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历史教学中学生探究精神缺失的调查与应对
  •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
  • 试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 科研教学一石二鸟
  • 近距离观察文革
  • 系统分析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春天”短暂的原因
  • 纳粹为什么迫害犹太人
  •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原因
  • 浅析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
  • 最新热门    
     
    中国民族工业“春天”短暂的原因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 “春天”。短短几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一度振奋人心的“春天”却是短暂的,这是为什么呢?


                 一、缺乏成长的自由空间。中国民族工业是在欧美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压迫的间隙中发展起来的,因此,这种发展只能是暂时的、畸形的。当时,中国工业产品的增加,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还要满足帝国主义战争的需要,反映了它对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依赖性。如一战期间,面粉工业和冶铁工业由于帝国主义战争的需要发展得较快,纺织业由于进口的减少也得到较快发展。但一战结束后不久,中国民族工业立即萎缩和萧条。面粉进出口马上转为入超,“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帐,大多无利。……其他工业夷皆消沉。”(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兴旺的景象,就这样昙花一现。

              二、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十分弱小,在这期间开办的企业依然是轻工业多,重工业少,小工厂多,大工厂少。许多行业无从发展,工厂增加的数量也非常有限。如“纺织业由战前的231家,到1920年增至475家;而冶炼工业由战前的八家仅增至十二家。”(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薄弱的民族工业最终在这一时期没有、也不可能形成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一战后民族工业立见凋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