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人性与教育
  • 浅谈新课标下历史人物教学的重要性
  • 明代海禁政策述论
  • 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思考
  • 历史上最成功的12大王朝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经济重心南移
  • 结合山区农村实际,切实推行新课程改革
  • 洪秀全登极考
  • 国家主义、地区主义与全球主义
  • 最新热门    
     
    古代选官制度之我见

    p;

    内容提要:本文阐述了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并分析了选官制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指出:正确的积极的选官制度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消极的选官制度则阻碍社会的发展。这对于我们今天的选官制度仍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选官制度 腐败 倒退 清廉 发展 

     

    正文:

     

    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否能有效地实施统治,和当时选官制度存在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国古代社会,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又在不断探索和改进选官制度。这之中最重要的当数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自古就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的说法,选官制度与社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本人认为,正确的积极的选官制度能促进社会发展,-清廉;而落后的消极的选官制度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腐败。认真总结过去的选官制度,对今天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秦以前,主要是“世卿世禄”的制度及根据军功授爵。

    秦汉时期,发展成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

    魏晋时主要是九品中正制。

    从隋开始创立了我国古代最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以后历代相沿并加以一些改进,一直延续至清朝。

    从夏朝开始,“父传子,家天下”,至春秋战国时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奴隶社会。奴隶主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最好的方法就是采取“世卿世禄”的世袭制度;同时应该注意到,当时我国真正统一的范围是比较小的,中原地区与周边少数民族时不时会发生利益冲突,而处于分裂状态时各诸候国之间更是你争我夺,世袭制度虽然让奴隶主阶级能够坐享其成,却不利于人才的选拔,还得需要有用之才为国家撑腰,因此,战功卓著的人会得到统治阶级的赏识,加官进爵自然不在话下。不过,一些有谋略、有才干的文人在个别时期也得到一些统治者的重用,如春秋时期,齐桓公重用管仲,秦孝公重用商鞅等。但总的来说,更多的统治者是重武轻文的。看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奴隶主的世袭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奴隶社会的稳定性,而重武轻文导致以武功治天下,文官反而不受重视,以致在分裂时期各国之间纷争不断,烽火连绵,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秦国建立之后,以军功授爵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但已在慢慢发生改变,至汉代,朝廷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统治的需要,在秦朝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一套较完整的选官制度,这其中以察举制为主,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等内容,其中以察举和征辟为主。这套制度在建立之初,的确为封建国家选拔了不少人才,对维持当时社会的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楚汉相争,刘邦重用张良、韩信、萧何取得胜利。东汉末年,诸葛亮重视人才,成就三国鼎立之势。但由于察举制慢慢变成辟除,即高级官员任用吏属的一种制度,使得各公卿牧守为了发展自己的私人势力,皆争相笼络人士,而士人为了做官,也不得不依靠有权有势之辈,这样便出现了“门生”的概念,使个人势力得到急剧膨胀。这种选官制度,和东汉末年的分裂局面是有着直接联系的。东汉末年出现的朋党之争正是这种制度的产物。因此说,秦汉时期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在一些时期,是起过积极作用的,但随着统治阶级腐朽思想的滋长它也变得消极,变成了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魏晋时期以九品中正制为主要的选官制度,即由朝廷选派有声望的人担任各州、郡的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人。本来这一制度是为了统一朝廷和地方成一致步调,同时也是对汉代选官制度的延续,但随着“中正官”被名门士族把持,所选官吏已经违背“不计门第”的初衷,以致此后的三百年间基本上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变成了魏晋时士族把持政权的保护伞。那些数量众多又出身低微的小地主渴望进入统治阶层的要求难以得到满足。士族的愈来愈腐败及均田制的实施使中小地主的势力日益见涨,使得隋朝在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必然性地创立了一种崭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起初袭用九品中正制取士,由于不利于皇帝集权,不久即废除,把选官权集中到吏部,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隋炀帝时置进士科,唐高宗时曾一度恢复九品中正制,不久又废止,重开科举,唐太宗时用人不拘出身,任人唯贤,使科举制度成为一种选贤任能的常规制度;武则天时大兴科举,创设武举科;唐玄宗登基后励精图治,使科举走上正轨,真正意义上的创立了科举制度。以考试的方法来甄别人才的高下,这是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也是历史的必然,后世一直相沿,宋元明清各代只不过在考试内容上略有变通,基本原则则仍袭唐制。

    科举制度开辟了真正意义上的“不计门第”的选官制度,处于下层的读书人也能凭自己的才能进入统治阶层。随着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所设科目也越来越多,达到百十余种。它的创立和发展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第一,剥夺了魏晋以来士族地主阶级的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官吏的任用选拔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也有利于消除在选官方面的腐败。第二,科举考试是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这样有利于吸纳人才,缓和茅盾,也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第三,科举和读书、做官的直接的紧密的联系,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也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

    科举制度为国家选拔了多方面的人才,但到明清时期,由于科举考试专重“四书”“五经”,以八股文取士,这样却严重禁锢了士人的思想,也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近代,中国饱受西方殖民国家的蹂躏,这一切的一切,和当时的选官制度可说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文化因素。

    纵观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可得出如下结论:一、 选官制度是消极还是积极,和统治阶级有着直接的联系,公正廉明的统治者往往选官制度也比较公正,腐败的统治阶级往往选官制度也变成产生腐败的根源。二、 选官制度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落后的选官制度往往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三、 选拔人才时应是不拘一格,统治阶级应该做到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多渠道多方式选拔人才,充分发挥每一位人才的创造性。四、 作为统治阶级,既不能重文轻武,也不能重武轻文,重武轻文会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不前;重文轻武则会导致柔弱有余而阳刚不足,宋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堂堂泱泱大国却要向周边小国纳“岁币”。五、 腐败是一切社会丑恶的根源,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最大的绊脚石,作为统治阶级必须自上而下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公正廉明。六、 统治阶级必须吸取教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七、领导队伍必须是一支高素质的队伍。社会总在不停地向前发展,无论何种选官制度,它都不能主宰社会,但我们可以断言,它在社会的发展史上绝对是占有一席重要之地。

    2005年5月20日

     

    参考文献:鲁秀环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徐桂林 高超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与重视人才选拔的历史经验》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