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实施《历史》新教材的感想
  • 2007年高考历史练习选择题大解析1
  • 大唐盛衰之缘由
  • 传教士东来
  •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几点做法
  • 《史记》和《汉书》的比较
  • “红军”一词的由来
  •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 四种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描述差异之根源
  • 07年新课标历史考试大纲
  • 最新热门    
     
    2007年高考历史练习选择题大解析2

    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否定型选择题首先是考查同学们的识记能力,在此类题中较多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影响、意义、评价等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其次此类题较多地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所以同学们要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实质有清晰的认识。第三、考查同学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因为此题主要选择错误的选项,而由于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

     

      在做此类题时,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要注意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此类题的主要做题方法有: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例题:

     

    【例1】('04·全国文综)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进井田制的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解题思路】此题的解答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明确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这时期显著的特征,即社会变革,在四个备选项中A、B、D都属于社会变革的体现,只有C不是。二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了奴隶制的瓦解,而周王室的统治正是奴隶制政权,所以不可能对它起到强化作用。

     

    【答案】C

     

    【点拨】此题是一道典型的否定式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同学们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和把握。

     

    【例2】('03·天津模拟)以下关于辛亥革命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

     

      C.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解题思路】此题A选项中"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是错误的,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而不是封建制度。其实在做此题时同学们只要能理解到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即可,这说明中国的封建制度尚未被推翻。

     

    【答案】A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题中的封建制度和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是两个不同历史概念,封建制度包括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封建的-制度--君主专制政体、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制度,而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只是封建制度的一个方面。

     

    【例3】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动摇,对这一结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欧共体在许多经济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

     

      B.西欧日本开始力求摆脱美国的控制

      C.美国丧失资本主义世界强国地位

      D.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欧共体三足鼎立局面

    【解题思路】由于欧日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增强,在外交上也开始要求独立,这样就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虽然经济实力相对下降,但它仍然是世界经济实力最强、军事力量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国家,所以不能认为它已丧失了世界强国的地位。

    【答案】C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在做此题时只要能认真审题,不难发现选项C同题干的表述本身就是矛盾的,题干中明确地表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动摇",而在选项C中是"丧失资本主义世界强国地位",很显然"动摇"和"丧失"是矛盾的。

    【例4】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不包括

      A.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优势

      C.轻重工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调 D.民族资本首次超过外国资本

    【解题思路】一战期间是我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时期,被称为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但我国民族资本同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答案】D

    【点拨】此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因为在本题中只有D项的内容具体并且不容易作出判断,而A、B、C三项是我国民族工业自始至终的特点,所以可以容易地排除这三项,得出正确答案。转贴于 265考试网 http://www.265ks.com

    模拟试题:

    1.关于分封制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分封制与井田制联系的纽带是土地、人口和义务

     B.周初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齐、鲁、燕、卫、宋、赵

     C.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D.春秋时的诸侯争霸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分封制的崩溃

    2.1946年和1949年的-协商会议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A.都体现了党派平等协商精神   B.都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

     C.都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性质  D.-党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3.据统计: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28%,1952年比1949年增加40%,超过抗战前最高产量的9%,据此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A.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土地改革使农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C.土地改革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D.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4.下列关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形成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B.亚非拉地区不同程度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确立 D.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超出了西欧北美范围

    5.下列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A.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与崩溃   B.是传统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担负起反侵略的历史任务

    6.下列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A.确立了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B.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纠正了个人崇拜的思想倾向  D.打破了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

    7.对下列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A.社会分工扩大→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阶级、国家产生

     B.生产力发展→私田出现→鲁国出现初税亩→井田制瓦解

     C.封建经济衰退→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两税法出现

     D.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机户机工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

    1.B此题以分封制立意,但同学们只要掌握了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这个史实,就不难作出正确判断。

    2.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标志是1948年民盟重建,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党合作,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所以1946年时,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尚未建立。

    3.B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农村才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而土地改革只是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但仍然是私有制。

    4.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所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并不能理解为全世界范围内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实际上,从来没有在全世界范围内完全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5.C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的反封建斗争,虽然颁布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但根本没有也不可能实行,所以不能认为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6.A党的基本路线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形成的,而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是在此次会议之前。

    7.C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分析能力,要求同学们把握历史现象内在发展过程和规律。均田制遭到破坏是由于唐朝中期封建经济发展,土地买卖频繁,土地兼并加剧。 

    概念型选择题题型解读

     

    概念型选择题主要依据基本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学生对历史概念能准确理解,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进行把握。此类题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备选项则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词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

     

      由于此类题是对基本历史概念的考查,所以要求同学们必须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基本概念的原因、性质、内容、特点、结果、影响等有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和掌握,真正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要对相近、相似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

     

      此类题的命题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因果倒置,所以同学们在做题时要通过比较词语含义来辨识其是否符合历史概念的准确含义。由于此类题多考查历史教材上的隐性知识,所以在做题时多采用逻辑推理法,即结合相关的知识结论来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意。

      概念型选择题的题干中限制性条件较多,所以审题时要一一分析,不能露掉任何一个,否则解题思路就会偏离题干要求,同时对一些隐性的限制词要特别注意,这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例题:

    【例1】(2004年全国卷)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条约中关于割地的内容全部得到了落实

            B.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C.条约没有规定开放新的商埠

      D.巨额战争赔款使得日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解题思路】此题各个备选项涉及到的都是《马关条约》的内容,但A、C、D三项在叙述方面存在问题,A、C两项颠倒了史实,而D项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但日本还没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答案】B

    【点拨】此题主要是考查历史概念的基本内容,试题难度不大,但在做题时要仔细分析备选项的表述。

     

    【例2】洋务派提出"自强"口号的本质是

      A.扩大地方实力派的势力         B.壮大汉族地主的势力

      C.挽救民族危亡                         D.挽救清王朝的统治

    【解题思路】洋务派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在当时不可能是为了民族危亡,只能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虽然洋务派以地方实力派为代表,但奕讠斤是其在中央的代表,同时也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所以A、B两项都是错误的。

    【答案】D

    【点拨】历史口号的本质就是最根本的要求和目的。

    【例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这里的"时局"主要是指

      A.日本扩大侵华     B.美日争夺激烈     C.抗日高潮出现     D.国共分裂对峙

    【解题思路】西安事变主要是逼蒋抗日,其和平解决使国共十年对峙局面结束,开始由分裂走向合作。

    【答案】D

    【点拨】此题题干可以转化为"被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所扭转的时局是",这样对照备选项,哪一个被扭转了,就很容易选出。

    【例4】下列对启蒙思想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批判现存社会,提出新社会的设想  B.批判专制主义,提倡自由与平等

      C.批判教权主义,提倡个人的自由   D.否定封建王权,提倡权利的制约与平衡

    【解题思路】B、C、D三项也都是启蒙思想的内容,但都是从一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释的。A项中的"现存社会"和"新社会"就包括了B、C、D三项内容。

    【答案】A

    【点拨】此题的B、C、D各项都属于以偏概全,没有从整体上分析启蒙运动的内容。

    【例5】垄断组织的形成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主要表现为

      A.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工业资产阶级手中

      B.若干企业的产权与经营权联合形成系列化的生产与销售体系

      C.控制商品的生产、价格

      D.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

    【解题思路】社会财富集中在工业资产阶级手中是在工业革命后,垄断组织的出现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而控制商品的生产、价格不是生产关系方面的调整。

    【答案】B

    【点拨】此题在审题时应注意两方面:一是生产关系,二是局部调整。根据这两个条件采取排除法逐步得出答案。转贴于 265考试网 http://www.265ks.com

    模拟试题:

    1.唐蕃"和同为一家"的含义是

     A.唐朝实现了对吐蕃的有效管辖           B.汉藏两族的融合进程大大加快

     C.唐蕃之间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军事同盟  D.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得到了巩固

    2.清朝前期的"回部"指的是

     A.西域        B.维吾尔族        C.回族        D.天山南路

    3.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提出了"亡国"和"亡天下"两个概念,其中"亡天下"的确切含义是

     A.封建王朝的更替   B.外族入侵带来国家危难

     C.统治者不施仁政,导致民不聊生,社会退步

     D.统治阶级内部纷争使国家分裂

    4.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

     A.帝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王朝的振兴

    5.武昌起义后建立的湖北军政府是一个

    A.资产阶级革命派完全掌权的政权

     B.包括革命派、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联合政权

     C.立宪派占主体的资产阶级政权

     D.革命派所建立的第一个地方革命政权

    6.孙中山在遗嘱中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革命尚未成功"的主要含义是

     A.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仍未完成   B.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仍然没有建立

     C.资产阶级政党出现了分裂       D.蒋介石等-开始篡夺革命领导权

    7.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策和理论是

     A.工业革命和工业资产阶级兴起的必然结果  B.重商主义政策在理论上的反映

     C.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实施的必然要求     D.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一种主要思想潮流

    8.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体现的国际关系的实质是

    A.战后须建立新的世界秩序B.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C.国际社会要求维护世界和平D.和平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解析】

    1.D 通过"和同为一家"反映了唐蕃实际上是两个政权,所以可以排除A、B两项,当时唐蕃结盟并不是单纯指军事方面,所以C项也是错误的。

    2.D 清朝时期天山南路地区生活的民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这些地区被称为"回部"。

    3.C 顾炎武认为,封建国家的统治出现危机是"亡国",是统治者关心的事情,而人民生活困苦、社会动荡倒退是"亡天下",是每个人都应该关心的。

    4.A 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的总体认识,应依据阶段特征进行正确的判断。在判断时应依据两个标准,一是把这一时期放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进行比较;二是要抓住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因素,即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判断。B、C、D三项只看到了明清时期发展的一方面,而这同当时世界历史的发展相比,已不占主要地位,所以具有片面性,因此A是正确的。

    5.B 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拥立旧军官黎元洪为都督,立宪党人汤化龙为民政部长,所以这个政权是一个包括了革命派、旧官僚和立宪派的联合政权。

    6.A 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此后,他所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也是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的,所以这里的革命应指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7.A 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队伍壮大,他们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在-上要求建立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这些政策统称为"自由主义"。所以它是工业资产阶级发展的必然要求。

    8.B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世界建立的新秩序,是帝国主义体系。所以C、D两项明显是错误的,而A项没有体现出其帝国主义性质。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