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人性与教育
  • 浅谈新课标下历史人物教学的重要性
  • 明代海禁政策述论
  • 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思考
  • 历史上最成功的12大王朝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经济重心南移
  • 结合山区农村实际,切实推行新课程改革
  • 洪秀全登极考
  • 国家主义、地区主义与全球主义
  • 最新热门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质量评估的思考

    性。

      初中的历史课一贯被视为“小学科”或“副课”,对历史课不够重视是极其普遍的现象。学校对历史教学质量的评估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或考核,平时基本不管或很少顾及历史课的上课﹑考试,将主要精力用于抓那些能提高学校升学率、扩大学校知名度的主课。某些学校初中没有历史的教研组、备课组,而是把历史与其他的文科教研组放到一起;有些即使有教研组、备课组,也是流于形式。一个学校几十个班级,缺乏专职历史教师,就把初一初二年级的历史课交由一些工作较忙的学校领导,身体经常不好的或是学校认为不能胜任主课教学的 ,或课时工作量不足的兼课教师来上。而这些教师的思想上也存在许多问题,有的认为自己反正是兼课的,反正“不会上”,于是就对历史课抱“无所谓”的态度,上课敷衍了事;稍认真些的,出于理解错误,把历史课变成了故事课,讲得倒也精彩,学生也爱听,但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历史能力的培养、历史情感的体验却成了一句空话;还有少数教师为“适应课改”,做了不少假大空的场面,看上去热闹非凡,实质的教学效果却教人不敢恭维。于是,在初一初二年级,历史课变成空课、自习课或其他主课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所谓的教研组活动、备课组活动根本“动”不起来。用一些兼课教师的话说,自己不是专职的,教研了又怎样?集体备课?没时间!至于考试,有些学校自行组织“走过场”的考试,自己出卷、阅卷、评分。即使是参加统考,只要不是市级统一阅卷,这成绩中就会含有大量“水分”,上报的成绩同样失真。初三年级安排历史专职教师,学校是出于抓会考成绩的目的。对历史会考的成绩,学校的要求是不落后于同类学校即可。对教师个人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估,也只是看其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指标是否超过年级平均。这种单一的量化指标正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于是初三的历史教师(即使专职的历史教师)为了抓会考的合格率、优秀率、平均分等指标,在教学中只注重复习范围内的习题,把习题翻来覆去地变化,搞题海大战,让学生们死记硬背上级考试主管部门圈定的题目,把历史教学的要求抛在一边。这种围绕会考转的历史教学,使得学生误以为历史课除了应付考试以外,一无用处,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形成“教师讲得费力,学生背得吃力,考完忘得干净”的被动局面。这样的历史教学,专职与否又有多大的意义呢?教师在此充当的仅仅是“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的灌输者和填鸭者的角色而已。再加上学校人为地制造“主课”“副课”教师间待遇等方面的差别,造成历史教师心理失衡,严重扼杀了历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因此,一些历史教师自己对所教的学科也失去兴趣和信心,甚至产生“改行”或“跳槽”的想法,这就使得原本就缺乏的专职历史教师队伍很不稳定。
         
      其次,现有的初中历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忽视了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以人为中心、历史教学需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
         
      正是由于初中历史长期的“副课”地位,不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也带着极大的功利主义色彩,他们对历史学习不够重视,历史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因为他们亲历了历史课被改成其他课,也看到了一学期教历史的老师换了四五个,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他们还知道历史不属于中考科目,会考也只是对学校的综合评估有影响,考得好与坏对其个人的毕业与升学并无影响,丝毫不能约束他们或激励他们。即使是从现在开始历史会考成绩将计入中考的总分,他们还是满不在乎,因为历史(历史与社会)与生物、艺术加在一起才十几分,为了这点分数有些学生不愿付出三年的努力,而宁愿在数理化上多下一份工夫。历史课不听、不带书、缺席甚至做其他作业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有典型的功利主义思想的学生还不在少数。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希望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学有所得,特别是能够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验,同时渴望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陶冶自己的情操。然而事实却令他们失望:频繁更换教师让他们无所适从;历史课上太多死记硬背的要求让他们望而生畏;教师从头至尾的“一言堂”让他们窒息;历史考试的成绩却不计入总分让他们茫然……这些由现有的初中历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的是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历史教育被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手段、将以树人、育人为宗旨的教学活动沦为一种知识的强制灌输和机械训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灌输及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作为具体的人的价值、情感、地位被泯灭了,人文价值、人文底蕴被流放了。我们不该忘记,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最高目的也是人。而这种评估体系下的历史教学已经远离了以人为本的方向,远离了历史教学所承担的营造人类精神家园任务的角色。所谓“学生的发展”在此被完全忽略,成为虚无缥缈的假想。

      二、关于初中历史教学质量评估的一点建议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初中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切实加强初中历史教学。

        历史学科不受重视的现象与我们这样一个以古老历史闻名的国家是很不相称的。出现这种现象不仅是我国教育体制的问题,也是社会观念的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一名领导干部如不善于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就不能成为高明的领导者;一个政党如不善于从历史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就不可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的政党……”。江泽民同志把学习历史提升到了关乎党和国家命运的高度。初中阶段是人生最宝贵的阶段之一,它对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历史教育是中学生思想成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国家、民族教育最根本的部分。历史学科区别与初中阶段其他所谓的“主课”的是它的人文性,是以人类历史文化的丰厚营养来促使学生的智慧、情感、和人格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和升华,以促进学生的生命整体不断获得发展为根本追求的学科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彻底转换思想,更新观念,坚持真正的素质教育,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读史明理,论从史出,鉴往知来,以德育人,以史育人,历史教育是培养民族自尊心和健全的国格、人格的重要途径。只有重视并加强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才能改变初中历史教学的这种长期的低迷状态。

        2、创造条件,改革并完善教学质量评估和考试制度,努力推进素质教育。

        事实上,初中的不少历史教师本身业务素质并不差,有些虽是兼课教师,却也不乏敬业精神,且很博学多才。只是他们在面对主副课教师不同地位不同待遇时会产生一些不平衡及压抑感;真正属于他们的机会和舞台也很少。有关的部门应努力创造条件,提高这些教师的教研能力和专业水平,关注初中历史教师的心理,创造舒心公平的教学环境,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应对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进行适当的改革。不能仅仅把眼光盯在主课上,不能对初中的“德育重地”、素质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历史教学视而不见、不闻不问。相关的领导不能只看到考试的分数,更应看到历史课堂的里里外外、看到教师的每一点努力和付出以及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极其所带来的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将考试程序规范化、淡化考试成绩、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些才应是主管部门思考和关注的重点。当然,历史教师本身也应看到希望,尊重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增强责任心、事业心,努力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汲取新的营养,满怀信心地凭借自己的才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为初中历史教学争得春光无限。

        另外,考试不应作为评估教学质量的唯一手段,分数也不应作为评估历史教学质量好差的唯一依据。初中历史教学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途径之一,其目标是长远的,关注着学生的发展和未来。数字化的成绩只是学生学习某一个方面的反映。历史作为知识性学科,固然有其需要诵记的要求,但考试的开放性才是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多方面评价的体现。开放性考试要求以素质教育理论和教育测量学原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开卷考试为主要形式,以闭卷考试为辅助形式,深入研究各种考核要素及其联系,研究考核学生对学科内及学科间知识联系的掌握程度,特别考核学生历史学习的多种能力的方法和途径,通过考试,使学生既能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形成和发展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把书面的考试与其他的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评价和判断学生发展的状况。尤其应加强对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等级,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下结论、对学生的学习定性分类的做法。  

      以上仅是我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的一家之言。目前正轰轰烈烈展开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给初中的历史教学带来了希望和活力,我们充满了信心,初中历史教学的评估体系的逐渐完善一定能够推动素质教育的更快发展;带给我们的初中学生们在现在和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无价的精神财富;更有力地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