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改进历史教学方法,推动历史新课改
  • 二战中的著名空战
  • 美国历史教科书影响客观了解中国
  • 论课程改革与教学反思
  • 历史中的政治问题--有关政体
  • 历史课──让学生登上“历史”舞台
  • 历史课改中要把握好的几对关系
  •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 历史教学应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逆向考察
  • 近代以来我国思想解放回顾
  • 最新热门    
     
    东方风来满眼春

    ”、“学习共同体”、“校本教研”、“研究性学习”、“建构主义”等新鲜名词,宛若胶州湾一峰峰涌来的波浪一般,冲进了青岛的历史教师队伍中,荡涤着青岛的历史课堂。虽然已经过去了3年多的时间,回忆起当时第一次参加课程改革培训时的情景,很多青岛的历史教师依然是深有感触,记忆犹新。一位历史教师曾满怀-地说:“今天看来,课程改革之前的历史教学是十分乏味的,教着没劲,学着更没劲,快走到穷途末路上了。课程改革救了历史教育。2001年夏天很热,当时的课程改革培训现场──青岛34中的阶梯教室也是热火朝天,从来没有面对面接触过的专家学者,一个个地来到了我们中间,讲座、报告、座谈、提问,教师们对这场全新的改革刚刚接触,疑问挺多,狐疑不少,但理念的冲击却是压倒一切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人们常常用“头脑风暴”来形容课程改革培训,实在确切。落后的教育理念、陈旧的教学方法、封闭的教学心态,在课程改革培训中受到重创,一个追求卓越、追求品位、追求质量、追求素养的历史教育氛围在青岛渐渐形成。

    一张白纸,铺展开来,凭借着画师出神入化的创作,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历史课堂也不例外,需要历史教师独具匠心、巧妙构思、精心运笔才能成为令学生终生难忘的场所,成为他们终身发展不可缺少的奠基石。2001年秋季开始,青岛的历史教师们开始在课程改革这张大“白纸”上运笔描绘了。

    作为建国以来第八次课程改革,与以往不同的是,瞄准的不仅仅是教材,教学体制、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体系等诸多领域面临全方位的挑战。改革意味着对以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事情的反思、扬弃和变革,触动的往往是当事人的软肋。历史教师的软肋表现在哪里呢?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历史教师积累起一整套“格式化”的教学习惯和教学套路,很多是自己无法察觉、无法描述、无法外显的“缄默知识”,这种“缄默知识”却如影随形般遥控着我们的课堂。于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昏昏欲睡,考试复制课本,答案一成不变,构成了传统历史教学的形象图。什么智慧,什么能力,什么素质,什么成绩,在变异了的历史课堂中遭到扭曲。最可怕的是,我们的学生通过历史课堂厌恶历史。为师者走入这种怪圈,职业自豪感和职业成就感便会受到抑制。

    课程改革使得历史教师走进“教学医院”,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诊断和治疗。对广大历史教师来说,一直可望不可及的“课程”,终于撩开了她神秘的面纱,走进了学校、走进了教室,进了每一个教师的心田。“课程”其实就是教材、教师、学生与教学环境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四大因素缺一不可,任何一个因素的缺失,都会导致“课程”的畸变。走下神坛的“课程”,成为名副其实的“体验课程”,是可以被师生双方切实体验到的,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课程观念的转变,是课程改革最大的成果。

    课程要从理想变成现实,需要历史教师一步一个脚印的摸索,一堂课一堂课的实验。边实验,边反思,边总结,边提高,成为青岛历史课程改革一条不断的链条。

    每学期一次雷打不动的全员培训,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了下来。每次培训其实更像是“专家门诊”,经过了精心的策划,集中全力解决问题。主题鲜明的培训,方式多样,内容充实。历史教师,包括农村偏远山区的教师,都会准时前来参加培训,因为谁也不想丧失一个“充电”的机会,谁都想与专家面对面地进行交流,“论断”和“治疗”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弊病。大规模的历史课改“专家门诊”迄今己经坚持了3年多的时间,前来青岛“坐诊”的专家,不乏国内一流的“大腕”,像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汉国教授、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理事长陈其博士、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秘书长马执斌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姬秉新教授、中国历史博物馆齐吉祥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陈梧桐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博士生导师赵世瑜等,都莅临青岛,作学术报告,与教师座谈,甚至深入课堂,观摩历史课。专家们高屋建领的引导,成为青岛历史课程改革的航船沿着正确的航道破浪远航的“指南针”和“导向仪”。

    课堂是课程改革的实验室,师生就是课程改革的实验员。青岛课程改革的3年,就是新课程理念在历史课堂这个特殊的实验室中得到验证的3年。3年,对于人类历史的长河来说是短暂的一瞬间,但对于青岛历史教师来说却是刻骨铭心的漫长征程。他们经历了太多的彷徨和犹豫,领略了不少的辛酸和痛楚,也收获了很多的成果和希望。曾几何时,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从教多年的老教师,忽然感到手足无措了,多年行之有效的经验开始遭到怀疑甚至否定了,给他们心灵深处带来的震撼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于是乎,有些教师发出了“教了多少年学,现在不会教了”的感叹。新课程倡导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转变,课堂“动”起来了,很多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感到“一动就乱,一统就死”,在课堂上畏首畏尾,放不开手脚。尤其是应付检查的时候,参加各类教学比赛的时候,展示公开课的时候,“作秀”、“假唱”等原本存在于演艺界的不良风气侵蚀到历史课堂,历史课堂面临诚信的危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失去诚信的历史教育怎能担负起“育人”的重任?作为青岛课程改革总决策机构,青岛市教育局普通教育教研室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历史课不求尽善尽美,但求学生发展”的口号。在教师评价机制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用宏观评价取代微观评价,不计较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不拘泥于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完善,鼓励教师个性化、创造性地运作历史课,各级评优课、公开课、研究课,都演绎得原汁原味,炉火纯青。一种课堂原生态的美,成为青岛历史教师的共同追求。青岛的历史课堂动起来了,活起来了,美起来了,历史课前所未有地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高扬的旗帜。在这面旗帜下,青岛的历史教师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成才的良好教育氛围。一段时期以来,位于青岛44中的“青岛市历史课程改革成果展览”,吸引了很多外地前来青岛参观历史课程改革者的目光。琳琅满目的学生作品,都江堰模型、历朝历代服饰、半坡氏族遗址模型、专题历史邮票、历代钱币,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接。开放城市的学生,视野也是开放的,历史教育适应了学生的开放特点与需求,为学生个性化的历史学习提供了适宜的平台。很多学生家中有电脑,学校有电脑,看着老师上课用课件,便萌生了自制课件的念头,很多学校的历史教师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结合教学进度自制课件,展览中的不少课件由此而来;美术特长学校青岛41中的学生,爱好绘画,历史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创作历史专题连环画,展览中的自制连环画由此而来;青岛61中的很多学生喜欢集邮,展览中的学生专题邮集由此而来。适应学生需要、发展学生特长、张扬学生个性的历史教育,是最有实效性的历史教育。“青岛市历史课程改革成果展览”,无疑是3年多的历史课程改革物化的成果,至于课程改革在学生长远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那是“春雨润物细无声”,无法用准确的数字和文字来描述的。

    课程改革的瓶颈是考试评价制度。考试评价制度就像是胶州湾中熠熠闪光的航标灯,引导着课程改革的航船绕暗礁、避险滩,安全航行。以甄别、选拔、淘汰为表征的传统考试评价,最后造就的只能是教育的失败者。课程改革到来后,青岛的历史教师积极探索科学的考试评价机制。评价理念的科学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手段的多元化、评价实施的全程化,成为青岛历史学科考试评价改革的奋斗目标。在经历了无数次学校层面的小型考试之后,2004年6月11日,迎来了课程改革之后的首次历史中考。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更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青岛的历史中考以“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的面貌出现,百分制的试卷,最后转换成等级制,不列入高中升学总成绩,只作为高中学校招生的参考。这样,学业水平测试、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和高中自主招生,共同构成了青岛新中考亮丽的风景线。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不仅形式新颖,内容别具特色,极富创新价值。一道作文式的开放题目,引来了学生们无穷的想象和创意。题目是:五四85岁了。85岁的五四依然年轻。85年前的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历史的大幕,也为穿越世纪风云的青春史诗写下了序篇。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继承和发扬“爱国、进步、科学、民主”的五四精神,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壮志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话历史,学先辈,谈理想,说抱负,写一篇演讲稿,题目自拟。要求有史、有论、有文采、有自己的观点,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严格封闭的考场中,摆脱了课本的束缚,失去了-的指教,学生驰骋自己的思想,一篇篇文采斐然的作品,跃然于试卷之上,每每令阅卷者感动不已。这就是改革以后历史中考的风采,学生再也不用畏中考如虎了,历史中考以其平实和随和贴近了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的实际,为学生所喜闻乐见。2004年历史中考结束已经很久了,但直到今天仍不断被当地的人们所提及、议论,不断被外地的人们所函索、借鉴,足见其影响是深远的。历史中考改革,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释放潜能的舞台,更使得历史考试与历史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历史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外在于历史教育。学生在历史中考考场上,继续在接受着历史教育。历史中考成为学生学习历史一个环节结束、一个环节开端的交汇点,真正发挥了考试评价应有的激励、促进、诊断、教育的积极作用。

    教育科研承载着最前卫的教育理论。青岛的历史课程改革进程中,十分重视教育科研的作用。在分析和研究青岛历史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青岛市历史学科积极申报教育科研课题。2003年8月8日,青岛市历史学科申报的科研课题《历史新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和《在历史新课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经过严格的评审程序,被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批准为国家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分别是KC2003-020、KC2003-021。课题研究的实验,丰富了青岛历史课程改革的内涵,提升了青岛历史课程改革的科学价值。课题实验的过程,是广大历史教师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审视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很多学校的历史组,结合《历史新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第一阶段“校史与校友鼓舞我们前进”子课题,积极发动和带领学生深入学校、家庭、社区、档案馆、图书馆,调查研究,论证史实,撰写研究报告。青岛育才中学、求真中学、7中、22中、34中、39中、61中等学校的课题实验,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先进的理念已经渗透进青岛历史教育过程之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04年5月,全国少工委、中国教育学会课外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报联合主办的“全国课外校外教育成果征集评选活动”,青岛历史学科的研究报告《“校史与校友鼓舞我们前进”活动述论》,荣获二等奖。

    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发展教师。课程改革的历程,是青岛市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课程改革大潮中,历史教师,特别是很多年轻教师甘当弄潮儿,搏击风浪,勇立潮头。没有太多的框框、没有太多的束缚,拥有很多的热情,拥有很多的智慧,这便是青岛历史课程改革骨干队伍的特点。课程改革中,青岛历史学科组织了“青年教师教学沙龙”,定期聚会,适时研讨,针对课程改革中的新问题、新动向、新感受、新探索,集思广益,推陈出新,在不断否定和反思的过程中,升华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校本教研缩短了历史教师成才的周期,促使教师从一个高点向另一个高点跃进。青岛38中历史组、青岛61中历史组、青岛求真中学历史组,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青岛38中历史组,组内教师定期切磋教学经验,苦心钻研教育理论。编写出《青岛38中人文教材》;青岛61中历史组校本教研成绩突出,提升了每一位教师的水平,提高了每一堂课的质量,2004年12月24日,青岛市校本教研工作会议在青岛61中举行,会议展示的示范课,就是该组王欣老师执教的历史课──《筑起我们新的长城》;青岛求真中学的历史组,承担了全市历史课程改革的很多任务,成为山东教育学院组织的“山东省骨干教师培训班”的观摩基地。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青岛历史教学》报出版。作为免费赠阅的内部资料性报纸,《青岛历史教学》报已经出版了十余期,成为历史教师课程改革经验交流的平台。青岛普教教研网历史学科网站也开始运行。一报一网,成为展示青岛历史课程改革成果的窗口。

    2004年11月8日,在青岛市级机关会议中心,“青岛市青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命名表彰大会隆重举行。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张若飞等党政领导同志出席大会,张若飞同志发表了讲话。为国家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岛历史学科中心组”,被共青团青岛市委、青岛市科技局、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青岛市青年联合会授予“青岛市青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荣誉称号。据悉,此次受到表彰的十大创新示范基地中,九个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如海尔、海信、青岛港等,唯有一个社会科学示范基地,而且还是基础教育战线的示范基地,那就是“青岛市历史学科中心组”。获此殊荣,实在不易,是青岛市对历史课程改革的充分肯定和褒奖。2005年1月25日,在教师之家礼堂,青岛市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刘炜老师代表青岛市历史学科中心组,走上主席台,从市教育局领导手中接受了“青岛市青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奖牌。

    青岛的历史课程改革已经由初中阶段向高中阶段延伸,目前正在持续、稳步、健康地发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谋进步,努力打造有质量的历史课堂,成为青岛历史教师的共同追求。课程改革的春风,一定会吹拂出青岛历史教育的灿烂春天。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