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形演·口演·手演──厦门五中历史组教育教学改革探究
  • 新课标下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尝试
  • 新课标改革中的历史教学
  • 厦门市历史新课标实验教学的回顾与思考
  • 厦门市历史新课标实验教学的回顾与思考
  • 网络环境下初中历史教与学初探
  • 挖掘教材 比较教学
  • 在历史课程改革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 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 以选题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 最新热门    
     
    体验历史感悟历史运用历史

    世纪的挑战。” [1]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呢?应该“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那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笔者以为,应该使学生能真切地体验历史,深刻地感悟历史,并能有机地运用历史。

    一、体验:进入历史学习境界的重要前提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体验历史就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知历史,通过身边的事物去追寻历史。有无这种体验,成为能否进入历史学习境界的重要前提。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是一个能动的学习主体,学生体验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情感因素,因为体验具有很强的情景性和整体性,情景性是说,体验是在特定的环境、情境、气氛中产生的。整体性是说,情绪和情感的发生是大脑动作。情绪和情感发生后,首先呈弥散状态影响着人的全身神经系统,然后再传到骨骼、肌肉后,就会引时引起全身心的反应,还会调动荷尔蒙,如果是快乐荷尔蒙就会带动正向的能量,如果是不高兴的荷尔蒙,就会是摧毁性、破坏性的能量。二是经验因素,因为体验具有很强的个人性和经验性,个人性是说,体验是一种心理的主观成份,具有个体特征。经验性是说,体验的对象如果与人的已有经验贴近,其传导的速度就快,留给人的记忆就深刻。

    1997年,教育部曾对北京2107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喜欢历史,却不怎么喜欢上历史课。这是何故?除了已被议论了很多的各种理由之外,历史学远离现实,远离生活,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体验,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传统历史教学,一厢情愿地希望通过历史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理性思维与历史责任感的接班人,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在这种教育观的指导下,学生时刻按-的要求扮演着-的角色,而实际却过着一种对他们来说是“虚无缥缈”的-生活。为了达到满足未来生活需要的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生活被忽视了,学生被物化为一种工具,一种“知识的容器”。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难以体验到属于他们的乐趣,历史教学的质量也难以提高。[2]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既触摸到历史的真实,又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下列三个结合。

    1.历史学习与课外考察相结合。

    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社会历程,虽然时光不能倒流,但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名人故居、民俗风物以及还健在的老人,都可以作为学生触摸历史的中介。而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亦取到了可喜的进展,大批的文化景点、历史名胜被开发出来,这为历史学习提供了便利。比如,乡土历史或者与乡土历史有密切联系的一些中国史或世界史的学习,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些相关的参观、考察活动,这样做可能会取得课堂里想象不到的效果。

    2.历史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的先人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留下了无以计数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不管是石制的,还是泥塑的,抑或不管是铜雕的,还是铁铸的,每一件珍贵的文物都有一段神奇的历史,都留有先人的印迹。在历史学习的同时,通过对一些可以反映历史的物件进行搜集和仿制,比如古钱币、古器具、古字画等,这对于体验先人们生活的艰辛和理解社会发展的艰难是极有好处的。

    3.历史学习与情境模拟相结合。

    随着现代信息渠道越来越畅达,当代的中学生可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若能把他们的已有经验与历史情境结合起来,就能充分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境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如在讲“中国近代化过程”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扮演当时的各种角色(如手工工场主、清朝官员、地主、农民、知识分子等),去应对迎面而来的“欧风美雨”,然后,开展分组讨论,并适时进行师生评判,这样做可能会多花些时间,学生应答也未必理想,但这比教师生搬硬套地告诉学生中国人是如何面对外来挑战要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更能让学生体验到中国近代化的艰巨。[3]

    二、感悟:打开历史智慧宝库的一把钥匙

    历史是一座巨大的智慧宝库,而打开它的钥匙是感悟。历史学为什么充满神奇的魅力?主要在于它可以给人们提供无尽的思索。

    感悟,重在一个“悟”字。要通过历史的学习,悟出人生的真谛。具体说,不仅要能通过历史的学习,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通过对历史进程的考察,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而且要能够通过历史的学习,逐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而感悟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是以原有的心理体验为基础、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迁移活动,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中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内化和情感的升华。因此,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摆脱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模式,代之以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以及综合学习的方式,努力创设富有启发性的、具有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在参与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

    1.探究学习。

    传统历史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接受学习,即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都围绕着“定论”进行。而探究学习中的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通过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学会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是探究学习的特色,也是历史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们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的眼睛”。[4]例如,农民战争具有推动封建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性因素,这是许多伟人说过的话。但在“怎样评价农民战争的作用”的探究学习中,有不少学生从项羽火烧阿房宫三月不灭、黄巢进长安“甲第朱门无一半”、太平军三进扬州古城变战场的史实中,看到农民战争亦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因此,学生得出结论:对农民战争作用的评价要全面客观,既不能低估,也不应拔高。显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获得的历史感悟要比过去接受性学习深刻多了。

    2.合作学习。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下的学习也是一种封闭的个体学习(当然这种封闭学习并不仅仅是历史学科),学习因个体的体验和需求不同而出现较大的差异,这与今天倡导的国民素质教育是格格不入的。合作学习,不仅强调学习个体的独立钻研、独立思考,鼓励独立发表见解,而且同时提倡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彼此切磋、论争辩答。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教师在一节课上难以面向有众多差异的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我市田家炳中学“绿扬学社”在开展“扬州古城的研究和保护”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就同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一个大主题下设置若于于课题,这样,既有助于各课题组的指导教师之间的合作,又有助于学生共享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

    3.综合学习。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学科综合化,这与现代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是相适应的。因此,历史学习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综合。一是学科内的综合,即把中外历史结合起来学,把经济史、-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结合起来学。二是学科间的综合,即把历史学习同其他学科如语文、-、地理、音乐、美术和各种自然科学结合起来学。三是学习与实践的综合,要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而且,在综合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知识的整合、能力的构建和人格的塑造。

    三、运用:现代历史学习应有的有效释放

    历史是已经过去的人生,现实是正在进行着的人生,从这层意义上说,我们就处在历史之中,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因此,历史教学的内容既应该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事迹去追寻历史。同时,也应该让学生沿着历史的事迹来认识现实。正如谷成久先生所说:“教育是人类为影响自身能力发展及其运用所进行的一种社会性遗传活动”,[5]过去的历史教学之所以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原因就在于,单纯的历史知识,在现实生活中使用效率低,容易让人造成学而无用的错觉。团此,现代历史学习不仅要充分运用现代学习手段去认识过去,而且更要运用历史知识来认识现代社会。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以来,已有不少教师在如何运用历史认识现实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深圳市东湖中学以“历史要贴近生活、关注现实”的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开展了“以中国古代的和平思想,谈解决民族和地区冲突的方式方法”的开放性教学活动,可以说是──个优秀的教学范例。”[6]在这一教学活动中,由学生查阅、搜集、整理;由教师指点、甄别、补充,从大量的历史资料(包括教材)中归纳出中国古代以“和为贵”为核心的和平文化思想(如春秋时期的弭兵运动,儒家的“仁”;战国时期墨子的“兼爱”“非攻”,孙子的“不战以屈人之兵者为上上策”;汉朝时期的“和亲”;唐朝时期的“和同为一家”等)。同时抓住当时的国际焦点问题“巴以冲突”,让学生开展广泛的讨论。这里抄录一封由该校初一(8)班四位学生写绐沙龙和阿拉法特的信。

    沙龙总理和阿拉法特主席:

    你们好!

    我们是中国深圳的初中学生,虽然与你们相距很远,但我们每天都可以从电视上看到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冲突的场面,每当看到我们的同龄人身处战火和血泊中,心里就特别难过,因为他们在战火之下时时刻刻都可能失去父母和家国,甚至是自己的生命──难道这些就是你们想看到的吗?难道这些就是你们想要得到的吗?

    我们从历史课中了解到: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里,也曾多次发生过地区和民族之间的冲突,但最终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问题。从墨子为和平而奔走,周游列国宣传“非攻”思想的战国时期,到与周边各民族“和同为一家”的唐代,我们中国人总结出解决民族冲突的最好办法──以“和”为贵。

    我们想把“以和为贵”四个字化作一只白鸽,送给你们,这既是我们的礼物,也是我们的希望,希望你们能再度握手,共同放飞这象征着和平的鸽子;希望中东地区所有的同龄人都能够像我们一样有一个宁静的学校和温暖的家庭。

    世界与和平同在。

    中国深圳市东湖中学初一(8)班

    林妍、李冬莉、钟丹晖、郑锦坤

    2002年3月20日

    这封信行文不长,但句句有理,字字含情,这不能不让人感佩历史的魅力,也不能不让人惊叹少年的可爱。这封信后来与该校其他书画作品、师生签名簿一同寄往联合国,并请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转给巴、以领导人。从这一活动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历史对于少年的隔膜,而是少年对于历史的亲近;看到的不是现实与历史之间的距离,而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交融。

    应该说,借助于现实学历史,不易;运用历史观现实,亦难。但只要努力,我们就可以找到许多有价值的话题,做出许多精彩的文章,我们的学生就能获得长足的发展,这里,关键是教师。因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没有教师的革故,就不会有学生的鼎新。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中学历史学习方式的变革过程中应有所作为。

                                

    注:

    [1]国家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第1页,北师大出版社。

    [2]朱小蔓:《体验学习是人类学习方式的革命》,《教师教育》2003年第1期。

    [3]李舒晏:《体验情境教学的乐趣》,2002年全国历史教学年会。

    [4]转引白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新教育》2003年3月1日。

    [5]谷成久主编:《当代大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33页。

    [6]胡江平:《让历史课贴近生活、关注现实》,2002年全国历史教学年会。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