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建华美国的中学历史课是这么上的
  • 激活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做法
  • 李丽芳让学生徜佯在体验历史的快乐中
  • 林金木历史教与学的一些看法
  • 刘向荣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和应用
  • 试析历史课件制作的几种思路
  • 人格教育应当成为历史教学的灵魂
  • 实践新课程教学一年以来的总结
  • 图史结合、双管齐下—谈课改后历史学习之方法
  • 尝试历史到现实的结合
  • 最新热门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

    o:p> 

    一、 教学理念

    1、新的课标要求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收知识的学习方式,使他们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设疑及情境的创设,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从而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2、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关注个体的进步,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我在这一节课中努力尝试课堂中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以实现评价的多元化,达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二、 教材分析

    1、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讲了新中国诞生之初的外交态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提出到推广并在世界上被多国接受、万隆会议召开和外交斗争等问题。本课的重点就是外交政策的两项重要的精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

    2、  初中学生还没有接触世界史,同时对社会性质的差异、矛盾认识有限,所以很难认识到新中国外交的背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更能感受到当时中国的困境,从而体验到周恩来的外交的成功。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作用;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2)       让学生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史,逐步培养学生构建自己的识体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感受情境——观点展现——结论与评价”,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重组知识,形成历史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正确性带来了新的局面,为我国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从而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感受周恩来外交政策中的智慧,体现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中的宽容、谦虚、诚恳,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理念、教学目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

    激发学生兴趣,温故而故新,为后面的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背景作铺垫。

    播入FLASH《万里长城永不倒》

    学生感受旧中国的屈辱。

    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进行对比,并使之能在新旧知识之间发生迁移。

    以前面的FLASH引入,以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开始提出问题,制造悬念,导入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

    问题:如果按照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发展下去,想象一下中国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设疑:“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对吗?

    学生回顾,思考

     

     

     

     

     

     

     

     

     

     

     

     

     

     

     

     

     

     

     

     

     

     

     

     

     

     

     

     

    一、实现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前提

    使学生理解好新旧中国和平外交与屈辱外交之别,在于国家是否独立和社会制度本质上存在的差别。

    问题设计:新中国能实行独立自主外交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二、实现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过程

     

     

     

     

     

     

     

     

     

     

    二、实现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过程

     

     

     

     

     

    三、结果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面临的严峻外交形势和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

    1、  中苏建交

    问题设计:我们家的朋友都有什么特点?咦,怎么我们家的朋友只有一两个大国?

     

    学生思考,回答。

     

     

     

    通过设疑、解疑,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历史想像力,激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之能在已学习的知识和没有学习的知识之间发生迁移,即用已学过的知识、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

    2、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简要概括五项基本原则形成的过程

    ·解疑:“弱国无外交”,引导学生思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问题设计:你能举出一些例子,说说当今的中国在处理一些外交事务上是如何体现或运用这五项原则的吗?

    举例引导学生思考下列材料体现了五项基本原则的哪些内容:A、中国对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态度;B、近期出台的《反分裂国家法》。

     

     

     

    小组活动,讨论,回答。

     

     

     

    学生思考,总结,疏理知识。

     

    建构主义主张基于情境性的学习,有利于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周恩来外交的才能与智慧,感受万隆会议的精髓。

     

     

     

     

     

    深化内容,明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成就及深远的影响。

    3、  万隆会议

    ·简要说明万隆会议的背景

    ·播入VCD,说明新中国当时遇到的困境,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看。

    ·情境设计: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如果你是周恩来,你第一句会说什么?

     

    引导,点拔,鼓励

     

    ·引导学生思考“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是什么?理解万隆会议的精神。

    ·问题设计:独立自主和求同存异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局面?

     

     

     

    观看VCD,并思考

     

    小组活动,讨论,并作记录。

     

    小组代表发言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小结

    帮助学生对新的知识对行疏理。

    线索:环境——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巨大成就——国际地位提高

    思考,整理思路,疏理知识

    深化

    “求同存异”实际上包含了宽容、谦虚、彼此理解、互相尊重的内涵,周恩来能够提出这个方针,也说明了他个人的人格魅力。通过问题的创设,让学生对周恩来有更深的理解,感受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提出问题

    1、想一下“求同存异”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适用吗?实际上它存在什么道理?

    2、关于周恩来的外交还有很多趣事与精采之处,请你课后收集,并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课后练习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