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
  • 浅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浅谈初中历史课程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 浅论新课程中历史教学行为的变化
  •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 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 立足课堂 积极寻找教与学的结合点
  • 历史也可以是一门有趣的学科
  • 历史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 历史教师如何自主整合课程资源
  • 最新热门    
     
    课堂历史剧

    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等几个问题展开论述。

    2002年12月下旬,全国人教版初中新课标历史教材实验区教学经验交流会在福建厦门召开。会上,厦门五中等7所学校联合推出了一台历史剧(历史成语系列课),计有“姜太公钓鱼”“指鹿为马”“立木示信”“毛遂自荐”“买椟还珠”“负荆请罪”和“卧薪尝胆与乐不思蜀的启示新编” 等7个历史成语短剧。

    执教的教师认为,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为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与生动性,往往引述一些相关的历史成语典故。但这种局限于教师“口述历史” 的方式,由于未能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学生对其缺乏直接的情感体验,所以导致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仍流于表面。为了让学生真正认识历史、感悟历史,厦门一些中学的历史教师尝试运用“历史成语剧” 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模拟历史,扮演历史人物。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编、自导、自演、自己制作道具、自己设计台词,学生有了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满足了探究历史的好奇心。比如,他们认识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所使用的家具是不同的,衣服的面料与款式是不同的,甚至吃的食物也会有差异。进而,他们又渴望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总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且自己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在我国,“课堂历史剧”这一教学形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学科课程中,其中包括了历史课与社会课。笔者曾指导上海的一位青年教师运用此法讲授了高中阶段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这位教师设计了一幕“历史剧”,让学生分别扮演德黑兰会议中的斯大林、罗斯福与丘吉尔“三巨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社会课中扮演社会角色,运用的就更多了。

    这种教学类型,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中小学社会学科课程中开始出现时,美国的教育界人士称之为“模拟游戏与角色扮演”。他们认为历史课程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让学生能够了解真实的历史,因此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采用相对公正的观点,描绘出一幅完整的历史图画,如同它们当时发生的时候一样;另一种是让学生进入某一时代,尝试运用该时代的眼光来审视复杂的历史事件,以此来体会那一时代的精神。而后一种方式就被称为“模拟游戏与角色扮演”。

    模拟游戏与角色扮演的教学,要求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程内容,由学生扮演某一历史或社会角色,或模拟以往社会中的历史人物,或模拟现实社会中的人物,通过学生亲身的情感体验来加深对社会的观察、对历史的了解与认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兴趣,模拟不同的角色,设身处地地从自己扮演的角色出发,观察社会现象,思考历史问题。

    模拟游戏与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其教育价值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自主地探究历史;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因为角色扮演的活动,并不是单个学生可以胜任得了的,协作精神与合作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借此形式来“演绎历史、体验人生、认识社会”。

    所谓演绎历史,即学生认知中的历史发展。学生模拟历史人物,需要先了解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在角色扮演中,面对与历史人物相同的问题和抉择,学生能够了解并洞悉不同的历史人物及其动机,思考可能出现的多样性的结局,也就能够认识历史发展的过程。

    所谓体验人生,即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体会做人的道理。人与人、群体与群体、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互相协作,创造了人类的文明。历史人物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意志的具体生动的人,模拟历史人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体会人生的情感认识过程。

    所谓认识社会,即学生通过扮演历史人物,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与兴趣,模拟不同的历史角色,设身处地地从自己扮演的角色出发,思考社会问题,领悟不同的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体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角色扮演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与社会观。角色扮演有各种各样的做法,然而成功的角色扮演必须包含四种基本要素:背景知识,视角与观点,情境与境遇,组织和指导。

    1.背景知识,即关于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来龙去脉的知识。

    学生可以阅读相关的材料,或是某一历史著述,或是一段历史资料,或者就是从教科书等途径获取这些知识。角色扮演的一个教学目标就是加深学生对某一特定历史情境的认识,比较理想的选题就是那些学生不甚了解、尚未认识的历史情节、社会状况,或教科书中较为深奥的、学生不甚明了或较难理解的内容。比如,美国的一位历史教师在讲授有关法国大革命(1789~1794年)的历史时,设计了一堂主题为“国王与平民──路易十六的下台” 的模拟课,学生模拟国民公会就如何判处路易十六的问题进行辩论,从而使让学生尽可能地身临其境,体察、思考有关法国大革命的一些历史问题。

    2.视角与观点,要想使学生最大程度地进入角色,去观察与思考历史情境和历史角色,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思想冲突。

    有思想的冲突,就会有思想的交锋,有交锋就会有高潮。美国的历史教师曾设计一堂“朱利叶斯(罗马教皇)不能进入天堂” 的角色扮演课,这是16世纪埃勒斯曼(Erasmus)作的关于“朱利叶斯(Pope Julius Ⅱ,罗马教皇)不能进入天堂” 的著名演讲,作者通过想象朱利叶斯与他人在通向天堂的阶梯上的对话,来谴责教皇的腐败行为。在角色扮演中,教师把学生分为三组去思考朱利叶斯能否进入天堂的问题。一组学生扮演公诉人,一组扮演教皇的辩护者,另一组则扮演法官。这三个组的学生,立刻成为辩论中的对手。公诉人与辩护者非常明显地成为对立的角色;而法官们也陷入矛盾之中,他们需要寻找到公正性所在,而不能偏护于某一方。

    3.历史情境与历史境遇。

    一些角色扮演活动需要故事情节,若仅仅让学生进入角色扮演的讨论,而不提供给他们讨论的焦点问题以及历史的情节,则是一种不足。假如没有一个特殊的历史情境,没有必须立刻解决的危机,那么学生是不会把他们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去的。如上文所说的教室演变成法庭这样的剧情环境的出现,便于各个小组的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扮演之中。扮演公诉者与辩护者的小组,都力图在辩论中获胜;扮演法官的小组,则力图给予公正的判决。同样由我国厦门特区教师执教的“卧薪尝胆与乐不思蜀启示新编”历史剧,也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的历史境遇,同样是国君,却以不同的志向、不同的人格上演了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

    4.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工作。

    它是最为关键性的要素,这对教师来说是较难把握的,也是较难阐述清楚的。其中的关要之处有二,一是教师的有限卷入,二是教师的灵活性。角色扮演学习活动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积极性,学生通过相互交谈来学习历史。相应地,在这里,教师的角色是指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交流。有限卷入的教师角色意味着学生有时可能超出预先设计制定的讨论提纲,甚至完全脱离教科书展开讨论,甚至于预先设计的角色扮演已超越了课程标准的范畴,如厦门推出的某些历史短剧如“买椟还珠(旧版与新版)”等,就是这样。然而,这些超出预定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课堂学习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十分有趣的,对于他们的认识提高也是十分有价值的。成功的角色扮演学习方式需要教师的精心策划与组织,教师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如何促使学生自己把握课堂学习与讨论的尺度。当然,教师的点拨与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在这里不仅有知识的掌握、方法的习得,更有价值观的形成问题。

    关于课堂教学中的历史剧──中国版的模拟游戏与角色扮演教学类型,值得深思与探讨的问题有三。

    (一)外国先进教育理论与成功经验的本土化问题

    教育改革,不能闭关锁国,而必须积极借鉴国外的理论与经验,学科教育如历史科也是如此。在这里就有一个如何借鉴与学习的问题。我们认为,国外的理论与经验,必须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这就是本土化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课与社会课中的模拟游戏与角色扮演教学类型从美国传到了中国。众所周知,中美两国在课程管理上是存有一定差异性的,比如,美国的国家课程标准仅起到指导性的作用,而我国的国家课程标准则是纲领性的;在历史科的教育价值取向方面,美国十分强调民主教育,而我国则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借鉴国外的理论与经验时,必须使之本土化,即需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来汲取其中对我们来说有价值的因素,而不能生搬硬套。厦门几所中学的历史剧就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二)“戏说历史” 与追求历史的真实问题

    在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中,运用角色扮演的教学类型,带有一些游戏的成分,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味,迎合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年级越低,游戏成分可能就越多。但是,中学历史课的真谛乃在于尽可能地求真、求实历史的本来面貌,使学生能了解与认识历史的真相。

    我们知道,人们生活在现实之中,亦生活在历史之中,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因此,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一切思想、计划和行动,都是以历史为依据,从历史的经验出发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一定的历史知识引导的结果。既然历史知识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那么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历史知识的正确与错误、真实与虚假,都是十分重要的。毋庸置疑,人们需要科学的、真实的历史知识的引导。因此,追求历史的真实、还历史的本来面貌是中学历史教育的基础,也是历史教育工作者努力奋斗的目标之一,这在高年级尤显重要。

    (三)历史学科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问题

    在历史剧这样的教学类型中,学生主要采用探究性学习,即学生自己发现历史问题、收集有关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进而解决有关历史问题。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增强创新意识、培养与提高创新能力,这是改变传统的、一味强调被动性接受已有知识的学习方式的重要举措。探究性学习不认可“书本的权威不可挑战”“教师的权威不可动摇”的传统观念,它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创新精神的培养置于最重要地位的学习方式。

    但是,由于历史现象的过去性、复杂性、多样性和变化性的特点,在历史科的学习中探究性学习并不排斥、更不能取代接受性学习。在教学中要求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进而引导学生思考相关历史问题,摒弃教师的讲述是不可想象的。即便是在历史剧这样一种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类型中,一些超出了学生生活经验的历史主题,一些较深层次的历史思维问题,也得依靠教师的点拨与引导。转变学习方式、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变传统的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的方式,提倡探究性学习。但这绝不意味着排斥、抛弃接受性学习,而是要求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两者的有机结合。

    参考资料:

    1.Kathryn N.McDaniel,Four Elements of Successful Historical Role-Playing in the Classroom,TheHistory Teacher,May 2000.

    2.Thomas Arnold,Make Your History ClassHopwith Excitement:Designing and Using ClassroomSimulations,The History Teacher,February 1998.

    3.凌林煌:《当代美国高中历史教学法初探》,《历史教学》(台湾地区)第2卷第1期。

    4.[美]高大卫:《在美国中学里教好历史》,《历史教学》1992年第2期。

    5.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 陈玉琨:《基础教育再认识》,《文汇报》2002.11.25。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