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新课程下如何教好历史
  • 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六引导
  • 消除浮华 尽显本色
  • 日对华强硬派何以在壮大
  • 浅谈情境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 浅谈创新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 历史课堂教学提问的技能(下)
  • 历史课堂教学提问的技能(上)
  • 历史教学应如何点燃学生心智的火把
  • 一个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
  • 最新热门    
     
    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下)

    " align=left>
    这是对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要求,是第一位的要求。科学性是指表达的内容必须准确,无任何知识性的错误,必须具有学科的特点——言之有史,言之有据。


    首先,必须做到内容准确。秦灭六国之前,嬴政是秦国的国君,必须以“秦王”相称,称为“秦王嬴政”;秦灭六国,嬴政称帝,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这样,称皇帝以后的嬴政,必须以“秦始皇”相称。“秦国”和“秦朝”、“秦王”和“秦始皇”,一二字之差,如果颠倒了时序,前后混用,就是科学性的错误二


    讲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就绝对不能漏掉个“岛”字,因为,我们平常所说的香港是整个香港地区的统称,它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分。关于“赔款2100万银元”。如果教师照本宣读,学生可能会把银元和白银混为一谈。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清白银“一两”比银元“一元”昂贵,按当时一般比价,一银元大约相当于白银七钱多,那么,2100万银元折算成白银大约1500万两。


    此类例子很多。比如: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一个特殊历史阶段,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如果在讲鸦片战争时说“帝国主义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那就违背了历史真实。又如:沙俄是1547~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俄国通称,如果把此前此后的俄国一概通称沙俄,就会被认为不懂历史了。


    其次,必须做到用词严谨。“五四运动是学生爱国运动”,这句话不能说不准确,但是不严谨。五四运动在其第一阶段是学生爱国运动。但六·三以后的第二阶段,运动已经由青年学生参加的爱国运动发展为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教师以“学生爱国运动”来概括五四运动的全过程,似嫌不妥。又如有的教师把商鞅变法的内容说成:商鞅颁布了四条或三条变法法令。殊不知四条或三条,这是教科书对当时变法内容的归纳,而并非当时颁布变法令的数目。有的教师这样讲:“商鞅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归纳起来共有四点……”就比较严谨了。


    最后,借用文学语言必须恰如其分。历史学科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它具有质朴平实的特点,不必过多描绘与修饰。但这并不是说历史教学语言不必要和不可以借助语文学科教学的手段和方法(陆建良、程文伟,《中学历史学科语言文字能力刍议》,《历史教学》.1988年第4期。)。只是说象具有鲜明文学夸张色彩的“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之类的形容词是不应该采用的。而运用比喻等也必须恰到好处。


    2.力求精练简洁


    恩格斯曾经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


    因此,教学语言表达要体现精练性,即要言简意赅,干净利落。课堂上说的话应该是加一句嫌多,减一句嫌少。只有这样,讲课才能丝丝入扣、言必有中。


    教师从第一天走上讲台,就应该防止出现“官腔”、“训话腔”。一句话一个“啊——”,两句话一个“懂吗”,不断的“这个这个”,无数的“嗯嗯”……会成为一种疲劳因素,在你的语言外壳上蒙上一层尘雾,使丰富而有意义的内容失去它应有的光彩。


    一些教师养成了说话重复的毛病。而多遍重复,成为蛇足,只会对学生的思维起抑制的作用。只能是在特别重要的地方,或者估计学生有听不清楚的地方,要重复一下。可以换一个说法,从另一个角度再表达一次。当你介绍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苟子时,先说:“荀子和孟子是齐名的。”接着不作简单重复,而是说“苟子和孟子在当时有着同样崇高的社会地位”。


    精练简洁并不是空洞抽象,历史课堂语言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史。有的教师讲课信息量丰富,学生爱听爱学,获益匪浅;有的教师话语内容贫乏,废话连篇,言不及义,含金量太少,必然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损于一堂课的质量。


    3.务必生动形象


    历史课堂语言应当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来。在历史课堂里,我们应该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在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看得见万里之外法国马赛人民高唱马赛曲开赴前线的壮丽画面,触摸得着祖国各种各样精美绝伦的文物遗产,感受得到无数民族精英杰出人物金子般的思想品德……我们常说要把历史讲“活”,从语言上的要求来讲,就是要把历史人物讲得栩栩如生,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行为、思想、外貌,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就是要把历史事件讲得活灵活现,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平淡无味,听起来如同嚼蜡,学生并不情愿地听教师讲课,那么,不仅学习效率不高,还会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痛苦。有人形容优美生动的教学语言听起来是艺术享受,而枯燥平淡的教学语言犹如给学生上“听刑”。因此,对历史课而言,教师语言的生动形象不是多种方法之一,而是历史教师的一条“基本要求”。下面是几个教学中的实例。


    (1)讲历史事件,可以选择一些典型进行重点描绘,绘声绘色地把历史再现出来。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中著名的黄海战役时,教师先依据教材对海战过程做出相应的语言描述。随后,展示出邓世昌遗像及“邓世昌和直冲敌舰的致远舰”的图像,并做如下描述。“海面上,硝烟滚滚,炮弹横飞,清军将士为反抗外来侵略英勇奋战,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大海也为之颤抖。奋战中致远舰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殆尽。为了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管带邓世昌毅然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吉野号’,以求同归于尽。同学们请看,那高昂的舰首,多像一把刺向侵略者胸膛的锋利的宝剑!这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大无畏精神的具体表现,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战的坚强意志的象征!邓世昌、林永升等人虽然英勇牺牲了,但他们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形象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去战斗!”


    (2)讲历史人物的思想品德时也要具体形象。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西安事变》一课时,有这样一段叙述:“张学良带周恩来同志去见蒋介石,张学良说周恩来先生来了,蒋介石一听脸色变了,非常害怕,连说:‘不见,不见’。张学良笑了,说周先生已经来了,你们是老交情,我们是近年新交。宋子文、宋美龄亦在场。周恩来同志进去了,同蒋介石握了手说,我的头是从你的刀底下滚过来的,现在都不说了,一致抗日吧!蒋介石很狼狈地说,我后悔了,-太多了。这时,宋美龄圆场说,算了吧,以后不剿共了。蒋介石当时难过得哭了。”这一段生动的叙述,把蒋介石的狼狈心虚和周恩来的磊落豁达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勾画了出来。


    (3)对于各种文物、建筑、生产工具或景物的讲述,要尽量给以声、色、量、质等方面的具体说明,这是生动具体、形象鲜明最基本的做法。如讲万里长城,不能只是“工程浩大”一句结论。有的教师这样讲:“用造长城的砖石土块筑成一道高两米半、宽一米的长堤,足足可以绕地球一周。如用来铺筑一条宽五米,厚三十五厘米的马路,可以绕地球三、四周。”这样讲具体形象,学生对长城的工程浩大便有了一个真切的感受。


    (4)要想使语言生动,富于变化,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①教学语言要口语化,要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语。口语化意味着通俗。有首顺口溜说:“深入浅出叫通俗,浅入浅出叫庸俗,深入深出犹可为,“浅入深出最可恶。”可资借鉴。


    ②教学语言要幽默。情感型,或者称为美感型的历史教师无不乐于在自己的教学风格中注入幽默的基因。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劳和痛楚。”高水平的幽默往往是教师为人师表的人格优势和语言艺术嫁接的产物,有利于营造温馨、愉悦的教学氛围。


    ③要适当穿插典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时穿插古今中外人物典故,以发挥形象思维的力量。例如,讲德意志宗教改革时,为了揭露天主教会出卖“免罪符”的欺骗性和僧侣阶层的愚蠢,可补充罗马教皇特使和一个强盗相遇的故事:“一天教皇的特使铁哲尔在路上和一个强盗相遇,强盗虔诚地问他:‘如果抢了僧侣,是否可以得到原谅。’铁哲尔答应他‘可以得到原谅’。于是他也买了一张免罪符,而把铁哲尔本人抢得精光”。


    但应该注意的是要目的明确,运用适当。下面这位老师的教训应该记取。


    有一位历史老师,口才很好。他上课时,引入大量的历史故事中的精彩篇章。学生爱听他的课,盼着上他的课,甚至把他当成了“说书人”。他一上台,学生就在下边说:“来一段儿,来一段儿!”但是一到历史统考,许多学生不及格。学生平时光乐于听故事,一些基本的历史事件、年代、人物等都没掌握住。复习时老师也没有进行系统的归纳,遂造成这一结果。显然,这位老师只追求教学生动形象、精彩热闹,而违背了运用教学艺术的宗旨。


    ④要使用多种方法。讲解叙述应尽量使用各种方法让语言形象化,描物状人,有声有色。可以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例如把中英《南京条约》中的“开放五日通商”比喻为中国大门上打开了一个窗孔,随着窗孔的打开,外国商品开始大量倾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就此开始解体;“割让香港岛”好比在祖国母体上割肉,中国的领土完整从此遭到破坏;中英《南京条约》就像毒蛇一样缠着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它又像血吸虫一样吮吸着中国人民的血汗。这样,学生就容易掌握,也记得牢。


    有一教师在讲元代海外贸易时提到了泉州的六胜塔,作了如下比喻:


    六胜塔风采非凡,它连接蓝天和大海,高峙耸立,犹如一把宝剑直插云霄,以明方向,以指津梁。它灯笼高挂,犹如一把火炬在熊熊燃烧,指引千帆夜竞航。它是归帆者胜利的希望,它是元帝国繁荣的象征。


    4.充满情感色彩


    要充分发挥历史课堂语言的魁力,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还要充满情感色彩,以求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从理念上而且要从感情上分清敌与友、是与非、爱与憎,所以语言的情感色彩是很值得重视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靠空洞的说教、枯燥的一二三四、甲乙丙丁、几条杠杠、几句结论来灌输。瘦骨嶙峋、缺血少肉的历史课,只能把学生“累死”,既不能把学生带进几千年前、几万里外的历史现场,更谈不到触及灵魂、感人心弦了。因此,历史教学语言的情感色彩当与具体形象的讲解相结合。


    例如讲圆明园被焚毁时,教师就应使用控诉性的语言和采用悲愤的语调:“侵略者焚毁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100多里,笼罩在整个北京上空,长久不散。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蚀一样。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悲痛和气愤,而强盗们却在歇斯底里地狂呼:‘此景奇伟!’圆明园,这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英法侵略者焚毁了。”教师通过这种带有感-彩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使他们对帝国主义的残暴行径无比憎恨。


    另如,讲述李大钊就义,若照本宣科,只有短短一句,不可能收到理想效果。但如果教师饱含-地讲述一下李大钊在绞刑架下大义凛然地演说:“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主义”,“-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将得到光荣的胜利,你们-是毫无用处的!”这将会在学生心灵中激起巨大的震动,必将对李大钊这位伟大的-主义战士的形象铭心刻骨,难以忘怀。


    那么,怎样增强语言的情感色彩呢?这里要强调的是:教师不要生拉硬扯,脱离教材内容另讲一套;不要堆砌形容词,故作惊人之语;不要为增加情感色彩而添加情感色彩甚至用低级趣味的语言刺激学生。重要的是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著名特级教师刘宗华说得好:“要感染学生,先要感染自己。教师讲史要富于情感、进入角色、别善恶、辨忠奸、喜怒哀乐、褒贬扬抑、态度鲜明、有形于色。”“言为心声”,言语中自然表露的情感更为真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表现了将士们准备追歼匈奴的豪情,“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达了王安石除旧布新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传递出李清照别离丈夫的愁情思绪。这是我们必须记取的。


    5.富有时代气息


    历史教学语言还要富有时代气息。历史课堂语言最犯忌的是,在讲古人古事的时候,乱用现代名词、现代术语。相反地,倒是应当引用古人说过的原话,古籍上记述的原文。


    但是,古代史课堂上引用的古文,世界史课堂上出现的外语,不宜长篇大论。必要引用时,要作解释。引用原语原文应注意两点:


    (1)要用在要害的地方。如林则徐禁烟到达广州时,对各国在华商人表态:“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一句话,把林则徐这位爱国大臣坚决禁烟的态度、性格和风范,充分地表达出来了。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法西斯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时,引用一句希特勒原话:“把捷克斯洛伐克从地图上抹掉,是我不可动摇的意志。”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便暴露无遗!


    (2)要短小、浅显。如汉景帝时,晁错建议削藩,他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短短二十二个字就把削藩的必要性阐述得深刻透彻,却又浅显易懂。如果引用的原话原文内容虽属要害,而文字艰涩,寓意费解,教师为了引用要作一大段解释,就不宜采用。


    有的教师担心引用原话原文会增加难度,其实,有时候引用一句原话、一节原文,看似增加了难度,但却加深了时代气息,简化或者概括了教材内容,更加便于学生记忆巩固。如讲汉武帝反击匈奴战争时,教师在讲汉军打败匈奴以后,一句“从此漠南无王庭”,就能唤起学生一串联想:汉军打败匈奴,取得了重大胜利,长时间里,匈奴贵族不敢再带兵到蒙古大沙漠以南骚扰,从此大漠以南再无匈奴单于的王庭,西汉北部边郡得到了安定。


    原话和原文的引用能渲染时代气息,鼓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学生自学历史的能力也将在其中得到相应的提高。


    6.关注体态语言


    历史课堂教学运用体态语可以强化口头语言的表达。因此,应该重视体态语言的使用,使其与口语配合、互补,相得益彰,以期收到更好的整体语言教学效应。


    运用体态语主要有以下方面:


    (1)课堂手势语:以手势助说话,把学生带入“角色”,对组织教学和增强教学效果十分重要。教学手势的设计根据教学内容来展开。


    (2)课堂眉目语:教师要讲究课堂眉目语的设计:一是课堂目光分配。二是目光的运用。


    (3)课堂表情:课堂表情一要根据教学内容变化作相应的变换。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作相应的处理。(邝丽湛著,《思想-学科教学设计》,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47页。)


    总之,运用体态语都要为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服务。


    四、历史教师教学语言的自我训练


    笔者在教研工作中观察到,优秀教师讲课,有人简练有力,有人委婉动情,有人幽默风趣,……腔调各不相同,特点各有所异,而表情达意都有一套功夫。相反,有的教师虽学贯中西,满腹经纶,课堂上却词不达意,言不传情,教学效果不好。因此,为确保教学质量,一个合格的教师在不断钻研历史专业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当前在实际的历史课堂中,不重视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技巧性的现象还是相当普遍的,应该加以改变。


    人的素质有先天的因素,如身体素质。但大多数素质是后天形成的,是后天培养、锻炼的结果。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世纪最具信心的演说家萧伯纳,年轻时是伦敦最胆怯的人之一。他常常在堤防上走20分钟,再壮起胆子敲客户的屋门。他是以“学溜冰”的方法锻炼自己——不停地出丑,并习以为常——最终步入演讲的大门。


    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也是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来提高的,训练的方法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丰富史料,加深功底


    史料是内容,语言是形式。教师积累的史料丰富了,反映史料内容的语言也就丰富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其教育技巧的提高,只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只有从各种书籍中采掘表现社会生活领域的材料,才能丰富自己的语言,使它生动形象,拨动学生的心弦!”


    为了丰富史料,加深功底,教师备课的时候,要看以下书籍:


    (1) 人民教育出版社特为教师编写的教学参考书。


    (2)优秀的史学著作。


    (3)原始资料。有的教师认为原始资料浩翰难读,远水救不了近渴,自己工作负担重,没有时间和精力,而干脆不读。其实,可以结合本人实际,制订计划,逐年积累,自会有可观的进展。


    (4)其他相关历史资料。例如,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曾应文艺界人士之邀作演讲,会后有人问:“假如谈判失败,国共全面开战,毛先生有没有信心战胜蒋先生?”毛泽东回答:“蒋先生的‘蒋’是将军的‘将’字加一棵草、他不过是草头将军而已,我的‘毛’字不是毛手毛脚的‘毛’字,而是一个反‘手’,意思是代表大多数中国人民利益的-党要战胜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国民党易如反掌。”教师平素自应注意搜集此类资料。


    2.提高文学修养


    为了使教学语言具有美感,具有意境美、形象美和音韵美,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将历史教学语言加以文学化和哲理化。


    (1)历史教师应多看一点历史文学,包括小说、诗歌、剧本等,这不仅有助于历史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学化程度的提高,而且对理解历史背景也大有稗益。


    (2)应该多看一点名人传记。名人逸事具有无穷的魅力,历史教师应慎重而大胆地涉及这个领域,在事实的基础上精心剪辑,通过风趣典型的事例加以复现,使人物形象突兀眼前,比正儿八经的溢美之辞更能激起学生的亲切崇敬之情。诸如,北魏孝文帝捉弄保守派老臣智迁洛阳;梁启超巧对下联惊服张之洞;冯玉祥大白天打着灯笼造访蒋介石;以及周恩来妙语惊人的即兴应对等等,上课略作穿插,不仅“笑声”顿起,而且能使人物个性栩栩如生。


    应注意搜集历史掌故、咏史诗、民谣和对联等素材。在教学中有选择地“复归”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情境中去,也可使满堂生辉。


    例如:上“甲午中日战争”一课,当讲完黄海大战的激战情景及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国捐躯的场景以后,教师在黑板上奋笔写下了光绪帝为邓世昌所书的一幅挽联“今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幅挽联足以说明邓世昌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又如,讲“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可穿插以下掌故:当年秦始皇出巡,旗锣伞扇,车水马龙,威风凛凛,好不气派。据说当亭长的刘邦看到后说:“大丈夫生当如此啊!”而燕国旧贵族项羽看过后则说:“彼可取而代也!”两个人骨子里都想仿效秦始皇,君临天下,但挂在嘴上的却一个委婉斯文,一个直率豪爽,鲜明的个性,跃然纸上。


    再如,讲述唐朝与吐蕃关系若引用当地歌唱文成公主的民歌《唉马林儿》的一段歌词:


    “不要怕过宽大的草原,那里有一百匹好马欢迎您!不要怕过高大的雪山,有一百头驯良的牦牛来欢迎您!不要怕涉深深的大河,有一百只马头船来欢迎您!”自会收到特殊效果。


    3.推敲表达技巧


    教师平时在课堂实践中,要在语言表达技巧上下点功夫。下面做几点提示:


    (1)要学习演讲术,锻炼口才和掌握控制声音的技巧。通过演讲训练,历史教师一是要掌握朗诵的技巧,能恰当地处理话语的轻、重、缓、急。二是要练就一副好嗓子,并会控制话语的抑、扬、顿、挫。这样,就能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更具风采。


    (2)学习艺术处理的方法。有些反面人物的所作所为十分可恨,则可在语言形式上作点艺术处理,如用倒错(自相矛盾)评说杨国忠,“名曰国忠,实乃国奸。”用谐音来嘲讽魏忠贤:“我看不如就叫‘未忠贤’,此人真是没有一点忠贤可言。”用反语鞭挞王莽:“可叹这位新朝皇帝,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做杀猪刀下之鬼,从而创造了一项牢不可破的世界纪录。”这种嘻笑往往胜过怒骂。


    (3)学习描摹声象的技巧。对于同一历史现象,教师运用平淡的语言叙述跟运用描摹声象的语言叙述的效果不一样。对历史现象的语言描摹通常有如下四种:描摹声音、描摹颜色、描摹景象和描摹状态。如:有位老师讲到“炮烙之刑”时,他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强迫‘犯人’在铜柱上行走,‘犯人’刚踏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脚板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摇晃两下,站立不住,就‘扑通’一声掉到炭火中被活活地烧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著名历史教育家赵恒烈教授毕生研究历史教学,他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语言表达技能分出了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是把你所想的东西能如实表达出来,使学生听了,也如你所想的那样,想得清楚,说得明白,能完整地表达思想。第二境界是声情并茂,使语言、表情、动作配合起来,表达得活灵活现,使之传神而动听。第三境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教师的讲述,如带领学生到了历史现场,入其境、见其人、闻其声。选词有方,文有限而意无穷;点拨着力,思路清晰而受益不尽。(赵恒烈著:《历史教育学》,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11页。)”


    我们不妨搞个“对号入座”。即按照这“三个境界”的标准进行自我检测。目的不在于分出孰高孰低,而在于明确自己已达到的“境界”,以便继续努力,向更高“境界”前进。即便已符合第三境界条件者,也还是要“百尺竿头更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