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历史教学的“另类”尝试
  • 历史观念的沉淀、冲突与建构
  • 历史复习五结合法
  • 课程改革,让历史贴近学生的生活
  • 浅谈情境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 浅谈创新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 历史课堂教学提问的技能(下)
  • 历史课堂教学提问的技能(上)
  • 历史教学应如何点燃学生心智的火把
  • 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下)
  • 最新热门    
     
    建构主义理念与历史课堂改革

    >根据建构主义的课程理念,显而易见,“知识建构”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是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知识建构者,而非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理所当然地应处于教育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因此,教师要从传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权威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合作者,学生要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自我控制的管理者。笔者认为,这种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它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划清了界限,进一步把课堂“还给”学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进一步革新。

    根据建构主义的课程理念,教育教学的本质就是以“知识建构”为核心,为“知识建构”创设良好环境与支撑的过程。从课堂教学改革来说,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创设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即一种接近现实生活的复杂情景的再现。笔者认为,为创设这种“学习环境”,课堂教学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环节即情景设计、主动学习、协作互动和多元评价。现就这四个环节谈谈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体会。

    1.情景设计。历史学科属于过去时,具有无法再现的特点,因此历史教学情景的设计最好能借助多媒体等手段,经常通过放映历史图片、历史影视,参观历史文物,组织活动课等方式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直观感受。由于每个学生对直观历史的感受可能不同,因此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这一方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情景素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主动创新精神。

    例如,我们在讲授世界历史《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一节时,教师可让学生先进行预习。教师通过投影放映两幅照片:一是华尔街股市崩溃时人们绝望的神情;一是危机爆发时银行门前人们排着长队的景象。

    教师让学生预习时研究问题:①看到什么?②为什么股市对于人们的生活如此重要?③人们为什么急于到银行提款?④你认为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是什么?⑤你认为该如何对付经济危机?

    学生经过认真预习,通过各种途径(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有的学生还就有关股票问题请教了专业人士,甚至亲身跑去证券交易所作调查研究。学生在课堂里把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和得出的看法与大家交流、共享,同学们充分感受到课程的情景、乐趣和意义。

    2主动学习。传统的教学比较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把课程的组织简单等同于知识学习,过分强调“双基”的掌握,导致比较关注课程的静态结果,因而强调学生的被动接受学习,忽视学生自身对课程的主动建构。笔者认为,为使学生做到主动学习,必须着力解决下面几个环节。

    (1)教师观念的转变。前面提到建构主义课程理念对学生和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即课堂改革的方向必须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与学生是真正平等的,教师不再把学生当作“容器”,而是可以点燃的“火把”,教师与学生实现双向交流,教学相长。教师应破除“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也不能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应该是课堂学习群体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享受学习的乐趣。

    (2)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课堂教学过程首先由教师根据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列出知识清单,设计课堂问题。设计的问题应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具有层次感。教师不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是由学生收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前面提到,讲授世界历史《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一节时,我们设计了五个紧密联系、层层深入的问题。

    (3)重视学习过程而非结论。根据建构主义的课程理念,学生学习是一种知识重新建构的过程,在知识重新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说明了掌握方法的重要性。实际上,死背某些结论是非常有害的,因为“知识的本质并不在于它的确定性和稳定性,而在于它的不断推陈出新”(袁振国编《教育新理念》)。我们可以把课堂——课程合二为一,不仅关注学生在课堂得出什么结论,我们更要关注的是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方法、思维去得出结论。例如,学生通过上图书馆,了解了历史文献学的基本知识,知道图书的分类方法;通过上网,知道了一些优秀的历史网站;通过观看历史影象,丰富了对历史的情感体验;通过写小论文,学习写历史论文的基本方法等。

    (4)注重学生个性与创新。学生个体的差异不仅不是课程顺利进行的一种障碍,反而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让学生个性充分发展,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培养具有鲜明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学生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至高目标,也是课堂改革的核心所在。教师在课堂上,不必随便否定学生答案的正确与否,只要有可取之处,都应充分鼓励。对标新立异的学生,更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如有学生对岳飞的评价,认为他是封建道德的牺牲品,不应过分宣扬;有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认为五四运动后期有严重的缺陷,包括学术精神的沦丧等。事实上,教师应相信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教师可鼓励学生多质疑,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等。

    3.协作互动。团结协作既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建构主义课程理念强调特定情景中学习活动的交往性、合作性、互助性,强调合作中的表现、交流、沟通、讨论等群体互动对知识构建的内在意义和价值。笔者认为学生的协作学习包括以下几方面。

    (1)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通过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和信息阐述自己的观点。例如教师可就历史教材设计一些问题,也可提供一些相关的文字材料或图片或影象资料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等。

    (2)生生互动。例如讲授世界历史《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一节时,为开展活动,可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一组收集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时的情景,一组研究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对付经济危机的办法,一组则探讨经济危机的影响。开展课堂活动时,先由各组介绍学习心得,然后进行讨论、交流。

    (3)资源共享。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获得的信息、体会和认识经常相互沟通。教师甚至可通过公告栏、聊天室和E-mail组织教学,进行讨论问题、交流思想、布置作业等。

    4.多元评价。建构主义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强调对探究与创新能力的评价,反对“答案唯一”的评价模式,提倡一种开放的、多解的、多元的评价,以充分反映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不同水平差异。当前的历史教学评价,应当加快对开放性和探究性试题的研究。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开放性探究性的题目,如比较中西古代-制度的异同及评价各自的利弊(必修一第8课);调查交通变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并撰写调查报告(必修二第14课课后题),李约瑟难题的研究(必修三第17课)等。近年上海高考试题中多有开放性试题,这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历史教学评价的发展方向。

    总之,建构主义的课程理念对新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结合当前历史教学的一些具体实际,笔者不揣浅陋,谈几点管见,庶几抛砖引玉,投石问路而已。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