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改进历史教学方法,推动历史新课改
  • 二战中的著名空战
  • 东方风来满眼春
  • 从现代化的角度看建国后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
  • 初中历史课程学习评价改革实验初探
  • 辨析历史事件的原因
  • “大陆政策”和“大东亚共荣圈”
  • 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比较
  •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看“中心问题讨论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 陶冶心灵 润泽人生
  • 最新热门    
     
    李漱萍灵活、新颖、巧妙——2006年高考历史广东卷的特点及启示

    bsp;                 广东番禺中学    李漱萍

     

     

     

        看了2006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后忽然感到眼前一亮,觉得和前两年试卷相比的确有一种“翻天覆地”、耳目一新的感觉。但细细品味仍是前两年试题的继承发展,继承了2005年高考题的亮点注重材料题的考查功能和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考查,同时又体现了课改,向新课接轨的导向性强。我对2006年广东高考历史题的总体印象可以用六个字概括:“灵活、新颖、巧妙”。下面我就谈谈本人对2006年广东历史高考试题的看法和今后教学的启示。

     

        一、2006高考历史广东卷的特点:

     

    (一)、灵活——注重能力的考查,体现课改,导向性强。

     

           我认为今年试题和前两年试题相比第一个特点是——灵活。学生交卷后,走出考场见我说的第一句话是:“老师题目很活,在书上找不到答案”。今年的试题和前两年相比的确灵活了,许多学生有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学生做完试题后,普遍感到心中没底。我们通过与2004年、2005年广东高考历史相比较就不难得出这一特点。

     

           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上(回答题)比较: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9题:韩非子指出,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也”。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分析其历史影响。

     29题: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请问,当时社会危机的主要体现有哪些?王安石变法涉及军事、财政、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请说出教育方面的措施,你是怎样看待这些教育改革措施的?

     29题:18世纪中后期,清政府主持编修了《四库全书》。同一时期,法国的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辞典。请回答:(1)分别简述这两部著作出现的社会背景。(2)编撰这两巨著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3)这两部巨著各自产生了什么影响?

     

    30题:概括指出1949~1952年底、1956~1978年以及1978年以后三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状况,并分析其对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30题:中国-党在1953年、1958年和1987年分别制定了基本路线(或者总路线),请分别说出其主要内容以及对当时社会的主要作用(或者影响)。

     30题:清朝未年,面对清王朝的日益衰败,有人预测,他必将被一个新的王朝所取代。但历史并未重蹈王朝循环的覆辙。请回答:(1)哪些因素导致了取代清王朝的是一个民主共和国而非封建王朝?(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取代清王朝的民主共和与以往封建王朝的根本不同。

     

    31.意大利是欧洲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国家之一,但到19世纪中期,社会经济发展却远远落后英、法两国,试从近代早期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的变化,意大利内部-状况方面分析其原因。

     31题:一战前,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格局是英、法、俄、德、日、美六国相争,战后演变为英、日、美三强争霸,请说出这种格局演变的原因。华盛顿会议如何调整这三强之间的关系的?你对这种调整有何看法?

     31题:1969年7月2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他的亚洲政策;美国将恪守对亚洲盟国的条约同时希望有亚洲国家自己来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责任,除非存在某个核大国的威胁。这一政策称为“尼克松主义”,其要点是美国准备从亚太地区收缩力量。请回答:(1)“尼克松主义”出台的背景是什么?他的目的是什么?(2)为推选尼克松主义,美国采取哪些措施?

     

     

     

     

         从2004、2005和2006年三年高考问答题比较,我们不难看出:2004和2005年高考历史问答题难度都不大,主要立足于课本,注重考查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思维力度不大。解题关键是熟知教材。例如:2004年第29、30题,2005年第29、30题。即使是论述题,例如:2004年31题,思考力度也不大。看完前两年的高考历史题后,在第一线的历史老师都有一种“背多分”的感觉,只要死备课本,学生就能拿到不错的分数。但是,今年的高考题不同,29题和30题都是比较分析题,第29题中外史的比较,在近几年中已没有出现过;30题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从重视考查历史问题的结论向重视考查历史问题的认识过程转变”。31题材料式问答题,充分体现了把历史事件或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旧的课程体系下,无论命题者提供什么样的材料,从什么样的角度命题,考生都可以从教科书中找到答案,但在新改的背景下,很多的问题都不可能在教科书上找到答案。所以做完问答题后,学生普遍感到心中没底。

     

        总之,三道问答题突出体现了“灵活”,注意考查学生把历史事件和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注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提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另外,试卷也突出文明史观的理念,例如:中国古代史的7题都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课改,导向性强。

     

    二、新颖——命题角度新、设问新

           整份试卷考查的内容都是重点知识、主干知识。学生刚拿到试卷后感到很亲切,但仔细做起来又感到考查的内容很新颖。例如:26题通过四则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尤其是材料四考古发现的图片材料,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能提取什么信息。设问也与从不同,出人意料,要求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原文。)。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史论结合。28题通过对19世纪英国工人工作和生活状况存在的问题,分析英国政府面对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考前很多老师都用去年反猜题的方法,猜测今年有可能考英国,但是根本没有想到命题角度是从19世纪英国工人工作和生活状况的角度命题,因为课本上在这方面涉及的知识不多;29题以《四库全书》和《百科全书》为切入点,分析两部著作出现的社会背景、主要目的和各自的影响,既是一道典型的比较题,又是一道小切口、深分析的题目。由此可见,命题者精心选材,独具匠心,让学生和老师都耳目一新。

     

        三、巧妙——重视热点问题,又不刻意追求热点,设问巧妙。

         有些老师认为今年的历史科考卷中回避了一些热点问题,尤其是许多恰逢周年的重大事件 ,比如长征、西安事变、三大改造等周年问题,国共合作等。但是,笔者认为整份试卷重视热点问题,又不刻意追求热点,而且对热点问题选材巧妙、设问巧妙。所谓热点问题:是指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并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以史为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今年的历史试题体现出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的特点。例如:27题就体现了今年的热点 三农问题,28题体现了面临问题应如何解决?对我们现实社会都有很强的借鉴作用。31题美国问题一直是近几年的热点问题。在选择题的设问中,注重情境的设置,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材料式选择题有7题之多,而且选择题没有偏是、怪题,考查的均是重点知识、主干知识,但是仅靠单纯的死记硬背也很难直接得出答案。

         重视热点问题,又不刻意追求热点,巧妙考查热点知识、巧妙设问考查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又是2006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的又一大亮点。

         纵观整套试卷,虽然有很多亮点,与前两年的试题有很大变化,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第一,变化太大,学生一下子难以适应。许多学生感到题目难度偏大。第二,命题范围不平衡。两道问题都集中在清朝。29题是清朝前期,30题是晚清。第三,个别题目超出高考大纲的要求。第31题考查的内容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60、70年代)。但是,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50年代和80年代的美苏争霸。

    二、对今后历史教学的启示

         高考试题具有明显的导向功能,今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特点给我们以后的历史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1.了解《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所包含的知识点,把握主干知识。

        实施新课程标准后是一标多本。从考查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向考查历史课程的知识转变,历史教材仅仅是最重要的课程知识,而绝不是惟一的课程知识。所以教师要熟悉课标。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2.重视教法,提高技能

        实施新课标后许多老师改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听过多堂新课标的公开课,许多课都是活动讨论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参与程度也非常高,但是一堂课后学生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样的方法?没有多少老师去深入思考。实施新课标后,有些老师错误地理解如果老师多讲就没有体现出新课标的理念,老师少讲,甚至不讲才能体现出新课标的理念。笔者认为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教学活动是老师、学生、教材三位一体而构成的,缺少或弱化任何一者,都将对教学造成不利影响。如果从教授的角度讲教师是教授的主体,学生是教授的客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正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教材,才能促进教学的发展。所以在新课标下教师要讲,关键是讲什么?怎么讲?这一问题应该是每一位历史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3.关注现实,以史为鉴

         历史学科不是一门学科。读史使人明智忘记历史就是背叛等,这些名言是许多历史老师喜欢给学生讲得口头禅。如果不关注现实问题历史学科就失去了教育功能。在历史教学中,平时应把时事的热点、焦点问题渗透到教学中,带着时政去寻找历史的足迹,挖掘课本中的隐性知识点,归纳点拨,启迪思维。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