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让学生登上“历史舞台”
  • 如何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 “合作式教学”在初一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 “合作式教学”在初一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 邢晓凤从高考看历史地理观的培养
  • 诚信是本 和谐发展──课程改革评价的思考
  • 历史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 唱响历史教学的“三步曲”
  • 《史记》之误
  • “新课改”教学反思
  • 最新热门    
     
    构建体系 倡导方式

    p;                   荣成市第五中学  岳宝红

    2004年高中历史新教材在我市全面启用,通过学习和使用,我真切地感觉到历史新教材契合了当前教学的现状,在教学中确实能达到比较理想的使用效果。能够使学生自主地探索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特别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新教材确有其独到之处。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对新教材认识的几点心得。

    第一  新教材的最成功之笔当属问题情境假设的研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次新教材就成功地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实现了由“学会”转向“会学”。

    1、课前导语部分设置了探究的主要问题,起开宗明义,激发问题意识之用。如每一个单元的前边都设置了【探究的主要问题】、【重要概念】, 在这两部分编者均精心设计了学习中应探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从而在教学伊始就营造了问题意识,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就进入问题状态,使学习建立在对新的、未知知识的认知需要上,激发了探究问题的兴趣,这非常符合现代教学的创新理念。

    2、在课文中整合资源,创设情境,引发思考,学思结合。孔子曾经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也深知只有学思结合,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思考问题,才能形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教材恰到好处地设置了【学思之窗】,通过问题的插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把学思有效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文的结束部分,通过对问题过程的探究,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新教材的问题设置中,每个单元结束后均设置了“问题探究”环节。例如【本课测评】以问题的形式告诉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学生也会更加关注,教学效果更好。【学习延伸】是对教材内容的扩展,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组织模式,体现了教学上的选择性。这样就使学生通过获取的知识,学会了如何学习,并对自己单元知识掌握的程度有了一个自我检测的机会。

    第二  新教材的“新”最主要体现在教材结构体系独具特色

    1 教材框架由传统章节断代式变为现代单元模块式,而每个专题内部又照顾到了历史的时序性。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经济、文化三个必修模块中,共设立了25个中外相联、古今相通的专题,这些专题都围绕某个涵盖面广、聚合能力强的主题展开。这样就打破 了传统的章节断代史体系,建构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中外纵横交替,以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为主轴的专题史体系。这就使知识的专题性和包容性更为突出,知识的选择性和个性化更加明显。另外同一板块内部又兼顾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与内在联系,力求改变繁、难、偏、旧的现象。这种结构一方面大大方便了教师的教学,避免了搞专题史的复习时,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构建知识网络,且归纳远不如新教材包含的内容广泛而深刻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整个人类社会在-、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这样我们通过目录就能一目了然地清楚历史发展的核心线索。

    2、章节结构设计为明确目标、设计问题、自学教材、讨论问题、讲解问题、课堂小结、和训练的结构,进一步体现了素质教育精神,突出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教材每一单元都设计了单元导入、正文、课文辅助、测评几部分,使学生开篇就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的结果怎样,使学生能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和分析。同时正文间穿插了 “历史纵横”这些用楷体字印刷的文字,虽然是不必完全掌握的内容,只是对正文的说明、补充或延伸,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文,帮助了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而“学思之窗”中的问题,又属于插入式的思考,提醒和启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使学生受益匪浅

    3、在教材的结构中设置必修和选修教材两部分,特别是选修教材的设置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要求,注重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新课程中属于国家课程的历史选修课由六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也是36学时。这些模块的内容涉及-、思想、人物、文化遗产、历史之谜等,相当于在历史必修课之外,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类“文化自助餐”,供学生自由选择,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这既成为历史必修课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另外这种体例可避免高中和初中教材在内容上的重复,使历史课学时有限的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三、  课文的内容设置上做到了立足基础且有所创新,把历史课堂打造成开放的生态系统。

    1、从教材内容上看比以前增加了许多新面孔,做到了立足现实的时代性,关注了社会的焦点,真正做到了“史政”结合。邓小平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高中历史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必须与时代相适应,这样才真正体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社会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一些新的史学观点,这些史学聚焦的题材在新教材中都有所体现,如:“国际关系的调整”、“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经济全球化”、“中共思想建设”、“夏、商、周的断代问题”等,这些都为我们现在和以后的学习提供了拓展的空间和视野。

    2、为辅助教材内容配以大量精美的图片,还配有地图和图表等,增强教科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图片、地图和图表这是历史教科书中必不可少的历史资料,适度的添加这些资料更能直观、形象、生动地再现历史。通过图片法教学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加深学生的记忆,这样的学习不仅不会枯燥无味,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必修一第38页的日军“扫荡”后被毁的潘家峪、日本侵略者正用健康中国人进行细菌试验等场景的再现,使我们不仅认识到日军的暴行,更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在世界历史部分的图片更是如此,我们在完全不了解西方的前提下的学习,很多都是死记硬背和盲无目的的,但一旦这种图片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情况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陌生的面孔,新奇的事物,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能提升,这样老师的教学压力也会大大地减轻,教学双辅,成效也是不言而喻的。

        3、教材内容的比例关系上适当增加了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比例,以符合了历史发展和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如在必修一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的外交中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叙述了中国活跃在地区性的国际组织中,特别是2001年在上海举办了亚太经合作组织第九次非正式会议和第十三届部长级会议。必修二中增加的大众传媒的变迁、 当今的经济区域集团化中更加详细叙述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作组织的建立。必修三中的“三个代表”思想、现代教育的发展中的迎接挑战等。

        4、从教材达成效果看,人文性要求是其鲜明特征,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教材内容中增加了有关普通社会生活的部分,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使历史与现实联系更加密切,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注重了对学生的人文主义的教育。

        通过两年的实践,我们深深地感觉到人教社的高中历史新教材在章节体系、课型安排、观点表述、内容安排和练习设计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适应了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但通过教学实践,笔者也发现,作为新生事物的新教材似乎也难免有不成熟的地方。如:

    1、教材的体例由通史变为专题史,增加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难度,也不利于学生对祖国、对世界历史发展全貌的宏观了解;

    2、为了保持板块式教学线索的完整性,在必修二或必修三中往往提到了必修一的某些内容,造成了内容上的重复;

    3、内容繁难与简易的问题也非常突出,新教材对事件的经过从轻处理,却对一些中外的法律条文加大了手笔,这会使老师对教材的处理有些不知所措等。

        也许以上是白璧微瑕,我认为新教材确是为了有效反映和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所传递的信息,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的资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教学的工具和教学的助手。因此,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具体教学方案时,必须立足新教材的实际,确立新的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以适应新教改的要求。让我们借着改革的春风,乘着新教材的强有力的翅膀,让我们的学生在新教材中真正学到知识,扎实提高能力,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优秀人才吧。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