐形的历史知识点
  • 重要知识异同点的比较
  • 历史选择题求解案例
  • 历史材料解析题求解案例
  • 最新热门    
     
    中考复习历史问答题求解案例

    >[题型特点] 

        论证题最大的特点就是“论”。即要求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通过对史实的透彻分析,说明道理,得出结论,来论证某一观点或结论的正确或错误。其提示语有“说明”、“论证”、“证明”、“试论”、“谈论”、“为什么”之类。

    [典型题例]

        毛泽东指出,在统一战线中,“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试用第一、二次国共合作的史实说明这一论断。

    [分析指导] 此题要求用两次国共合作的史实证明毛泽东的论断,属正面论证题,解题时要注意既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中概括出“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的史实,又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中概括出“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的史实,从而说明中共在统一战线中,不搞无原则的退让,必须坚持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的正确。此题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论证题的“讲道理”,一定要建立在“摆事实”的基础上,即以史实为依据,做到史论结合。

    [答案要点]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排斥-党人,陈独秀害怕统一战线破裂,接受蒋介石的要求,助长了蒋介石的反动气焰。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武汉政府内的反动势力也不断增长,反动军官制造“马日事变”。陈独秀坚持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禁止农民没收地主土地,解除工农武装。结果,汪精卫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陈独秀以退让求团结,导致统一战线完全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中国-党针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多起*惨案,制定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方针和反对顽固势力的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打退了国民党的进攻。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中国-党又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重建新四军军部,同时发动全国性的抗议运动,使蒋介石在-上陷于孤立,被迫缓和紧张局势。中国-党以斗争求团结,最终巩固了统一战线,壮大了人民力量,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三、比较题

    [题型特点]

        比较型的问答题最明显的特点是“比”,即要求通过类比或对比的方式,将在属性上具有可比性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以归纳出它们的异同点或区别出它们的本质特征。比较题的提示语有“比较”、“对比”、“与……相比”之类。

     [典型题例]见《重要知识异同点的比较》

    [分析指导]

       我们认为考生应用两手准备,假如题目没有指定或限制比较的项目,我们一般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比较:

    比较项

    相同点

    不同点

    背景

    原因

     

     

    目的

     

     

    条件

     

     

    过程

    内容

     

     

    方式

     

     

    概况

     

     

    评价

    性质

     

     

    特点

     

     

    结果

     

     

    作用

     

     

    影响

     

     

    局限

     

     


      
     

       当然,行文作答时并不要求列表,但是,构思拟纲的这一步可以在草稿纸上先列简表格。另外,比较项的选择,要依据有关要求与史实进行取舍,并不要求面面俱到。上表所列的为较为重要的方面,仅供大家参考。
     
    四、评价题

    [题型特点]

       评价题要求依据自己所学的历史和其他学科知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给予中肯的评判和估价,其提示语有“试评”、“评价”、“你的看法如何?”之类。评价题与论证题不同,论证题概括所论证的观点,结论是明摆在题目中的,而评价题答案的观点,则是考生自己在分析综合中提炼出来的结论,属考生本人的见解。这种见解,只要观点正确,论据确凿,言之有理,就应予以肯定,因此它可以较好地发挥考生的创造性。例如对洋务运动历史作用的评价是多年来在学术界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只要言之成理,就应该同等记分。这能充分发掘评价题检测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题型特点。此外,在历史问答题中,单纯的评价题并不多见,它一般与叙述题结合形成:“评述题”。下面就开放性的评价题和评述题各举一例。

    [典型题例]

       有人说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分析指导]

      此题就戊戌变法的评价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各执一见,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便可视为较好的答案。它适应了知识经济形势下教育对创新能力的要求,与素质教育的导向是一致的。要解答好这类题目在平日的学习中一方面要转变“师讲生听”“教材为经典”,“教师为神明”的观念,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另方面也要认识到开放性试题仍以基础知识为载体,答题时要做到论出史出,“史论结合”,这就需要夯实基础,因为开放性的试题并不赞许漫无边际,空话连篇,而应是基础知识与创造性思维的综合运用。

    [答案要点]

        第一种答案: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因为领导这次运动的康有为,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戊戍变法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提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但这个运动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的主张,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第二种答案:戊戌变法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康有为,梁启超在变法中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如果变法成功,中国将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所以戊戌变法名为变法,实为改变社会性质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变法没有发动群众,仅仅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因而不彻底,也不会成功,最后戊戌变法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镇压而失败。因此戊戌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五、综合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年深化,历史问答题的设计无论内容和形式都呈现出复杂化,综合化的趋势,在一条问答题中往往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题型。回顾上述我们所选取的典型题例就是很好的例证:叙述题中既“简述”、又要“说明原因”;分析题中的提示语也有三个“指出”、“说明”、“分析”;比较题中既要“比较”,又要“分析”。所以对于叙述题、论证题、分析题、比较题、评价题各自的解题技巧,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运用到综合问答题的解答中。此不另再举例了 
     

    你可以到本站电影站下课堂实录中免费观看精彩教学录像:

    /movie/mlist.asp?typeid=课堂实录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