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
  • 怎样搞好历史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
  • 历史复习五结合法
  • 课程改革,让历史贴近学生的生活
  • 建构主义理念与历史课堂改革
  • 高一学生历史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 资产阶级革命家宋教仁的一生
  • 注重自主探究 挖掘教材资源 合理使用多媒体
  • 中学历史教材应重视民国史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 最新热门    
     
    在教学中引用信息技术的“五诫”

    的深刻性和启发性以及问题的编排、情景的设计、学生参与活动等等。当学生能把通过教学软件的感官刺激得到的刹那间的兴奋,转化为通过自己思维活动成功获得的心理满足时,我们设计的教学软件才算达到了真正的成功。

    二诫千篇一律
      
    教学反馈信息是教学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软件质量的关键。有经验的教师把教学看成是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把教学信息的反馈看做一门艺术,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Yes”,或“No”。反观现在在许多教学软件中的存在的问题,不是没有教学反馈的一言堂.就是教学反馈信息太死扳,千篇一律。如现在许多教学软件设计的教学反馈一股是“答得不错,你真聪明!”或“不对,你再加油想想”,而教师可能说:  “嗯,他的回答某一部分有点意
    思,但在另一方面似乎还想得不全,能否再接着想下去?”他也许给出一些提示然后让学生继续想,还可能就学生的回答提出反问或者就学生的回答给一个反例。对学生正确的回答,除了及时给出恰如其分的表扬之外,还可能追问为什么?能否把这个结果加以引申?这些都是简单的“Yes”或“NO”达不到的。

    三诫照本宣科

    所谓照本宣科的教学即是教师把课本上的内容照原样搬到黑板上,再让学生把黑板上的内客抄到笔记本上。这种搬运工式的教学不考虑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景,不考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注意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现在有些教学软件,它们其实是课本搬家的电子书,无非是把课本上的内容照原样搬到计算机屏幕上,再让学生把屏幕上的内容抄到笔记本上。对于教学,这样的软件真是一点用处都没有,不仅费电还刺激学生的眼睛。学生原来不懂的看了软件还是不懂,还不如看看教科书,问问老师。看教科书,使用方便,还可圈可点,在上面作标注眉批。问老师,总可以老师进行对话,不懂再问,直到问明白为止。因此,将多媒体计算机作为黑板、投影,甚至课本的替代品的做法,只会造成“现代化教育”的假象。

    四诫漫无边际

        现在许多教学软件的题库都以“海量”作为其优劣的标准,一套题库,动辄宣称包含了几万道试题,漫无边际。但它的实际意义有多大呢?首先,在许多学生陷入题海苦不堪言,已经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的情况下,莫非还要为他们设置“题洋”?这样的题库对学生是没有吸引力的:且不说一些题目的质量闻题,单是题目的数量就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再说,一个小学生或一个中学生学好一门功课需要做几万道题吗?把本来就该是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变成枯燥机械的解题训练,窒息了学生的思维,这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目标是相悖的。相反,现在需要引导学生讲究解题质量,独立思考,善于反思,养成自己归纳总结的习惯。所以只给一个简单答案,没有分析的提示,没有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的题库,实际上是一堆“现代化垃圾”。

    五诫“穿新鞋走老路”

       现代教学信息理论认为,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媒体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换与传递的过程,是上述诸方面共同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授课的内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编制适合学生实际和有特色的教学软件,选准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讲究实效,不该用时就不用,该少用时不多用,使制作出来的教学软件能激发学生的无限遐想和创新思维,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空间。但实际情况是,目前有很多教师制作的教学软件,不分青红皂白、不分重点难点就将整节课的教案或黑板都搬进课件,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问题却要做成三维动画;随手可取的物体也要“放进”电脑;课文里一翻就有的内容偏要打到屏幕;用多媒体只为呈现两条口算。这种做法歪曲了教学软件的意义和功能,牵强附会,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这种停留在浅层意义上的应用,实际上对教学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它很少顾及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规律,学生只能跟着教师或教学软件的思路走,而没有自己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和思考问题的时间。“穿新鞋走老路”使新的技术仍陷在传统教学的旧框架中,失去了运用现代化教学没备的意义。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