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历史教学的“另类”尝试
  • 历史观念的沉淀、冲突与建构
  • 历史复习五结合法
  • 课程改革,让历史贴近学生的生活
  • 建构主义理念与历史课堂改革
  • 高一学生历史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 资产阶级革命家宋教仁的一生
  • 历史教学应如何点燃学生心智的火把
  • 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下)
  • 最新热门    
     
    注重自主探究 挖掘教材资源 合理使用多媒体

    抛砖引玉之用。

    在近期学校组织的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的汇报课中,我在课前作了精心准备和设计,向学生展示战争的作战地图和一些补充材料,这些内容课本上是没有的,其余课本上的内容根据需要加以充分利用。其中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内容的讲解我在总体上也做了相应设计,一方面制作了关于这一内容的多媒体课件,主要是德国在西线侵略的演示地图和侵略的结构图以及一些补充材料和图片,

    二、情景描述

    3月15   本校青年教师汇报课   下午第三节

    本校一青年教师A老师在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时,整体上以课件来展示本知识点的内容,并配以多媒体结构演示图加以演绎。

    A老师首先在屏幕中显示出“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然后他用手指着屏幕问学生:请同学们马上从课本上找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的时间、事件?一个男同学立即用大嗓门回答到:1939年9月1日,德国袭击波兰。老师皱了皱眉,再问:回答的完整吗?一些学生作了补充回答:1939年9月1日,德国袭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然后他在屏幕中显示出“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接着A老师在屏幕中显示出“波兰为什么迅速灭亡?”接着问学生,一女学生回答:德国集中强大兵力以闪电战突袭、波兰武器陈旧,和英法宣战后,没有对德军发动大规模进攻。然而大家对苏联因素没有涉及,A老师又抽问两位学生,学生都回答不尽如人意,于是A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英法在德军突袭波兰宣而不战,采用奇怪战争的资料,并配上老师的贴切的讲解:英国飞机只是扔“纸蛋”而不是炸弹……英法军队只牺牲了一名战士……,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A老师随即点明英法采用奇怪战争实际上是绥靖政策的继续,这对于波兰抵御德军的侵略十分不利。

    A老师问学生:苏联对德国入侵波兰作出什么反映?一些学生回答:建立“东方战线”,A老师再问学生:苏联的“东方战线”对当时波兰是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对波兰不利,两面受敌,加速灭亡。

    最后,A老师对波兰速亡的原因作了概括性说明,然后在多媒体显示此信息。

    在讲授完德国在西线的其他战事之后,在德国在西线的侵略结构流程图中显示了德国入侵波兰一目。

    3月17日   本校青年教师汇报课   上午第三节

    在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时,我心理也有点担忧,听了同组老师的相同内容的课之后,我对原先的教案做了“大手术”,但不知道实际效果会怎么样。我顿了顿神,清清嗓子道:首先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一下本部分内容,并且思考两个问题:波兰为什么迅速灭亡,为什么号称世界强国的法国只一个月就灭亡了?借以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在黑板上写出本部分标题作为板书,并在右侧用-粉笔写上问题“波兰为什么迅速灭亡”并加了个浓浓的问号。

    大约四分钟左右,我看学生们大部分把头抬了起来,知道他们基本上看完了,于是我说到:请大家把你的目光借老师用一下,先看屏幕,我一边用多媒体地图动态再现二战的经过,一边配以简明的解说。首先展示二战爆发前德国意大利法西斯的势力范围,然后显示德国入侵波兰动态过程和“1939年10月5日,希特勒在华沙举行阅兵式”图片结合课本第48页“德国越过边境,侵入波兰图”,同学们看得聚精会神。第一步,我问学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的时间、事件?大部分学生作了较快回答:1939年9月1日,德国袭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我在本部分标题右侧写下相应板书,并特别提醒时间与我们9月份开学差不多。

    第二步,我低下语气问学生:那么刚才在阅读时布置的问题“波兰为什么迅速灭亡?”,我们该作如何回答”,学生在阅读之后,都有所领悟,有几个男同学在下面已经开始小声议论了,通过提问,一男学生回答出:德国集中强大兵力以闪电战突袭、波兰武器陈旧。但学生的回答较少涉及英法宣战后,没有对德军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因素,之后我对学生回答的德国因素和波兰因素内容做了概括,并联系课本第48页注解补充了德国的闪电战的概况。然而学生对英法因素回答反映较少,尤其是苏联因素都考虑不到,我顿时感到有些担忧,心里想:这么简单的知识点,你们怎么这么艰难。但我不着急,马上换了个问题,我问学生:英法等国对德国入侵波兰作出什么反应?一学生马上从课本内容加以回答:没有对德军发动大规模进攻。我作了提炼“对德宣战,宣而不战,奇怪的战争”然后结合课本第49页“德法边境的‘静坐战’图片,一边请学生观看此图,我在一边描述此图“大家看到在德法边境有一个英法士兵把机枪放在地上,悠然自得地坐在凳子上,丝毫看不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的惊恐”,同学们饶有兴致听我讲解,不时发出阵阵笑声,然后我又口头补充了奇怪战争中英法军队作战和伤亡情况和德国伤亡情况,然后我看时机成熟,便追问学生:英法等国对德国入侵波兰的反映实质是什么?学生一开始回答不出,然后我启发学生联系前面我们刚刚学过的慕尼黑阴谋中英法的表现,一些学生马上作了回答:绥靖政策。

    接着第三步,我请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并问:苏联对德国入侵波兰作出什么反映?,我叫一女学生依照课本内容加以回答:苏联趁德军侵入波兰之际,建立“东方战线”,然后我联系课本第49页注解,用多媒体地图动态展示“东方战线”。使学生在空间概念上建立“东方战线”认知,并在此图基础上,提问学生:苏联通过扩张侵占了包括波兰在内的中欧一些国家的领土,建立“东方战线”对当时波兰是否有利?一学生回答:不利,我进一步分析波兰所处两面遭袭的境地,兵力分散,加速灭亡,从而引导学生对“波兰为什么迅速灭亡”原因上的探究。

    最后,我请学生抬起头,对波兰速亡的原因作了概括,并在黑板上注明答案的关键字词。

    在讲授完德国在西线的其他战事之后,在德国在西线的侵略结构流程图中显示了德国入侵波兰一目。

    三、讨论与反思

    讨论:  两堂课的多媒体使用比较

    两堂课的教学设计中都采用了多媒体,利用这一教学手段展示图片、结构图、补充资料等。第一堂课在教学内容的讲授中完全依赖多媒体,分别展示了上课板书、结构图、补充资料。第二堂课只向学生展示战争的作战地图和一些补充材料,这些内容课本上是没有的,其余课本上的内容根据需要加以充分利用,并且在黑板上把本知识点框架性内容和重点问题“波兰为什么迅速灭亡?”的简练答案显示出来。

    第一、从教学任务上看,两堂课都基本完成了;

    第二、但从教学目标上看都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不足;

    第三、从教学效果看,第一节课教学节奏较快,由于板书由课件代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不深,第二节课教学速度适中,在黑板上显示了本课主要内容和关键问题,学生能更好的对教学整体知识的感知。

    第四、从课堂气氛上看,两堂课气氛不够活跃,教师参与太多,学生只是被动应答,教学对话,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自己对话没有很好的开展。

    讨论:   解决重点问题“波兰为什么迅速灭亡?”时,多媒体使用比较

    在解决重点问题“波兰为什么迅速灭亡?”时,两堂课在教师讲解点拨基础上,都有利用多媒体。

    第一堂课A老师提出问题,紧接着让学生作答,用多媒体展示了英法在德军突袭波兰宣而不战,采用奇怪战争的资料,并配上简练的讲解,后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对于苏联的“东方战线”的思考,最后在多媒体显示答案。

    第二堂课先教师抛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以问导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展示德国入侵波兰动态过程和“1939年10月5日,希特勒在华沙举行阅兵式”图片,结合课本 “德国越过边境,侵入波兰图”,在学生回答出德国因素和波兰因素,教师联系课本注解补充了德国的闪电战的概况,加深学生印象,在学生对较少涉及英法因素和忽略苏联因素时,急而不乱,继续引而导之,设置问题阶梯,结合课本“德法边境的‘静坐战’图片,配上教师生动的讲解,并补充“静坐战”资料说明启发学生,学生若有所悟,教师便乘机追问,探究出英国因素,再利用用多媒体地图动态展示“东方战线”。使学生在空间概念上建立“东方战线”认知,并在此图基础上,联系课本苏联通过兵力扩张建立的“东方战线”注解,扣问学生,从而突破这一问题。

    两节课,都有一定的启发式教学,但都没有很好的利用多媒体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而只是把多媒体单纯用做解决问题的手段,应该放手让学生来讨论,来探究,而老师只需用多媒体呈现一些相关资料和图片,并加以点拨、点评和概括。

    反思:   走出多媒体使用“机器大满灌”的误区

    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历史教学,营造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场面,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内心情感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培养创造了良好的资源环境和学习条件。

    然而并非所有历史教学都要采用多媒体技术,有些内容根本不需要,有些内容采用多媒体反而影响教学效果,有些内容部分可采用多媒体。教师不能成为放映员和解说员,学生也不能成为多媒体的观众和教师讲解的听众,教材也不能成为剪辑的素材和重复的拷贝。同样内容的两堂课,第一堂课自始自终以多媒体来展示教材内容,包括课本中已存在的,信息量较大,但真正印入脑海的却不多,第二堂课只选取有利于学生在空间上理解的战争作战地图和一些补充材料,在黑板勾勒本目主要内容和重点问题及答案精要,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知识,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挖掘课本现有资源,围绕中心,取舍得当。

    反思:   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现炒现教而不舍近求远

    课本现有的资源,包括图片、材料、注解等,这些都是教材编写者经过精心挑选才选入课文,如果在授课时不加以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而找一些生僻或深奥的材料,可能耗费时间精力,其效果也未必理想,所以我们在授课时尽量使用课本资源,而不舍近求远,南辕北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结合现实生活,比如历史遗迹、文物资源,包括教师、家长、学生在内的人力资源,这些都是我们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课程资源。

    反思:  加强课堂探究性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育部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建构主义的认知发展理论表明:自主地“探究”学习,对学生认知的发展更有效,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强调学习的自主性、社会性、情境性,由此发生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

    两节课在解决重点问题“波兰为什么迅速灭亡?”时,教师都有利用多媒体和带有启发式的讲解点拨,但学生自主探究不足,如果让学生对这一问题先大胆讨论,让学生提供论点,再从课文中和地图册中提供论据加以论证,教师再加以补充总结,这样可调动课堂气氛,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培育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力,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反思:   目标引领,有所取舍,“丝丝入扣,不留痕迹”

    采用多媒体教学,其根本目的是为教学目标服务,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由鉴于此,首要的是符合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其次在选取多媒体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做到两者有机融合,丝丝入扣,不留痕迹;再次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选择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深奥和冷僻的材料,反而会适得其反;最后要做到主次分明,不可使多媒体喧宾夺主,而有悖于初衷。

    结束语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学要围绕如何发挥学生自主性,培养探究能力做文章,因此,在历史课堂中多媒体的运用必须要围绕这一中心,有所取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充分发掘课程资源,达到优化课程资源,以起良好教学效果。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