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让学生登上“历史舞台”
  • 如何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 “合作式教学”在初一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 “合作式教学”在初一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 邢晓凤从高考看历史地理观的培养
  • 构建体系 倡导方式
  • 中学历史课堂活动课的研究与实践
  • 在历史课程改革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 《史记》之误
  • “新课改”教学反思
  • 最新热门    
     
    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

    有人说,读书何难?一课书一会儿就读完了。其实不然,读书包括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引文、书-释、思考题、习题和大事年表等。本文仅就如何教会学生读目录、课文、地图三个问题,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如何读目录

    学生读书一般不太注意看目录,而目录是一本历史教科书的骨架、脉络、总纲,它体现了各种社会形态的递进和更替,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表明了每种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客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趋向和过程。因此,教师要首先指导学生阅读目录。

    教师在开学初的导言课中,向学生全面介绍新课内容的安排时,就可以先指导学生读一下目录。如果是初一的学生可以告诉他们本学期学习的内容从原始社会开始,经过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前期,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在进行期中、期末复习的时候,也可以辅导学生在具体复习每章、每节各方面内容前,再浏览一下目录,这样会有助于学生掌握总的线索。例如,《中国古代史》第一册的目录可帮助我们认识奴隶社会分为四个时期:夏朝,奴隶社会的形成;商朝,奴隶社会的发展;西周,奴隶社会的强盛;春秋,奴隶社会的逐渐瓦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目录帮助我们掌握资本主义国家、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五次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的四次大规模的探索和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国团运动、辛亥革命)交错发展的脉络。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目录展现了从五四运动以来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这四个历史时期的明显的阶段性。通过读目录,也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如何读课文

    第一,要按照知识的框架结构去读。

    历史课文中的每一章之间、一章中的每一节、一节中的每个子目、一个子目中的每个内容、一个内容中的每个问题、每个问题中的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有联系。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从大方面入手,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最后再将着重点放在掌握知识点上。

    通过读书,要求学生分析、归纳课文内容,概括为要点,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例如,读鸦片战争的背景时,引导学生在看书的基础上将国内背景概括为: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国势衰微;落后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对外闭关自守。国际背景:资本主义处在上升阶段,急需海外市场。这样总结后,学生就会看出二者之间的联系: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急需海外市场,中国是一个大市场,而中国-的腐败又给侵略者创造了绝好的机会。通过读书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分清主次、抓住要点。合上书本后,知识点历历在目,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无所适从。

    第二,粗、细、精读结合,反复阅读,深入理解教材。

    在读的过程中,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要细读、精读,要逐字、逐句、逐段,反复阅读。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会在自学、总结、归纳、提炼结论的过程中更好地体现。要求学生掌握每个知识点,突出重点;对生僻的字、词、人名、地名或书名等要准确识记、不写错别字;对一些过渡性内容、课文补充的小字内容要求学生粗读。

    第三,带着问题去读。

    教师在讲解之前,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或阅读,引起学生注意,启迪学生思考。例如讲1924~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时,我先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国民革命运动发展的高潮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北伐?面对当时的形势,应该确立怎样的作战方针?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后基本上能按照课文准确地做出回答。接着,又指导学生在课文相关的地方加注“目的”“方针”“胜利进军的原因”等要点,这样化繁为简,学生非但课上便于理解,课下也便于复习了。与此同时,教师也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

    第四,边读书边思考。

    学生读书时要进行思考。读书是手段,读出问题、归纳出知识点、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才是目的。如让初二学生读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失败原因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中国的戊戌变法为什么最后失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出路到底是什么?在讲到高一新教材第二章第二节《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时》,课文写到:1938年秋,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学生们读出了问题:什么是“相持”?应怎样理解?为什么在这个时期进入了相持阶段?学生在读书中逐渐读出了问题,表明这样做既增加了读书的深度,也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第五,对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所涉及的知识常常分散在若干章节,读书时除按教材顺序复习外,还要从个案或其他角度进行整理归纳。

    如讲到中国古代史的书法艺术时,首先让学生总结我国古代文字的演变:商代的甲骨文、秦时的小篆、后来的隶书、三国时的楷书。然后在归纳出历代著名的书法家,东晋的王羲之,唐朝的颜真卿、柳公权,宋代的宋四家,元朝的赵孟,使学生能够掌握系统的知识结构,以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三、如何读地图

    历史事实总是发生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之下的。历史地图能为学生提供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表现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所以,地图与课文配合,相辅相成,也有助于学生文科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教会学生识读地图,到图中去找寻历史知识,借助地图掌握历史知识也是十分重要的。如何读地图呢?

    第一,要史图结合。现在的教材配有大量的历史地图,学习时要充分利用地图。如讲到太平天国运动时,就可以要求学生在读课文时要注意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形势示意图》,把起义的地点,胜利进军天京(今南京)的路线,太平军北伐、西征、东征的路线等落实到图上。史图结合,使学生既掌握了时间概念、历史史实,也具有了空间概念。

    第二,读图时要注意古今地名的对照和今天所属地区。

    历史上的地名跟现在的地名往往不同,且所属地区也未必是同名同区,所以,读历史地图时要注意这些变化。要将要求掌握的且不容易记的地名“今天化”。例如,读《春秋列国形势图》时,要求学生将六个分封的主要诸侯国的封地同今天的地名对照,因为学生对今天的地名较熟,方位比较清晰,容易掌握,这样才不至于混淆。再如,读日本策划的所谓“华北五省自治”图时,注意那时的察哈尔、绥远分别隶属于现在的哪个省,这样,便于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第三,读图时注意地图中的隐性知识。

    例如,在读高一新教材下册中《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形势》图时,从图中可以看出黄河的河道发生了变化,这反映出1938年国民政府下令炸开黄河大堤。紧接着读《人民-战略反攻》图,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黄河又改回了原来的河道,这反映出国民政府在1947年又将炸开的黄河大堤修复,而这些内容课文中并无文字记载。

    第四,读图要细,不仅要读图中所示内容,而且要读图旁文字说明,示意符号等。

    例如,指导学生看《三国鼎立形势图》时,对于吴国都城──建邺的位置,学生从图旁文字说明中可知建邺是今天的南京。在学到南北朝时,学生通过读图,知道南朝的四个朝代都建都在建康,建康也是今天的南京。这样,就使学生了解古代的地名名称不是一成不变的,掌握时一定要注意。

    第五,引导学生由“面”到“点”地读图。历史地图,范围有大有小,大到世界版图,小到某一地方图。学生读图时,要主次分明,把有用的东西从图中读出来。

    第六,把地图读“活”。在读图时如果把某些地图加以分析比较,将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读封建社会历代疆域图时,指导学生对比,发现其中的变化。从秦到清,疆域是在不断地拓展,说明中华民族是在不断发展、壮大。把清的疆域图在同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相比,可以激发学生从地图变化中探知近代中国割地赔款受外国侵略的屈辱史。

    总之,在学习中指导学生把史书与地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形成空间概念,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通过指导学生读引言、材料引文、书-释、大事年表、思考题、习题等,也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非常重要。只有让学生具有初步的自学能力,才谈得上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