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张叠在研究中感悟历史,体验生活
  • 邹樱基于专题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 刘俊利基于实践的研究性学习反思
  • 刘正涛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教学设计
  • 刘宗华按照历史课的特点进行教学
  • 浅析新课程视界下历史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 试论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
  • 王德民对话教学:一种透视历史课堂的新视角
  • 杨国海必修一《走向多极化》教学设计
  • 杨国海走向整体的世界
  • 最新热门    
     
    依林从过程与方法入手 展现学生的精彩

    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第一: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 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教师人为地压缩、忽略学生的思维过程,直接让学生得出结论或抄背教材提供的答案,这种做法其实是舍本求末,对学生的学习十分有害。在历史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和思维能力,就必须让他们亲身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让他们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如讲到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日本的侵略本性时,下面就有学生问为什么日本有侵略本性,我们就没有?以前上到这课也遇到学生提过相似的问题,我只是做个简略的回答就过去了。这次我没有简单地自己处理,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继续问:是呀!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中华民族也有日本这种侵略本性,那么在我们强大时的古代,早就把日本吞并了,还会等到现在小日本来打我们?然后我就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想听听学生的见解。

     

    同学们谈到了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后,经济快速发展,但国土面积少,资源匮乏;明治维新不彻底,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以及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还有的学生从日本民族的危机感很强出发,认为这也是他们产生侵略本性的原因之一;有的还谈到日本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海啸不断,自然灾害频繁,这更增强了他们的民族危机和忧患意识,而同样是东方国家的中国自以为地大物博,就缺少这种危机感。

     

    受学生思路的启发,我下来重新设计了这节课,在给第二个班上课时我就从日本频发火山地震找突破口,从日本民族的危机感出发,我给学生放了《大地震》剪辑,让学生感受、体验地震给人们所带来的那种强烈的危机感。并让学生看完以后大胆地说出感受,特别是那种生命受到威胁时的感觉。最后,我又专门设计了一个问题:我们平时遇到危机时,也会多方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你认为日本通过发动战争来转嫁危机的办法可不可取?学生思路开阔活跃,能从自己的亲身感受出发,真实想法出发。他们说到有危机感是应该的,还且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如果不是积极地从自身出发去寻找解决危机的出路,而只是如日本般单纯的想转嫁危机,到头来只会自食其果。他们体会到了对一个国家如此,对自己也是一样。这节课,学生或探究、或辩论,学习兴趣浓厚,置身于这样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你看不到失败者,看不到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应最大限度地接近学生的实际需要。

     

    我们有些学生,在课外看起来生龙活虎,意气风发,但只要一谈到学习,一走进课堂,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无精打采,原因可在?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距太远。学生喜欢玩,喜欢游戏,喜欢听故事,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应该最大限度地接近于学生的实际需要。如果两者距离太大,那么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就会判若两人,他们聪明伶俐和天真活泼的个性就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比如在讲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时,我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胡适在北大讲课时常对白话文的优点大加赞扬。一次讲课,一醉心于文言文的同学以白话文语言不精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为由,反对提倡白话文。胡适就用前几天朋友打电报邀他去做行政院秘书,而他不愿从政,决定不去这件事让学生用文言文复电拒绝,学生拟的电文中用字最少的一份是12个字: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然后我让学生用白话文拟电文,看看能不能更省字,刚津津有味地听完故事学生热情很高,他们抢着展示自己拟的电文,其中最长的是10个字谢谢好意,不愿从政,不去,最短的仅两个字:不去不干。然后我给学生展示胡适的5个字电报:干不了,谢谢。 当时胡适解释说:干不了已包含了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之意;谢谢表示感谢友人费心介绍之意,也同时暗示拒绝从政之意。当大家对胡适的电报大加赞叹时,,我紧接着提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胡适的朋友,你喜欢看到哪个电文?大多数学生说喜欢那份文言文的电报,因为学生刚才动手拟电文时已经不经意地在作对比了,他们看出了虽然同样是拒绝,但文言文电报的语气委婉、谦虚、态度真诚,而白话文的电报语气生硬,让人心里不舒服。我就顺着学生的思路说,我和你们的感觉是一样的,既然这样,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为什么还要大力提倡白话文?学生们想到那时人们的文化程度低,穷人多,上不起学,对文言文看不懂;而陈独秀等人宣传民主、科学思想的主要途径是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阐明自己的观点,用白话文能让更多的人能看懂、明白。我又问:那你们认为现在学习文言文还有必要吗?学生认为现在国民素质提高了,需要更高雅的语言和文化,而白话文难当此任。所以中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课文就比小学多,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讨论,同学们明白了并不是文言文就一无是处,而白话文就什么都好,当时大力提倡白话文,只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宣传民主、科学思想的一种手段。

    这节课,教师从故事入手,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拟电文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再顺着学生的思路,来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知程度一步步引导,学生就有一种急于想表达自己观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老师再讲新文化运动内容之间的关系时学生就比较好理解了。

    三、正确看待课堂气氛的活跃与课堂纪律的松散。

     

    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课堂气氛活跃了,课堂纪律却显得松散。为此很多教师产生了担忧。如何看待课堂纪律的松散就成了必须面对的问题。我觉得首先我们要正确界定什么是课堂纪律松散。课堂教学的过程,同时应该是学生的心理和谐发展的过程。教学中,学生有时会显得惊喜、高亢、激动,有时会显得疑惑、低沉甚至不安。做教师的,要允许学生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流露,并细致体察这些入微的情绪变化,根据这种变化组织自己的语言,调节教学的过程。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时,虽然看上去似乎课堂纪律很乱,但我认为那不是课堂纪律的涣散,而是学生生命活动的体现;反之,如果学生游离于教学之外,即使不发出声音,那也是一种涣散。只要学生真正全心投入、参与教学,他们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我很重要,我很酷。,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为学生多提供这种展示他们精彩的机会,那这种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正是我们课堂教学应努力追求的一种目标和境界。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