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高三历史单元复习课该怎么上?
  •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的选择
  • 高考历史复习要过十关
  • 历史概括能力的考查和培养
  • 开放型问答题特点及解答方略例说
  • 精讲多练讲练结合
  • 近年来关于抗战初期中日战略研究述评
  • 教学研究通过科学史进行德育的探索
  • 关于高中历史课教法的研究与探索
  • 高一学生历史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 最新热门    
     
    对历史公开课的几点反思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并在教学中发挥了它强大的作用。在讲课中充分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能贴近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最佳状态,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并能更好的使之与生动的教育技术相结合。这样,既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又使学生的素质在愉快、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中得以提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对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所以,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是重要和必要的,问题是合适地使用。

     

    多媒体课件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件制作简单,使多媒体变成了小黑板 。有些老师制作课件仅仅是几个简单的 Powerpoint,上面列了这节课的知识要点,这样就失去了多媒体的功能,并且用多媒体代替板书也是不合适的。优秀的板书不仅精练,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时调整、修改板书内容,这些作用是多媒体所不能取代的。

     

    2.图片充斥,冲淡教学内容,历史课变成了电影欣赏课。 如果刻意地追求多媒体教学,一节课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教师就成了 “放映员”,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兴趣很浓,但实际学生是在看热闹,被眼前眼花缭乱的课件迷住了眼。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无意注意过多,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干扰过大,教学目标在热热闹闹的氛围中很难落实。

      3.不注重课件的实效性。课件的制作是为了教学,不是单纯吸引学生,使学生爱看图片。课件的制作重在实效,在于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许多教师希望多媒体课件“好玩”一点,“档次”高一点,特别是用于公开教学或评优活动时,讲究画面背景复杂一点,按钮多一些,令人目不暇接。事实上,我们不能不考虑实际效果而片面追求“技术含量”。面对众多按钮,教师可能会被搞得手忙脚乱,纷繁复杂的背景往往使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结果反而事倍功

    半。

      4.多媒体的使用使老师失去了自己的风格。多年的教学经验老师们都有了自己的一套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甚至是教学艺术或教学风格。但是多媒体的使用使的教师讲课千篇一律,失去了自己的东西。教师应从自身学科的特点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课件风格和教师教学风格的一致性,恰当地进行选择和运用,注重多媒体的实效性,使其能最佳地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反思二: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于采用活动课形式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活动课改变了原先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探究性学习有所体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所以活动式教学应该得到肯定,但“肯定”并不是无限制地全面运用,不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有位教师在讲北师大版本七年级上册第 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时,整个一节课完全采用活动课的形式。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儒、墨、道和法四家。先是有学生扮演各派别的代表人,穿着古人的服饰,阐述本派的主张。而后设计一个班级管理问题,儒、墨、道、法四家展开辩论,说明其主张的合理性。应该说,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说明各派的主张,是有一定新意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是整堂课仅仅是8个学生的活动,而忽视了其他40个学生的存在,他们完全由一个课堂参与者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看客,这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完全背离的。

     

    开展历史活动课应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凡是学生能自己独立思考、操作、表达的,教师应该放手让他们去探索,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

     

    2.兴趣性原则:在题材和内容的选择上、在活动形式的选择上、在活动过程中,开展活动课都要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主,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3.科学性原则:在开展活动课时,既要做到开放、创新,也要适应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在活动课内容的选择、活动目标的确定方面,要力求具体化、形象化,避免理论性太强,过于抽象和专业化,以免学生望而生畏、无所适从。

     

    4.主导性原则:不管什么课型,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变化。教师在活动中要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价和指导,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假设和陈述,进行适当的点拨,启迪学生思维的火花。

     

    5.大众性原则:活动课应该是全部学生的活动,而不是部分甚至是个别人的活动。活动课必须考虑学生整体的兴趣爱好、实践能力、知识广度等诸方面的因素。在设计活动主题时,应选择“大众化”的内容,在活动中尽可能创设人人都能活动的机会。

     

    反思三:什么样的问题需要讨论

     

    新课程倡导探究与合作学习,倡导发扬集体的力量。于是讨论成了公开课必备的一个环节,好像一节课缺少了讨论这个环节就不足成为一节课,就像一顿大餐不可无鱼。讨论本没有错,可是在很多课中,小组讨论完全变成了一种形式,而完全不管这个问题有没有必要和价值讨论。更有甚者,有些课竟出现数个毫无价值的问题。比如,北师大版本九年级下册第 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有位教师设置了如下问题让学生们分组讨论:“1.《凡尔赛条约》的内容有哪些(课本上就写的一清二楚);2.阿尔萨斯和洛林为什么要交还法国;3、莱茵河50千米内为何不准设防;4.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为什么交给战胜国‘委任统治';6.为什么要求德国废除义务兵役制;7.为什么要求德国支付战争赔款”。这些问题,根本不需要讨论,一眼就能看出答案或者完全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予以解决,并且可以合并为一个问题“《凡尔赛条约》对德国有何影响”就可以了。

     

    那什么样的问题有必要进行讨论呢?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参考:

     

    1.问题有一定的伸展性或开放性。

     

    2.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学生的合作才能完成。

     

    3.问题有一定的价值,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反思四:历史课程改革注重了过程,但不是不要效果

     

    好多历史课件制作精美细致,教师语言风趣幽默,学生也兴趣浓厚,笑声不断,参与面也较广。从正堂课的过程来看,教师引导方法好似得当,学生学习氛围好似愉快和谐,教师和学生的双主地位好似也都得到体现,但定心思考,整堂课下来,学生获得了哪些知识、受到哪些教育、能力又得到什么提高呢,回过头来,留在脑子中的恐怕只有那些笑话、图片等无关紧要的东西了。这种只追求表面轰轰烈烈的做法实在不可取,与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也是很不符合的。比如听过人民教育出版社第 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重点是春秋和战国时期的齐、晋如何争霸,明确改革与强国的关系;难点是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以及历史影响。应该说重难点非常清楚,可是有一节公开课,光Flash动画就有“烽火戏诸侯”、“春秋争霸”、“城濮大战”、“长平之战”等4段,场景热热闹闹,学生兴趣高昂。我注意了一下时间,光欣赏Flash动画就21分钟,一节课成了电影欣赏课。

     

    过程是为结果服务的,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都是为了解决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实目标。如果只追求形式的花哨,过程的热闹,那将是一件非常有害的事情。对这一点,我们都要重视起来,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来讲是新事物,没有什么现成的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我们必须在科学教育理论的指引下慎重从事,避免走入误区。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