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应对新课程的有效途径
  • 打开历史的书,点亮信念的灯
  • 课堂的巩固和延伸──作业之我见
  • 科学创设探究性问题情景
  • 精益求精上台阶──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探索
  • 唤起主动突出主体──历史课改浅谈
  • 关于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 关于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 构建历史自主学习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 非智力因素──好奇心、求知欲的培养
  • 最新热门    
     
    打开历史的书,点亮信念的灯

        新的评价体系    

     

    在当今改革浪潮中,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适应改革的需要,历史教育教学改革也正式拉开序幕。历史教育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它的直接目标是学生的人格、人性与文化素质的完美与升华,间接目标才是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与进步。换言之,历史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习历史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认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原因和规律,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习历史课程,可以培育学生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世界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使学生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生活的挑战。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在这场改革之中,要使自己成为学生个性健康成长的促进者而不是扼杀者。现代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历史教育功能的深入挖掘,要求历史课堂教学不断更新和完善。要使历史教学与时代发展同步,教学设计就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突破旧的模式,实现开放性和多元化。历史教师应该让学生打开历史书本时,看到的不仅仅是历史事实,而是能够看到更多希望和信念。要做到这一点,一个历史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教育基本功,更要具备创新的思想、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系统的评价体系。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历史新课程改革,也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打开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点亮新的改革信念的灯

    打开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确定当然至关重要。新课标提出了“培养人文素养”、“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等内容,这在以往各版本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从未明确提出。它提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是通过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学习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得到的人格、气质和修养的内化。新的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我清楚的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是千千万万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如果说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那么课程改革的实施就必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课程改革已经别无选择,已经迫在眉睫,我需要做的就是变被动为主动。面对这一全新的要求,我开始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把自己定位在与学生共同探究学习的位置上,不再觉得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以前我国也进行过多次教育改革,但这次改革应该是最彻底的,也是改的最多的,这是新一轮的改革,我非常有信心能够适应改革的各项要求。
               打开新的历史教科书,点亮新的教育信念的灯

    打开新的历史教科书,发现书本在内容上使用了单元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这有利于改变“难、繁、偏、旧”的现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可以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反映历史学科的特点。如七年级历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学习主题共分八个: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并对历史知识的内容按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提出能力要求。如对“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这一学习主题的具体要求是:(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这里,凡在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凡在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凡在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这种全新的编排方式,挑起了我尝试教学方式改革的兴趣。针对新的教材内容和新的编写方式,我也制定了新的教学方式,并多次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适应需要,最后还形成了一套全新的评价体系:

    第一,新颖的教学方式。首先,我在教材的教学设计上作出了成功的尝试。如在《破解彩陶之迷》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自己想象原始居民使用的陶器是什么样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然后请学生自己看图并通过分组讨论说明为什么原始人会在陶器上绘上各种图案,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想象中的陶器,并说明其用途以及图案表达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事实证明,这次教学是非常成功的。对于《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我首先确定了以“商鞅变法”为重点教学内容,用以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价值的教学目标;在思维能力培养上,与学生一起就“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为什么商君死而秦法未改”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讨论、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为保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我还让部分学生上台表演了“商鞅舌战群臣”陈述变法的好处。从教学实况看,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在探讨历史问题的同时掌握和理解了重点知识,训练了历史思维能力,从活生生的历史中受到了做人、行事的启迪。
        其次,我确立了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历史教师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所以,在课堂教学方式上,我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还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旧观念,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教材内容,删繁就简,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而教学民主性的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许多思维的火花就是在尊重中绽放。如在学习《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时,我让学生自己先通读全文,并根据课文内容自己编写历史小品。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有的编写了秦始皇如何加强中央集权,有的编写了秦始皇怎样统一文字、货币和统一度量衡,还有的编写了秦始皇如何焚书坑儒。而且,有的班学生还自己进行了表演。更多的班就秦始皇的统一措施进行了表演,在表演前都事先说明了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这些东西,之后表演了统一的措施:有的同学说出了在没有统一文字之前,秦始皇每次下达政令时要有几个翻译官做助理,而且不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所以统一的国家应该使用统一的文字“小篆”,后来又使用“隶书”;有的同学说出了在没有统一货币之前,齐国与燕国使用的是刀币,魏国、赵国、韩国使用的是铲币,这不仅给各国的经济交流造成阻碍,还会给各国商人造成误会。他们表演的是有一个秦国商人到齐国买东西,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在付钱时,齐国商人却说秦国的铜钱不是钱,好不容易让他们相信这是货币了,齐国找零钱时,秦国的商人却说不与他做生意了,经过一番解释,原来秦国的商人以为齐国的商人要拿刀-。后来,学生又自己说了统一后的货币应该用秦国的圆形方孔钱,因为这种钱币具有小巧美观、携带方便等优点。而在学习《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这一课时,我没有多讲课文知识,而是事先写出一个名为“昭君出塞”的历史剧,在上课时让几位同学上台表演。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挑起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表演完毕之后,同学们对表演本身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有的同学还提出自己组建一个表演小组。

    第二,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在这一方面做的还不够。从培养适应21世纪人才的角度思考,显然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需要,合理、创造性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从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和较其他学科更为严重存在的“师讲生听”的状况看,如何实现现代化教学媒体为历史课育人目标服务的功能,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我曾经就两晋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这一课制作了一个课件,但由于教材内容与某些技术问题不太协调,我自己感觉不是很成功。所以,我将更多的去学习这一方面的知识。

     第三,在这一学年中,我尝试着改进了一些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评价,以前存在许多误区,如:1.在评价观念上,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学科认知水平,不重身心素质、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只重教师的评价、不重学生的自我评价。2.在评价内容方面指标单一,习惯于用评价指标"套"学生,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缺少对每个学生即兴、即时的个别化评价,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3.在评价形式和评价方法过于单调,过于侧重纸笔检验,强调量化成绩,缺少对学生素质方面的多角度多样化的测评。4.在评价技巧上,缺少人情味。许多学校至今尚在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习惯于将同类评价结果作比较,导致学生心理负担加重,缺少对学生的个性评价,评价中显示不出学生个性存在和发展的轨迹,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欣赏往往被视为主观或骄傲。教育教学评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形成素质教育机制带有关键性的一项任务是解决教育教学评价问题。中学历史学科要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改进教学评价特别是课堂教学评价。我尝试去运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首先,我让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和课上参与情况在学期历史学习总评成绩中占一定比例(这些分数占期末分数的30%)。这些方面的评价,我通过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演讲(10%)、历史小制作(10%)、历史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10%),并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果计算出了成绩,然后综合起来计出30分他们能够拿多少分,如果一学期不够20分的,我会布置一些类似的作业让他们拿回分数。而且,即使是历史的书面考试,我们也从重知识考查向重素质考查、重能力考查转变,逐渐扭转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局面。我们设计的练习和测验卷的题目都是几个人讨论后共同决定的,这些题目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多数是考他们活学活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尤其是每张试卷的最后一道题,这一道题是以开放形式出现,考察的是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找所需资料的能力。多次实验之后,学生动手能力大大提高,找到的资料也越来越符合要求。

    我们应该看到,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历史课程改革的理念。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糟粕与精华共存,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对课程改革的阻抗不可避免。我们应该正本清源,取传统文化精华,消除传统的负面影响,防止历史课程改革实施的变形。当然,要摈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不仅需要"他山之石",也需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教育专家王逢贤曾经说:"任何一种文化发展,都需要以其自身的母本和适合它生长的土壤为基。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只有在本土文化的母本和土壤中找到生长点,才能生根、开花、结果,最终接受下来,融合进来,成为本土文化新的营养有机成分。"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既洋为中用,又要古为今用。只有立足于民族文化,只有“打开历史的书”,才能“点亮信念的灯”,才能建立一个适应我国改革的教育环境,形成课程改革健康成长的土壤。


    参考文献:1.《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作者:张增强 张桂芳 张静        《历史教学》 2002、2

    2.《历史教育的演进:从历史教学大纲到历史课程标准》 单怀俊 《历史教学》2002.3.
    3.《谈谈对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中几个热点问题的认识》  马卫东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历史教学》2002、1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