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实施《历史》新教材的感想
  • 2007年高考历史练习选择题大解析1
  • 2007年高考历史练习选择题大解析2
  • 2007年高考历史练习选择题大解析3
  • 2007年高考历史练习选择题大解析4
  • 《史记》和《汉书》的比较
  • “红军”一词的由来
  •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 四种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描述差异之根源
  • 07年新课标历史考试大纲
  • 最新热门    
     
    专题复习高三复习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1、 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如孔子、孟子等的主张)

     

    2、 唐朝的统治政策(如贞观之治、租庸调制、两税法)

     

    3、 明清的统治政策(如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初步形成,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内容、形成背景、影响、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及意义。

     

    A、孔子: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有保守,也有反对当时战乱不已。

     

    B、孟子(战国):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反对苛政,宽刑薄税;

     

    C、荀子(战国):主张:人可以战胜自然。

     

    儒家思想主张:“仁政”,任贤爱民,减轻剥削,偏重人的作用,与“以法治国”相反,强调“以人治国”。这种思想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代,不合时宜而未被统治者采纳。

     

    2、西汉(了解汉代儒学的新发展,了解佛教思想和道教思想对儒家思想发展的影响。认识汉代儒学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 A、西汉初,重用道家,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西汉中期,董仲舒发展儒家思想,以儒学为基础,兼采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得到汉武帝重用,此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C、西汉末,佛教传入中国;东汉以后,佛教思想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  D、东汉初,道教产生。 E、东汉王充著《论衡》,批判迷信鬼神思想。

     

    3、宋明(宋朝、明朝):儒学向理学转变(了解宋代理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宋明时期儒学向理学转变,是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A、背景:宋代以后,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形成新儒学;封建社会的发展;宋代统治者重视封建伦理道德;朱熹等人对儒学的改造。 B、主张:(A)哲学上:“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B)-上:“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等级。 C、影响:发展了儒学;为封建统治服务,有利于北宋的局部统一与安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们遵守社会良好的道德,但过于拘泥于道德观念与守则,不利社会竞争与科技创新,思想开放。

     

    4、明清:继承与批判(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观点、成因、影响,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和主流思想状况及成因,认识明清时期儒学进入继承与批判时期): A、思想界沉闷:科举八股取士,文字狱,限制思想开放、理学发展为心学; B、出现民主启蒙思想:(A)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否定孔子的圣人地位、揭露道学家的虚伪;(B)黄宗羲:评击君主制、倡导“法治”、主张工商皆本;(C)顾炎武:主张学以致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日知录》、反对君主专制政体、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王夫之: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是不信赖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重视实践对人的认识作用(唯物观)、提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朴素辩证法)、提出-上要“趋时更新”。

     

    例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回答:

     

    1、 和谐社会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主张的一种理想境界,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在社会和谐方面有哪些合理成份和值得借鉴的地方?请结合史实说明。

     

    2、 党历来十分重视社会稳定,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国内状况,党采取哪些措施来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政权?

     

     

     

    二、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汉唐明清)

     

    1、 各族人民对祖国作出的贡献

     

    2、 中央政府为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凝聚力对各民族采取的政策:战争、和亲、通婚、册封、设立管理机构

     

     

     

    例题:明末清初出现哪三种不同的民族矛盾及解决的办法和影响?

     

    答:三类矛盾:满洲贵族统治者和汉族的矛盾;清朝中央政府和边疆地区的民族矛盾;中华民族主欧洲侵略者的矛盾。

     

    解决第一类矛盾:镇压人民的反清斗争,加君主专制,大兴文字狱;基本沿用汉族的官制、选举制等;奖励垦荒,实行更名田,恢复发展农业生产。通过这些措施,维护了满洲贵族的统治地位,笼络控制了汉族地主阶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与农民阶兜拿埽骨宄捌谕持蜗喽晕裙獭?/FONT>

     

    解决第二类矛盾:粉碎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确立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设置驻藏大臣;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派施琅进兵台湾,设台湾府;在中央设理藩院,在边疆地区因地设置将军和办事大臣辖区等行政机构。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民族间形成不可分离的关系。

     

    解决第三类矛盾:反击沙俄侵略者,签订《尼布楚条约》,捍卫了祖国领土完整,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使我国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三、 中国古代制度的革新(两汉、隋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汉朝如何解决王国问题?

     

    2、隋唐有哪些制度革新?

     

    3、 汉、唐、北宋这些措施解决了当时存在的什么问题?在当时有什么影响?对后世埋下了什么祸根?

     

     

     

    例题: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了维护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建立了一套严密完整的监察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秦朝设立了什么监察制度?

     

    2、 北宋是怎样实行地方监察制度的?分析实行这一监察制度的原因及影响?

     

    3、 明初怎样实行监察制度和整顿整治?有什么作用?

     

     

     

    四、 关注中国古代史中关于广州的内容

     

    例题:据报道:21世纪的前20年,广州将继上海、北京之后发展成为我国第三个国际大都市。目前广州已经成功申办2010年亚运会。

     

    1、广州最早成为外贸港口是在何时?用史实说明广州在中国古代外贸中的地位。

     

    2、广州或广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有过两次开放,分析这两次开放的历史背景。这两次开放分别在中国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五、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例题:隋唐和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有哪些?简要分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结生产关系、赋税制度、思想和文学方面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

    一、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发展演变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19世纪60年代经济领域出现三种不同经济模式(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3、20世纪四五十年代~九十年代经济结构的发展演变

     

    例题:1、1949—1956年,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在经济-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重大创新举措?结合史实分析制订这些措施的原因?

    答:重大举措:A、经济方面:(A)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限制、利用”,打击投机倒把,合理调整工商业。(B)土地改革中保存富农经济;(C)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的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完成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

    B、-方面:(A)实行-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提出与实行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B)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中国提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原因:A、建国初期,经济落后,形势严峻,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减少阻力。B、个体农业、小手工业是落后的生产方式。C、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愿与中共合作,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后,需要加强民主建设。D、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普遍落后。E、为打破外交孤立,寻求和平发展环境。

     

     2、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工业结构经历了三次转变(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与结果、应吸取教训)

    A、第一次转变是新中国成立后到1956年,从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公有制转变。

    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求成。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化发展高速度。结果:在建国初,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曾起到积极作用并取得一定成效;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使企业、市场失去活力,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B、第二次转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单一的公有制、计划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体制。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吸取了文革的教训,并借鉴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政策。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开始腾飞,成就举世瞩目。

    C、第三次转变是从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济转变。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世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结果: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迈向21世纪。

    D、教训:发展工业,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改革和变革生产关系要遵循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则,走具有中国特色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

     

     3、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其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最能体现时代进步的潮流。阅读下图“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后回答:

     

    (1)根据上图概括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及趋势

    (2)分析上图中C处处于发展最高峰的原因。

    (3)近代前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答:(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19世纪末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发展到顶峰,以后呈下降趋势,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消失。

    (2)图中C处是上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顶峰。原因:辛亥革命革命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实业救国”思潮激励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资产阶级掀起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粉碎帝制复辟,宣传民主科学,促使无产阶级的壮大。

     

     4、“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以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就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

    问题:(1)这是中共在什么时期推行的经济政策?

    (2)请结合当时的形势分析中共推行这些政策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3)三大经济纲领的推行使中国出现了哪几种经济成分?这些经济成分的最后归宿是什么?

    答:(1)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的时期推行的。

    (2)原因和目的:(A)中国革命的中心问答是农民问题,只有得到农民阶级的支持,中国革命才能成功,农村生产力才能得到解放,而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解决农民阶级迫切需要解决的土地问题。(B)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是最腐朽的经济形式。不消灭它,就不能推毁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经济基础,就无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C)私人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恢复、发展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状况的好转有重要作用。保护民族工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

    (3)出现了国营经济、个体农业和私营工商业等经济形式。(A)解放区没收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使之比较完整地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B)从1953年开始的三大改造。采取合作化的方式使农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C)采取赎买政策和公私合营,使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二、中国近现代民主-建设(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建设)

    三、20世纪70年代~90年代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

    四、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中对中国人民思想改造

     

    例题1、评价孙中山(孙中山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活动主旋律是爱国为公,紧跟时代潮流。曾说:“浩浩荡荡,时代潮流,顺者昌,逆者亡。”又在旧居书“天下为公”四个大字)

    答:A、创建民主共和国的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挽救民族危亡,独立发展资本主义,孙中山领导创建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后创建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了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号召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同时,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清起义等斗争,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成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落入了北洋军阀手中。

    B、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清北洋军阀的反动面目,揭起了武装反抗北洋军阀的旗帜,领导了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反对张勋复辟、护法运动等,但屡遭失败。

    C、与中共合作反帝反封建:20年代,孙中山逐渐认识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社会贫穷黑暗的根源,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与中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倡导国民会议运动。最终国共发起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孙中山一生爱国为公、紧跟时代潮流,为实现民主共和与国家统一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和伟大爱国者。

    世界近现代史

    一、人文主义、理性主义、马克思主义

    例题: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兴起。结合史实概括指出一个多世纪以来社会主义运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发展过程。(参见以前发的“精选”或“模拟题”)

     

    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法、美三国-体制的演变

    例题:近代西方-文明的差异

    欧美日近代-改革、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与发展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 英国国会与封建专制的殊死斗争:

    A、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君权神授”等专制思想:(A)主要内容;(B)君主专制统治产生的理论基础(宗教神学);(C)历史背景:宗教改革与加强王权的结合。

    B、英国革命前国会与国王围绕税收问题展开斗争:(A)背景;(B)经过;(C)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特权,要求掌权的斗争。

    C、新国会召开前后国会与国王的冲突:(A)经过;(B)主要原因。

    D、民主与专制斗争:国会处死查理一世、建立“护国政体”和斯图来特王朝复辟(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反复性)。

    E、结果:《权利法案》和英国君主立宪制:(A)制订原因: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需要建立一套适应其统治的-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光荣革命又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资产阶级还不成熟;英吉利民族尊重传统,崇尚中庸。(B)主要内容:①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②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③国王必须信仰新教(圣公会);④议会授权政党组织内阁行使国家行政权力。(C)基本原则:“限制国王、国会权力至上”(法律至上);国家的权力结构:中央集权、国会与国王权力制衡,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D)特点:法律至上、国王统而不治、内阁制;(E)影响:是资产阶级管理国家的基本政权形式之一;它符合英国传统,适合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推动了18世纪工业革命的发生和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其他国家-制度也有一定影响。

     

    2、 美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形成:

    A、《独立宣言》:体现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民族独立、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认识民主化进程要有一个从思想理论到制订法律的准备阶段)。

    B、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订:(A)背景:独立战争的胜利;目的:巩固独立成果,维护利益;(B)基本规定:①联邦制;②三权分立制:立法权(议会)、司法权(最高法院)、行政权(总统);③民主共和制 (C)联邦制的权力结构(联邦中央集权、三权分立)。(D)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相同: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资产阶级性质,资产阶级掌权,代表资产阶级利益,议会权力最高。不同:-体制不同,英国为君主制,美国为共和制;权力结构体制不同,英国为内阁首相负责制,美国为三权分立总统制。  造成不同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资产阶级还不成熟,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资产阶级较为成熟;英吉利民族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美国是移民国家,民主精神浓厚;英国受宗教影响而革命,美国受启蒙思想影响而独立;英国资产阶级最后是通过宫廷政变与封建势力妥协才夺权的,美国一直是战争革命的方式取得独立的。(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必然呈现多样化的基本特点)

    C、美国或英国国会、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和司法机构这些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

     

    3、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A、法国大革命中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波旁王朝被推翻、共和国的建立(认识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深刻性和艰巨性)。

    B、拿破仑帝国建立和波旁王朝复辟的基本经过(体会民主力量反对封建专制势力斗争的长期性、曲折性)。

    C、法国的法律性文件的内容和作用:(A)《人权宣言》(1789年制宪会议颁布):平等、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作用:否定了等级制度,推毁专制,资产阶级夺权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B)《1791年宪法》(1791年制宪会议颁布):规定君主立宪制、有财产的选举制。(C)拿破仑法典》(1804年拿破仑公布《民法典》等):法律上保障小农土地所有制,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4、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A、历史背景:(A)19世纪中期,俄国工场手工业有相当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技术也开始传入,俄国的资本主义已有一定的发展水平。但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B)1853—1856年俄国与英法的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加剧社会经济(崩溃)-(农奴起义不断)危机;(C)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D)为挽救统治危机,也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侵略作准备。

    B、主要内容:(A)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B)农奴以高价赎买份地。

    C、影响:(A)进步:①使俄国走上资产阶级君主专制的-道路;②为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资金、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是俄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B)局限:①改革不彻底,农奴制残余浓厚;②对农民的残酷掠夺;③改革发展了俄国经济,为俄国统治者继续对外扩张提供了资本,加剧了被侵略国家的民族危机。

    5、日本明治维新与近代化的进程:

    A、明治维新:(A)历史条件:①新兴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逐步瓦解;②人民反抗持续而猛烈;③幕府统治危机四伏,中下级武士为主的改革力量形成;④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⑤自1853年,美国首先打开日本门户,民族危机严重,受西方国家侵略的刺激和催化(外部直接原因);⑥借鉴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⑦主要原因:幕府统治阻碍日本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⑧目的:推翻幕府统治,建立近代化国家,使日本实现富国强兵。(B)过程:先武装倒幕,再学习西方,全面进行维新变法。(C)内容: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确立土地私有,引进西方技术,大力发展工商业,扩军扩张,文明开化等。(D)影响:①使日本结束了封建分裂割据状态,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和近代化发展的道路;②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国家,成为亚洲唯一的强国和近代化国家;③为亚洲国家仁人志士提供改革经验;④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⑤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加剧邻国的民族灾难。

    B、以“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为例,比较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的异同及历史原因。

    C、以明治维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等例子,了解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A、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荷兰、英国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奴隶贸易、三角贸易和英国等国进行工业品倾销、建立投资场所)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B、动力:(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的推动;(B)三次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提供物质和技术基础)。

    C、形成过程:(A)新航路的发现(原因、过程、航路示意图)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同时,全球逐步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开始从孤立发展走向整体世界,全球化由此发端。(B)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C)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

    A、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A)确立:英国最早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英国拥有广阔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工业生产中居垄断地位。(B)丧失: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并迅速发展的美、德超过;英国丧失了世界工业垄断地位。

    B、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A)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削弱。(B)一战后,美国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二战后,美国操纵国际金融,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标志着美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C、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在欧共体和日本崛起的情况下,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例题:1、概述16世纪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答:历程:①新航路的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②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③二战后,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特别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新一轮扩张,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①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②国际金融的发展以及国际金融机构的建立;③跨国公司的建立和发展;④世界贸易自由化体系逐步建立;⑤经济管理制度国际化和经济交往日益强调国际惯例。

     

    2、16世纪至19世纪,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阶段,概括指出这一现代化历程中,欧美在经济、-、思想和科技诸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

    答:A、经济方面: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从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政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垄断组织出现。

    B、-方面:17至18世纪,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初步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C、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自由主义;社会主义。

    D、科技方面:太阳中心说;牛顿力学体系;达尔文的进化论;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诸多成就。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