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中国古代职官管理制度的成功经验初探
  • 研究性学习在历史课教学中的运用
  • 行为艺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 2007年高考历史练习选择题大解析3
  • 2007年高考历史练习选择题大解析4
  • 专题复习高三复习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 海南省2007届普通高中基础会考试卷(历史科)
  • 从“发昌现象”看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范例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 以“历史主题化”学习模式为载体 实现探究式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整合
  • 租界“国中之国”的屈辱与消亡
  • 最新热门    
     
    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课程整合的体会

    face=宋体>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
    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
    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信息技术具在历史教学中,可以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教学符合青
    少年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
    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
      信息技术还可以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而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会

    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
    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认
    知内驱力,促进积极思维,激发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通过多媒体软件可以赢得教学时间,可在有限时间里补充背景资料,收到更好的教学效益。如讲授理

    论性较强,头绪较多,关系错综复杂的复习课时,通过计算机在短短一节课内,可把图示纲要线索,知识结构
    体系,教学难点、重点,连同现实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揉入课件中,通过课件展示出来。这样,学
    生不但对教材内容理解得更深透,还扩大了信息量,还能有时间展开更有意义的讨论,学生的各种能力都能得
    到锻练。
        例如学习郑和下西洋或“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航海家哥伦布的航海路线,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
    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个课件,把历史画面、地图、动画和录像片段等有机的排列起来,分
    别演示了航海家的航海过程。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思维,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
    精力旺盛,而且可以把学生观察的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历史的时空性,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二、坚持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可以进行互动式的分层教学模式,提供更好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学生之间是存在着个性差异的,现代教学呼唤分层次教学和个别化教育。现在许多教师仍是将信息技术作
    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把先前的“人灌输”变成了“电脑灌输”,只重形式,不重内容,脱离了信息技术与历史
    课程整合的初衷。
        历史教学在现代教学技术的帮助下,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需要、兴趣有选择地进行学习,
    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学生自己操纵计算机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学习目的的教学形式。这种
    教学模式按照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差异的分层教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辅导者、促进者。分层
    自主学习模式将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发生根本性变化。

        在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课程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精心制作“以学为主”的“学件
    或构建“资源库”,学生在掌握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继续自己的学习。
    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借助多媒体设备的优势,合理设计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提供学习资料、设计问题,
    设置相关链接或热键,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各种活动。让学生点击热
    点,通过超级链接进人有关的网页,这些网页上的知识基本上都是课本的内容。但在这些知识的有关文字上都
    设置了热链接,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学生们创览完毕之后,如要迸人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则要
    接受知识的挑战,检查其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合格才能进人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否则重新学习。如在学习
    过程中碰到问题,则可以通过按钮或进人网上聊天室与老师、同学通过聊天的形式解决。进人练习巩固阶段,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色彩丰富。内容多样的练习,让学生有选择的在计算机里完成,而且教师还可根据学生认知
    程度的不同,在练习中设计坡度,学生通过一关自然进人下一关。

    三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可以成分挖掘德育因素,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创
    设良好的德育情景、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以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如讲“鸦片战争“内容
    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
    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
    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
         在讲授林则徐“虎门销烟”时,用大银幕播放一段电影《鸦片战争》相关片断。这样做不仅能渲染

    课堂气氛,创设凝重的历史情境;而且轻而易举的使学生理解了当时林则徐用海水、石灰来销烟的方法,较之
    传统教学法(教师口头描述)效果更加到位,达到了激发学生爱国感情和学习历史的强烈兴趣。
        又如讲《抗击外来侵略》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使活生生地民族英雄形象
    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与民族英雄同喜共悲,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在激昂的气氛中于心灵深处受到爱国主

    义情感的强烈感染。典型感人的片段剪辑,虽然只有几秒钟时间,却能引起感情上的广泛共鸣,不仅上了一堂

    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课,而且总结出的向英雄人物学习的内容、要点,培养了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归纳问

    题的能力。另外,多媒体技术还能使历史教学由课堂延伸至课外,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
     
    第二。初中历史课与信息技术整合应避免的倾向。
       一 多媒体技术引入中学历史课可提高课堂效率,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初中阶段不要盲目
    加大知识的容量,必须围绕课程标准取舍。
      
      
    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提供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但历史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不要随意加大知识的容量
    ,否则学生接受信息过多,造成“胃胀”、“消化不良”,这些情况应该尽量避免。因为从历史学科本身而言
    ,它是一门严肃的社会学科,具有内在的规律和理论,学生通过学习,应当掌握基本史实、形成一定的理论认
    识和思维能力;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正常人在45分钟的时间内能够接触了理解的知识和要培养的能力
    都有一个限度,我们既要最大可能的利用这个限度,又不能超越这个限度。盲目加大知识的容量与自主探究、
    合作式学习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二应避免在整合的过程中向学生展示过多而忽视信息质量反馈的倾向,这不利于能力培养。
         视觉刺激优势理论告诉我们:正常人有效接受的最佳途径是视觉,约占全部信息量的80%,其局限也是比
    较明显的,形象和形象的流动使思维静止在形象阶段或停止思维,压抑抽象理性的深入。 当兴趣停留在感性的
    层面,就有沦落为一般意义上的娱乐。
      课件的制作力求精致,实用,简便,忌“花”、“虚”、“繁难”。电脑课件设计时,应注意声音文件、视
    频文件、图片文件和文本文件的结合问题,声音文件不宜太多,应以音乐为主,注意音量的控制;视频文件也
    不宜太多,以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准:图片文件应与文本文件相结合,色彩不宜太鲜艳,以免分散学生
    对文本文件的注意力,也不要太简单,太简单了会显得枯燥,吸引不了学生。
        在课件设计时应注意留足给学生记笔记和思考问题的时间,但又要注意课件演示的时间控制问题,不
    要影响教学的进度。 实际上片面追求形象性、生动性,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堂的中心
    转移到画面的生动形象、声音的千奇百怪等方面,从而达不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课堂教学目的,更谈不到
    学生的全面发展。任何脱离教学实际,片面追求课件的生动性、形象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三.要避免“信息技术万能观",避免片面追求信息技术而忽视教师作用的倾向,传统教学方法中的面对面
    交流,师生、生生间的情感沟通都是信息技术所不能替代的,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所必需的。

       很多老师在上课时重用多媒体,而忘记了教师自身的力量,尤其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身体语
    言,这些能够对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人文力量。任何脱离教学实际,片面追求课件的生动性、形象性的做法都
    是错误的。教学过程不是由机器主宰的。多媒体课件教学,特点是内容非常丰富,将一节课的时间排的很满,
    内容的科学性也较高。但师生之间的交流减少了,直观的刺激太多了,他们对于多媒体的感觉会麻木,原来教
    学过程中的优势随着过多使用多媒体而丧失,自然学习效果要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仍
    然是教师,多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

        我们的观点是:一方面,我们不能把信息技术简单化,把它认同与黑板、粉笔之类的工具,另一方面,我
    们也不能把它神秘化,认为是解决一切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工具。同时挖掘和发挥传统的各种技术手段
    的积极作用,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传统的电化教学手段,在
    学校教学活动中同样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可以说,现实中存在和使用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都有用武之地。如
    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幻灯的实景放大功能、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等,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所以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考虑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组合是否恰到好处的问题,而不要一味追赶时髦。
    我们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并不是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而是要把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技术手段结合
    起来,努力挖掘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
    系整体协调发展。

        认清信息技术的作用,信息技术仅仅是教学工具之一,不是每一门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用计算机。比如
    ,对于历史课来说,讲文化史、科技史用计算机可能效果就好一些,讲战争史效果也好,但讲-史、经济史
    的效果就不好了。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种教学手段的交替使用,以发挥最大、最佳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教学中走入了多媒
    体教学的误区,完全否定了传统教学的手段。这是不对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传统教学法和教学手段配合使
    用,如讲述法、谈话法、阅读法、集体或个别提问学生、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划课本等,两者决不能脱节,
    或互相排斥。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强调指出的:“教育工作者要从批判的观点来使用媒体,对媒体本身要加

    以学习,并透过媒体表现自己”。
       

    第三必须重视历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相同的媒体信息就可以存储在光盘中,只需要备有学习工具即可长年使用,这样,历史教师的备课效率大
    大提高,可有更多时间去不断交流、学习、研究新的科学知识、探索、发现新的教学方法
        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必需要有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作基础。影响教师制作历史课件除不熟悉计
    算机技能外,资源的匮乏也是一个不容怱视的原因。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它
    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建设。共享的资料库,对于人、财、物是种节约,同时也使知识得到充分整合;资源共有,
    也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一种新关系。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