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1976年乘坐中国民航巴黎到北京航班的华侨乘客这样描绘当年中国民航的客机:机舱没有开足暖气,和当时国内居住习惯有关,急救须知和氧气口罩都以中文说明为主。
穿蓝制服梳小辫的服务员不说女士们、先生们和任何客套话,而是说:“同志们,旅客们,飞行途中请注意以下事项,一……二……完了。”结束飞行的时候也不会说“欢迎乘坐××航班”,而是直接站在机门口。这些都被认为是“好的民航”,因为讲究“职业不分高低贵贱”。
尽管如此,《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作者惊奇地发现,在伟人的死亡和地震等灾难接连不断的1976年,经济遭到的破坏比起1966、1967年的动乱年代要小得多,主要原因是:“中国工厂已经习惯在极低的管理水平上低级运转,各级领导层完全没有任何人愿意承担责任——中国经济只不过在低级的标准上稳定进行。”
< 1 >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