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个性发展与历史教学
  • 历史教学中“教法”更新与“学法”指导
  • 历史新课标具体操作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
  • 历史新授课十忌
  • 两个视角一个目标——评二战大屠杀历史事件教学
  • 略论诸葛亮
  • 淡化阶级意识 彰显生命理性
  • 中国民族工业“春天”短暂的原因
  • 互动教学,课堂教育信息化新时代
  • 帮助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一种课堂模式的建构
  • 最新热门    
     
    走出历史课改的误区

    sp;              

     

    当前,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正进行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新课改(有人称为“颠覆性”的课改),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改革内容是: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修订、改版。教育主管部门似乎是把历史教科书的修订改版当作了一项重头戏,对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并试图引导历史教学者产生这样的共识:改版过的教科书将有着神奇的功效,可以引领教学者转变教学观念,从而使历史教学“脱胎换骨”,名符于其历史使命。然而,教科书是改了一次又一次,从事历史教学的广大教育者却始终还在拼命地从事着应试教学工作,这实在是历史课改的一大悲哀!为什么我们的教科书改版了,我们的教学观念更新了,还是唤不起我们对历史教学改革的认同感?我们的历史教学究竟在改什么?历史教学究竟该怎么改?笔者认为,这还得从现实中寻找“蛛丝马迹”。

    诚然,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有一点是无可否认的,即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历史课改必须结合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那么,历史教学身处何种状况?

    尽管笔者从事历史教学第一线工作不久,但已经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在中学各学科中,历史学科地位颇为低微,属冷衙门。主要表现在:学校领导不重视,学生学得没兴趣,老师教得没信心。现实很清楚,教育行政部门、全国大部分中学的校级领导,不管其是片面追求高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倡导者,还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信奉者,均表现出对历史学科一定程度的冷漠,中考社会所占比分,高考历史所占比分即是一例。又以笔者所在县市为例,重点中学重抓理科,对文科尤其是历史学科轻描淡写;二三流学校呢,高一高二重抓会考科目,在此情形下,结果可想而知。再来看看我们的学生,他们对历史科学习的态度如何?据调查,绝大部分学生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历史课、历史教科书好象并没有体现出“爱屋及乌”的那份热情。导致此种状况,身为历史教师,我们当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怪自己没有十足的魅力来吸引住学生,但是,笔者觉得更为重要的一个因素还是在于政策上不重视所带来的学科之间生态的不平衡。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应试教育式管理下,学生几乎每天都沉浸在作业之中,据调查,高二文科学生共九门课,每天投入的学习时间,单是数理化就得三个多小时,还有语文、英语等,在此种情景下,结合自身的地位,无论如何,历史学科似乎是不应该再占用的时间了。综上述原因,便有了历史教师的教学没信心。摆在我们面前的应试教学道路似乎是行不通了,那么,我们不搞应试的,不花大量时间在作业上,我们来“素质”的,我们创新了,我们研究吧!可能吗?素质教育下,课堂四十分钟能解决几个问题,每周两次,设想,历史该怎么上?还要紧抓教学进度、顾及学生作业的批改、各式的素质测试等等。要创新,首先要提高地位,增加时间。历史知识学习的基本依托是积累,没有时间,教科书再花哨,专题再有条理,我想,学生也不会多去看。当然,现在有少部分学校开设课外兴趣辅导班,这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但笔者认为,就目前形势看,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的可行性还不大。

    上述事实说明一点:历史学科的改革的关键,不在于对教科书进行翻天覆地或是无关痛痒的改版、修订,更重要的是对中学各科之间关系宏观上的调节。由是观之,当前的课改正步入一个误区。

    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口号,试图注重从学生的兴趣和长远发展入手,培养出“人才型”的学生。有基于此,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关注学生兴趣,降低学科难度。笔者始终认为,高中生的历史学习应重在知识的广度,而不是深度;高中历史教师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为他们以后的深入学习研究打下基础。兴趣是学习最为根本、也是最为强劲持久的动力,我们的课改切不可忽视了这一点。课改浪潮下,考察我们的历史教学,关注更多的似乎是“研究学习”“创新学习”“自主学习”等等,在实施“研究”“创新”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变相的“灌输”教学没有实质性的意义,这与我们高呼的“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兴趣”是相背离的。学生兴趣何在?其基本的着眼点就在于历史故事的趣味性。我们知道,“历史”英文写成“history ”,译为“故事”,可见,历史课的本源就是历史故事的讲授。笔者认为,针对高中学生,我们的课改应当还历史课的传统面目,多一些趣味知识,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少一些“研究”“创新”,适当降低学科难度,注重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化被动为主动。

    二、润物细无声,轻装上阵,切忌功利性地任意拔高历史课的作用。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中后期开始,人们普遍关注到一个社会现象:青少年道德滑坡。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究其成因因素诸多。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其成因时,我们的历史老师主动扛起了大任,如今的课改就有意识地增强甚至是突出对学生情感、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这是非常必要的。但,随之而来的是,很多历史老师任意拔高历史课的情感教学,特别是公开课、观摩课等,有些甚至是“为赋新词故做愁”。笔者以为,情感教学应当是润物细无声的,我们的历史教学要放下承重包袱,轻装上阵。

    三、分层教学

    基于学生学科知识、学习能力的差异,我们在教改中应当注意分层教学,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是我们教师,不能机械地实施素质教学,而应结合自身学生特点,该应试的还是要应试。一般而言,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可以走两种模式:其一、针对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应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讲授;其二、针对基础扎实、能力较强的学生,应侧重于历史现象的研究型,依托基本的历史知识,有意识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行这样分层式的教学模式也并非难事,走班制教学便是一种途径。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