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
  • 浅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新课标改革中的历史教学
  • 厦门市历史新课标实验教学的回顾与思考
  • 厦门市历史新课标实验教学的回顾与思考
  • 网络环境下初中历史教与学初探
  • 挖掘教材 比较教学
  • 体验历史感悟历史运用历史
  • 探究式学习与历史课程改革
  • 试论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 最新热门    
     
    浅谈初中历史课程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在这个班的历史课上,这样的事经常发生。

    为什么这些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积极性会这么高,要求发言的欲望是如此强烈呢?

    这是在新课程改革中,笔者尝试在初中历史课程中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后出现的现象。

    “探究性学习”(亦称“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被认为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对它应有两种理解,即一种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学习”,一种是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的“探究性学习”。

    有人对作为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作如下解释:“是指教师或其他-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

    由此,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根据我校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挖掘、整合,对课堂教学形式也进行了重新设计,适时、适宜、合理地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具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探究能力。下面,就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设想。

    一、培养持续探究的兴趣,这是开展“探究性学习” 的前提

    兴趣是学习和研究的源泉。保持独立持续的探究兴趣是一个人在学生时代乃至长大-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的心理品质。教师有责任努力保持和发展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我在历史课上,培养学生探究兴趣主要有以下三种做法。

    (一)虚拟历史情境,培养情感体验,激发探究兴趣

    对于中国古代经济史的部分内容,以前,我们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从农业、手工业、城市的繁荣或商业的发展等几方面,把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呈现给学生,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课堂气氛僵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太理想,所以在上《(唐)盛世经济的繁荣》一课时,我虚拟了这样一个历史情境:“假如我们乘着时间隧道来到唐朝,我们将怎样生活呢?你可以是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官吏、皇帝,等等,要求是要符合唐朝经济生活的实际”,先让学生看教科书外分种。然后分别扮演角色,以下是几位学生的发言。

    学生一:“我是唐朝的农民,我用曲辕犁耕地,用简车灌溉庄稼,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了。”(抓住了唐代农具的改进这一知识点,教师用多媒体手段将曲辕犁的构造制作成动画,突出反映其三大改进之处,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大作用,从而化解了难点。)

    学生二:“我是唐朝时居住在江南的一个农民,我在自己的房前屋后种了许多茶树,我还专门研究可以喝了增肥的茶树种。”(学生大笑,教师及时肯定,唐朝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内盛行,而且唐代以胖为美,符合唐朝审美观,这位同学没讲错。)

    学生三:“我是唐朝的商人,经营高档陶瓷,我的店铺里有三彩陶瓷,有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我的越窑的青瓷是专门从运河水路运到这里的。”(能联系隋朝历史,具有创新思维。)

    学生四:“我来到唐朝,当上了皇帝,穿着精制的丝绸衣服,经常到长安朱雀大街上逛逛。朱雀大街可热闹了,有来自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的人士。”

    学生五:“我来到唐朝,成了唐玄宗的一个县令,却正好遇到了蝗灾,大量庄稼被蚕食,我带领我的人民去消灭蝗虫。”(师:你不愧是个好官吏,人民会记住你的。)

    学生六:“我成了唐朝的商人,专做贩马的生意,因为唐朝女子春天有骑马郊游的风俗,贩马生意肯定好。”

    学生七:“我是唐朝的诗人,专门写诗歌颂唐的繁荣。我写过一首诗……”

    学生八:“我也做商人,专门经营丝绸,我还接待来自阿拉伯的商人……”

    这堂课,争抢着发言的学生有三十多位,占全班人数的83%强,而教师只是穿插其中,略作评说。学生的发言大多抓住了唐朝经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唐都长安繁荣的情况,学生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余兴未尽时,我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感觉到了唐朝前期特别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确是一个盛世,我们为生活在这样一个朝代感到自豪,那么我们能否探究一下,唐朝经济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

    整整一节课,由于虚拟了历史情景,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了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使学生身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有效教学的时间几乎是一节课。从课后调查来看,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

    (二)搭建辩论舞台,创设探究空间,激发探究兴趣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战争史的内容或重大的历史事件,讲这一类内容时,我打破以前的常规思路即先分析原因(或背景),再讲过程(或内容),然后分析结果、影响这种单一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授课模式。我让学生以当时大臣或谋士的身份,开展辩论,拿出决策。这符合心理学“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学得最好” 的原则。

    例如,在学《赤壁之战》时,我让学生先预习,然后搭建一个“殿前辩论舞台”,我扮演曹操,学生演大臣,然后,请各位“大臣” 就“我” 能否打这一仗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中形成了主战、反战的两种力量,唇枪舌战,展开激烈的辩论,我从中归纳,主战派有以下4个理由:l.曹操本人能谋善断,胸怀大志,又善于用人,身边有很多谋士。2.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就显示了实力。3.如果天下不统一,那战争就不会断。所以曹操有愿望统一天下是好事,因为这顺应历史潮流。4.曹操兵多,而且最近又攻克了荆州等地,士气正旺。学生说,如果曹操能利用好这些优势,这仗定能打赢。反战派则列举了许多不利的因素,如1.刘备有诸葛亮等谋士,而曹操的谋士中没有一个能抵得上诸葛亮。2.孙权手下有许多有勇有谋的猛将。3.孙权、刘备联合,力量更大。4.孙刘一方拥有长江天险,这对曹军也是不利因素。5.曹操的北方兵不习水性。6.曹操军队长途跋涉,且水土不服。7.曹操本人也开始骄傲轻敌,有时疑心病很重……学生的争论过程,就是对这场战争的背景、利弊关系、战争胜负原因等的分析、思考及主动探究的过程,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激发探究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现在看来它们从时间到空间都很陌生,这给学生带来了学习上的难度: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要比对卡通片的兴趣淡得多,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精彩内容,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我在上课时,努力将历史上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挂钩,以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注意。

    例如,在讲科举制时,我首先让学生讨论今天考试制度的利弊?让他们谈谈对目前的考试制度有什么新的建议?这个关系到每位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当然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学生纷纷各抒己见。尽管有的建议显得幼稚,但也不乏创新思维的火花。在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我接着说:“英国大百科全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这里指科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最早的考试制度是如何出台的?它在历史上产生过什么影响?有人曾经问我: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像牛顿这样的人?”学生觉得古代的考试制度与“中国为什么没出现像牛顿这样的人”有联系,于是,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讲完以后,我再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可以从古-试制度、考试内容、人才培养要求甚至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饮食结构等诸多方面去探究,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二、授人以渔,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出努力

    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中推进的一个重要障碍。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此,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将探究性学习方式渗透到日常的学科教学之中。在激发学生主体探究历史的兴趣的基础上,我结合课程内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使一般的学生掌握一种探究的方法,为学有余力的、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机会。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甚而获得创造性成果。下面也简单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逐步掌握探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例如,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在学习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就此撰写历史小论文。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带路,告诉学生撰写论文的方法(史论结合),到哪儿去去寻找历史?如推荐有关书目(这些书到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推荐可以搜集到有关资料的网站或网址,学习近现代的历史还可采访一些人物(重视口述史)。二是对学生的论文进行指导和评价。如在学习唐朝历史时,我让学生写评价武则天的论文,我对学生说:“毛泽东对武则天有一段评价,‘武则天确是个治国天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你觉得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她不简单,简直就是了不起。’从古至今,历史上对武则天褒贬不一,她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与她本身的才能、智力、手段分不开,我觉得与唐朝这样一个相对开放的社会背景也分不开。世界上有三个著名的女皇帝,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皇,俄国的叶卡特琳娜二世,还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武则天,有兴趣的同学叶以将她们做个对比。武则天自己给自己死后立了块无字碑,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那么我们今天也来把她评价一下吧!”

    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论点(观点)。学生试着写论文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历史的过程,他们尝试着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收集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分析问题,作了合乎逻辑的解释——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二)组织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中安排了不少活动课及“活动与探究”思考题,如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故事会、成语大赛等;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小制作、填图;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与其他学科交叉、与现实生活联系学习的能力调查、辩论会等。它们的目的就是通过比较集中的课堂教学活动,系统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同时也为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提供参考。我们可以采用教科书中的活动,也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围绕一定的主题,自己组织历史活动。如人教社的余桂元老师曾设计一节活动课——丝绸交易会,根据《中国古代桑蚕丝绸生产由北向南转移示意图》,让学生自愿报名,扮演丝绸贸易的产地代理人、国外丝绸商、外国商人、未来商务代理、丝绸研究专家、交易会主持人等(其中产地代理人以教室中线为界,一边为北方代理人,另一边为南方代理人),选用了公元前60年、740年、1140年、2140年等四个时间段为背景,在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古代丝绸生产及贸易情况的基础上开展活动(四次丝绸交易会)。目的是通过活动,使学生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逐渐转移的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环境状况的改变对经济与社会的可持性发展具有深层次的影响。

    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增进了对知识的了解,也学会了活动的基本方法,本身也接受了教育,更主要的是学生的探究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练。

    这个活动案例很值得我们借鉴。

    以上是我在历史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一些尝试和设想。

    杜威认为,“课程(教育的内容)是儿童在走向社会前的所有经验。” 狭义地说,课程应是受教育者在学校指导下获得的全部经验。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的教育就直接决定着每个孩子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 的可能性。而原来用“接受性学习”的方式来学习“确定的知识”,已很难使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很难具有应对2l世纪的急剧变化、不断创新的社会变革能力。因而在教学中改变学生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寻求新的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已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趋势,这也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迫切任务。我们将努力探索出一条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新路子。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