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让学生登上“历史舞台”
  • 如何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 “合作式教学”在初一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 “合作式教学”在初一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 邢晓凤从高考看历史地理观的培养
  • 构建体系 倡导方式
  • 历史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 唱响历史教学的“三步曲”
  • 《史记》之误
  • “新课改”教学反思
  • 最新热门    
     
    中学历史课堂活动课的研究与实践

    一、历史课堂活动课的定位

    历史课堂活动课属于历史学科活动课,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诞生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它遵循“以活动促进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常规的教学内容和进度,以课堂为基本阵地,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基本特征,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实践,引导学生在历史活动中去体验,在历史活动中去发展。

    二、历史课堂活动课的特点

    1.活动的操作性。

    历史课堂活动课离不开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又必须呈现学生外显的行为活动,使学生始终处于“活动”状态中。这种外显的行为活动实际上是一定能够操作的实践活动,不能操作的实践活动则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活动”。

    2.活动的同步性。

    历史课堂活动课一般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按常规教学的进度来安排,与常规课堂教学内容基本一致,故具有同步性的特征。这一特点,使历史课堂活动课比较便于结合教学实际操作实施,能经常性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3.活动的自主性。

    历史课堂活动课必须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制定活动计划、确定活动形式、选择活动伙伴、组织活动开展、参与活动过程、显示和评价活动成果等。这是历史课堂活动课的最显著特征,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教学理念。

    4.活动的创新性。

    历史课堂活动课应创设由学生“构建而非复制”的活动情境,能尽量安排一些学生能够自由参与探究和创新活动的空间与内容,赋予学生创新的责任,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即便是学法的运用,也要在创新的情境中进行。

    5.活动的互动性。

    历史课堂活动课的活动主要是生生间的交流合作活动,同时也是师生间的交流合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

    6.活动的多样性。

    历史课堂活动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它可以是一节由各个板块构建的独立完整的活动课,也可以是以短小活动穿插其间的常规教学活动课。无论哪一类活动课,其基本形式是个人活动和分组活动,个人活动和分组活动又可以有自由阅读、朗读诗文、故事讲演、讨论争辩、角色对话、故事小品表演等形式。

    三、历史课堂活动课的分类与实践

    根据一年多的实践,我们认为,历史课堂活动课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教材安排的一节独立完整的活动课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每一单元都安排了一节活动课。这类活动课可以称之为基于教材的独立完整的活动课。这类活动课,因在课时上有保证,教师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参照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要求,在课堂上加以实施。如《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活动课三《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教材就提供了“活动内容”“活动目的”“活动要求”“活动步骤” 等指导,此外,还提供了两个“参考实例”,教师只要课前适当加以指导,课上便能组织实施。但有些活动课,教材设计较为简略,教学中就需要教师根据活动的主题,在内容上加以拓展,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活动课一《寻找历史》就是如此。对此,教师可以课前组织学生从身边接触到的事物中去分组分类收集资料、整理资料,举例说明如下。

    1.《我家的历史》。让学生展开家庭调查,可写“我” 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我”的小学生活等内容;或请家长帮助,制作一份家庭亲属世系表,写出从高祖、父母到“我”这一辈的全部男女亲属的姓名,并标出性别和称谓。

    2.《我所知道的名胜古迹》。让学生收集曾经参观过的名胜古迹的有关介绍资料、照片和门票等,制成一份图片说明。用一张8开的素描纸,分别贴上各个名胜古迹的图片、照片和门票,并写上简单的图片说明。

    3.《我所喜欢的历史人物》。让学生收集一位自己最喜爱或最熟悉的历史人物的故事,整理成文字,并用一张素描纸画出历史人物的肖像。

    4.《我读过的历史书籍》。让学生列出读过的历史书籍,并写出内容简介;或让学生把书带到课堂上来,准备向同学们介绍和推荐。

    5.《我看过的历史电视剧和电影》。让学生列出看过的有关历史电视剧和电影的名称,尽可能找到相关的剧照,并写出故事梗概。

    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呈现各自的学习成果,这样的课堂活动,学生动脑想了,动手找了,动眼看了,动口讲了,从而亲身体会和感受到了历史的真实存在,发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历史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昨天的一切就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一切即是明天的历史。

    (二)教师设计的一节独立完整的活动课

    历史课堂活动课可以由专家来设计,也可以由教师来设计。专家设计的历史课堂活动课主要起“引路导航” 的作用,并不一定完全切合教学实际需要,教师完全应该,而且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自己设计一些有创意的历史课堂活动课。

    设计历史课堂活动课应遵循以下原则:1.要有明确的活动主题和目的;2.要适合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能力水平和生活经验;3.要在依托教材的基础上适当拓展活动内容;4.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和第7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后,一位教师发现学生对诸子百家人物非常感兴趣,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的重要人物及其思想的进一步了解,这位教师围绕教材重点,挖掘和整合课内外课程资源,创新设计了一节《百家争鸣》活动课(简介如下)。

    1.这节活动课的基本目标是:

    (1)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许多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事迹,懂得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他们的智慧、胆识、思想及敢于探索的精神应该予以肯定和赞赏;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会搜集历史故事、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基本的写作能力;

    (3)通过制作历史人物脸谱,编写历史小剧本,扮演历史人物,表演历史人物故事小品,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同时培养各学习小组及其组内成员间的协作意识;

    (4)通过小辩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活动准备事项为:

    (1)让每位学生都提前搜集有关素材,并动手编写某位历史人物故事的小剧本,制作其人物脸谱,动手编写人物介绍;

    (2)把学生分成5组,分别合作演出一个小品,说明诸子百家的一些思想;

    (3)给学生一个辩题:诸子百家中,你认为哪家学说对统治者最有用?说明你的理由。要求每位同学做好发言的准备。

    3.活动步骤由四大板块组成:

    活动1──人物扮演:由6至8名学生分别扮演某一历史人物,以第一人称介绍人物的生平或事迹;

    活动2──小品表演:5个小组的学生先后表演诸子百家人物小品:(1)苛政猛于虎;(2)三人行必有我师;(3)老子“以柔克刚”;(4)孙子训练宫女;(5)塞翁失马。

    活动3──游戏找“家”:由三组学生分别拿着写着诸子百家人物名称、学派和主要思想的卡片,去找对应的内容;

    活动4──自由论坛。采用小辩论的方式:哪家学说对统治者最有用?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也可以反驳其他不同的意见。

    组织这堂活动课时,学生表现非常活跃,都能积极承担、认真完成活动任务。当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人物脸谱时,最初是让班里几个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一同画脸谱,但学生说时间短,怕画不好,建议把课文上现有的图复印放大,然后再上彩色,结果学生照此做了,课堂效果还真不错。可见,只要组织得当,学生是有一定创造力的。

    在要求学生编写人物介绍时,很多学生刚开始接到任务时都说不会写,为此,教师让学生先把各位人物的生平简介和有关的资料都找来,接着指导学生如何筛选收集来的材料,以及介绍人物时,应该突出人物的哪些方面。如:老子应侧重突出老子称号的含义,及其有关“道” 的主要学说和辩证思想;墨子应突出其工匠技术及其“兼爱”“非功” 的思想;孟子可介绍“孟母三迁”的故事;孙子则突出介绍《孙子兵法》是世界最早的兵书;庄子则重点介绍他“无为而治” 的思想;韩非子则介绍其主张“法治” 的思想。同时指导学生注意运用幽默的语言介绍人物。经过以上指导,学生编写的人物介绍真的非常好。

    本节活动课的重心放在历史小品这一环节上,因为这几个历史小品反映的是五位思想家的一些重要思想。学生理解了小品的内容,才可能表达出小品所反映的思想,学生把小品演好了,又加深了对小品内容的理解。

    游戏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活动,通过找“家”游戏的方式,把教学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有助于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和巩固知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设计自由辩论活动,主要是为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多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探究历史问题的一些方法。课堂上,允许学生争辩,当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给予充分地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体会到创造性活动的乐趣。当进行讨论争辩活动时,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其思维的创造性和敏锐性都得到了有效地锻炼。最令教师感到高兴的是,下课后发现许多同学还在争论不休,甚至有几个同学还到办公室要求老师再给他们辩论的机会。

    正是由于课前精心的准备和指导,使这节课大获成功,许多学生课后对教师说。“老师,今后要让我们多点机会表演,多点机会辩论。”可见,一节好的课堂活动课,是多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呀!

    (三)穿插历史小品活动的常规教学活动课

    一名教师组织一节完整的活动课要做多方面的准备,非常耗时费力,一个学期不可能经常开展。但在常规教学中渗透活动课的理念,适当穿插一两个短小活动,则是完全可行的。在尝试分组学习、讲历史故事、课堂辩论、历史小品等短小活动中,我们惊奇地发现历史小品表演,最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为此我们认为,“历史小品” 活动是历史活动课在常规教学中的延伸,几个小品活动改变了常规课堂教学的结构,形成了常规教学课与活动课相辅相成的新的课型──常规教学活动课,它是一个全新的教学领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和认识,我们在常规教学中以历史小品为突破口,大胆进行研究和尝试。

    (一)历史小品运用的可行性

    1.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

    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通过历史小品活动,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由学生形象地再现过去发生的事件,使学生以自己的直接体验来感知历史事件,了解历史人物。

    2.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学生年龄较小,生性活泼好动,表现欲较强。历史小品内容具体、生动有趣、直观性强,又能寓教于乐,因而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小品活动能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口才和表演天分,使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在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去学习、思考、探究和发展。

    3.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在历史小品活动中,学生要找素材编小品或熟记小品内容,要合作演练,要表演展示,而学生完成历史小品活动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就是逐步转变学习方式的过程。

    4.符合常规教学实际。

    一方面,历史小品表演,可按常规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另一方面,这种表演只需要一些小道具,在课堂上、讲台上就能演,不受经费、场地设施、时间的限制,课堂上可因时因地制宜,运用起来灵活方便。

    (二)历史小品素材的选择

    选择历史小品素材,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首先就应尽可能地选择教材中一些能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故事素材。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中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中“杯酒释兵权” 的故事等。其次,可选择历史图片中的故事,如讲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和同为一家》时,可根据教材前面的彩图《步辇图》的内容改编一段人物对话的小品。再次,可选择教材“动脑筋” 中的资料,如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的“动脑筋” 中有关老子以柔克刚的传说,等等。

    此外,历史小品素材,还可选自课外的资料。例如,开展活动课《百家争鸣》时,各小组的学生收集了很多有关诸于百家人物的故事,这么多的故事,到底选择哪些作为素材呢?教师要求学生按三个原则选材:l、每个故事都要有突出的主题思想;2.故事小品能向人们说明或反映诸子百家人物的学说或思想;3.故事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学生正是按这三大原则,确定了五个故事小品:1.苛政猛于虎(反映孔子反对压迫、剥削人民,主张“仁政” 的思想);2.三人行必有我师(反映的是孔子主张学习要谦虚的教育思想);3.老子以柔克刚(反映的是老子“以柔克刚” 的思想);4.孙子训练宫女(反映的是孙子“严格治军” 的思想);5.塞翁失马(反映的是老子朴素的辩证思想)。

    (三)历史小品脚本的编写

    组织历史小品活动的一件重要工作就是编脚本。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可让学生自己编创,再辅之教师指导;程度差的,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编写。编写的要求:一是主题鲜明,依托教材,突出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二是精悍短小,品而有味,能给学生一定的教育和启发。脚本的内容一般包括四个方面:1.道具准备(在日常生活容中易找到,又能表达小品内容的物品);2.人物动作设计(设计一些能表现人物性格和特点的简单动作);3.故事情节(符合历史事实,易于表演,难以表演的就运用旁白解说);4.人物对话(要简洁生动,通俗易懂,尽可能多用口语)。

    下面以《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课题为例,做一简要说明。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为突出陈胜、吴广起义这一重点内容,可编排历史小品《陈胜、吴广揭竿起义》,突出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

    第18课《三国鼎立》,可根据本课第95页介绍的内容编演《许攸献计》,突出曹操重用人才、善于纳谏的精神。还可以编演《草船借箭》《苦肉计》等活动小品,反映三国人物故事和三国之间斗智斗勇的智慧。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可根据淝水之战编演历史小品《草木皆兵》,以揭示前秦战败的原因。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依据北魏孝文帝改革,可编演历史小品《孝文帝设计迁都洛阳》,反映孝文帝变法的决心。

    此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一课,对“公车上书” 这一重大事件,也可改编为历史小品。

    (四)历史小品的表演

    为了让历史小品的表演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课前,应遵循教师鼓励与学生自愿的原则,让学生自主接受表演任务。同时,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适当指导学生把握表演的尺度,注意表演时的表情和动作尽可能符合历史情境和人物的性格特征。虽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从本质上讲,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但这时的学生个个都不是艺术家,当然也不是演员,所以对学生的小品表演,教师不能要求太高,学生根据自身对历史的理解和体会,想怎么表现就怎么表现。表演只是一种活动,学生参与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四、历史课堂活动课的实践意义

    1.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

    历史课堂活动课,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和自主实践,学生始终处于活动主体的状态中。课堂活动前,教师与学生是活动的共同创意者和设计者。课堂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教师则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师生共同构建了一种平等、和谐、民主、互动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2.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

    历史课堂活动课,使教师从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转变到教学活动的设计、指导、组织、帮助和鼓励上来。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到主动的活动学习中来。这种动脑、动口,自编、自导、自演的学习活动,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最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形式多样的历史课堂活动课,适应了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主动参与的热情高涨。每次设计历史小品时,同学们都争着表演历史人物,有几次,好几位同学因没有角色演,居然天天到办公室缠着老师给他们再设计小品角色。

    4.能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历史课堂活动课重在学生参与活动,而学生参与活动没有优劣之分,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可以悄悄地审视自己,努力去争取成功、体验成功。组织《重走红军长征路》活动课时,有的学生在演绎红军长征的历史小品故事时非常投入,动了真情,流了泪水,非常感人。学生正是通过这样的主动参与和体会,不仅了解了当年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而且实现了自我感悟和自我教育。

    5.能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历史课堂活动课,通过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主持、组织、参与,而为学生提供了相对自主的探究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在活动的准备与实施过程中,学生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联想探究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等,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得到培养和提高。

    6.能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全面和客观。

    以往历史学科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局限于学业成绩,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样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历史课堂活动课为教师评价学生创设了一个新的平台和窗口,站在这个平台,透过这个窗口,教师可以看到学生活动的状态,包括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从而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