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耿胜利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评价问题的思考
  • 历史高考问答题的解题技巧及应用
  • 刘燕飞新课标,新作业
  • 从现代化的角度看建国后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
  • 初中历史课程学习评价改革实验初探
  • 辨析历史事件的原因
  • “大陆政策”和“大东亚共荣圈”
  • 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比较
  •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看“中心问题讨论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 陶冶心灵 润泽人生
  • 最新热门    
     
    2006年高考历史复习指导热点问题设计精选

    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命题设计背景]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向全社会提出了一个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

     

     

    A.《尚书》B.《周易》C.《论语》D.《韩非子》

     

     

     

     

    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中,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并传承的道德规范是

     

     

    A.“仁”的思想

     

     

    B.“礼”的思想

     

     

    C.“有教无类”的思想

     

     

    D.“为政以德”的思想

     

     

     

     

    3.古代思想家孟子认为:使百姓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是对孔子的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和发展

     

     

    ②他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③客观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④站在平民的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

     

     

    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③

     

     

     

     

    4.孔子“仁”的思想和孟子“仁政”的思想都重视

     

     

    A.人的生存权利 B.人的善良本性

     

     

    C.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人的自由与平等

     

     

     

     

    5.从宋代理学提出“灭人欲”到明代心学提出“内心反省”克服私欲,说明

     

     

    A.主流思想文化维系了专制统治

     

     

    B.儒学的发展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

     

     

    C.儒学的演变已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孔子的仁学被发扬到极端

     

    6.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共同注意的问题是

    A.重用人才 B.轻徭薄赋

    C.善于纳谏 D.减轻刑罚

     

    7.导致我国封建社会初期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专制统治的残暴 B.徭役赋税的繁重

    C.土地的高度集中 D.民族矛盾的尖锐

     

    8.《敕勒歌》中唱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描绘了景色如画的塞外风光。《敕勒歌》是哪一个民族的民歌

    A.蒙古族 B.敕勒族 C.鲜卑族 D.匈奴族

     

    9.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观点相左的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是

    A.孟子和荀子 B.墨子和韩非子

    C.墨子和荀子 D.荀子和庄子

     

    10.唐代思想家刘禹锡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意思是指

    A.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和谐相处

    B.人能够征服自然,人定胜天

    C.人不能违背天意,天人感应

    D.人与自然相互斗争,平分秋色

     

    11.下列工具利用水力做动力的是

    ①耧车 ②水排③简车④翻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

     

    12.清朝康熙帝说:“赋敛日繁,而民心涣散。”“与民休息,道在不扰。”“欲使群生乐利,比户丰盈,唯频减赋。”其具体体现这一说法的做法是

    A.“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

    B.“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

    C.“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D.“以田载丁”“丁从地起”

     

    13.洋务派兴办新式学校,并派留学生出国深造,他们需要的人才是

    A.科学研究能力 B.掌握工程技术

    C.懂得西方- D.熟悉西方思想文化

    14.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15.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A.总统 B.议会 C.内阁 D全体国民

     

    16.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目的是

    A.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B.提高工人和农民的-地位

    C.解放工人和农民

    D.约束资本主义的发展

     

    17.发起新文化运动的先进知识分子,试图冲破旧的思想牢笼,他们大都

    A.信仰马克思主义

    B.宣传社会主义

    C.认同无政府主义

    D.接受了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18.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

    A.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B.实行“三三制”原则

    C.开展整风运动

    D.推行精兵简政政策

     

    19.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

    ①体现中国-党的民主革命纲领②维护农民的基本利益③促进社会经济发展④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

     

    20.近代以来,我国第一部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是

    A.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946年的《中华民国宪法》

    C.1949年的《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1.“文革”后扭转了多年来对知识分子实行的“左”的政策,其主要依据是

    A.党和政府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B.邓小平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C.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邓小平指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22.文艺复兴时期一位作家说:“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这反映了

    A.肯定人的价值和创造性的思想

    B.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思想特征

    C.人定胜天的唯物主义思想

    D.提倡追求物质生活幸福的思想

    23.启蒙运动提出“自由”“平等”要求,实质上反映了

    A.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和黑暗

    B.发展商品经济和对自由劳动力的要求

    C.封建统治陷入全面危机

    D.封建教会的权威地位业已动摇

     

    24.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促进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成长

    B.便利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活动

    C.证明地球是圆的

    D.打破世界隔绝状态开始形成世界市场

     

    25.下列体现“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的有①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②德意志统一的完成③美国南北战争北方的胜利 ④英国通过《权利法案》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6.19世纪英国宪法权威w·白芝浩特说:“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这段材料说明

    A.英王在国家-生活中没有任何作用

    B.英王的权力受到法律约束,只能依法行事

    C.议会在国家-生活中拥有一切权力

    D.资产阶级取得反对国王斗争胜利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清史稿·食货志》、王戎笙《清代前期历史的几个问题》编制

    年份 顺治十八年(1661) 康熙五十年(1711) 乾隆二十七年(1762) 乾隆五十九年(1794)

    全国人口 约1920万 约10000万约20000万 约31000万

    材料二 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帝说:“本朝自统一区宇以来,于今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安享太平,生育日益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共谋生焉能给足?”康熙五十三年(1714),有大臣建议垦荒,康熙帝说:“条奏官每以恳田积谷为言,伊等俱不识时务。今人民蕃庶,食众田寡,山地尽行耕种,此外更有何应垦之田,为积谷之计耶?”

    ——摘自《清圣祖实录》卷240、卷259

    材料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这时,南北各地湖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

    ——摘自《清高宗实录》卷910、卷1147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形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康熙帝的言论反映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从上述现象中,你得到了什么认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汉关中主要水利图

    材料二“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三 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茏。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人称为“陆海”。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朝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筑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记算。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没踪影了。

    ——《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早在隋时,主要是关中和黄河下游的粮食、布帛供给京师,唐初以来,关中粮食不足供给封建中央政府所需,不过在唐玄宗以前,关中粮食除自给一部分外,其他大部分大多来自陇右、河西及山西汾、晋地区,安史之乱后,关中粮食供应,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甘霖《变局》

    请回答:依据上述材料,分析西汉至隋唐时期关中地区经济状况的演变及其原因。这一演变说明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C 4.A 5.A 6.A 7.B 8.C 9.D 10.A 11.D 12.C 13.A 14.B 15.D 16.A17.D 18.B 19.B 20.D 21.D 22.A 23.B 24.D 25.C 26.B

    二、材料解析题

    1.(1)顺治时人口少,康熙、乾隆时人口激增。明末清初的战乱使顺治时人口减少。康熙时经济恢复和发展,人口迅速增长;摊丁入亩的实行,隐瞒人口的现象大大减少。(2)人口的增长大大超过耕地的增长,造成“食众田寡”,康熙时人口和耕地的矛盾相当尖锐。(3)乾隆时普遍出现了“与水争地”的现象。人口过剩,无地可种,破坏生态平衡,盲目“圈水造田”。(4)人口的增长反映了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但人口过渡增长又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实行节制人口和环境保护政策。

    2.①西汉时期,关中是全国经济重心。其原因是:关中地区地处渭河平原,森林茂密,水资源充足,自然环境优越;关中地区作为全国的-中心,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自战国以来联中地区逐渐形成较为完备的水利灌溉系统。变化:隋唐以来。关中经济发展逐渐趋于衰退,丧失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原因:自然环境的变化;长期过度的开发,水土流失严重;随着关中经济的,人口急剧增长,形-口问题,制约了经济发展;自东汉以来,北方长期战乱,尤其是安史之乱,极大地破坏了经济的发展。(2)说明:经济重心逐渐东移、南移;发展经济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