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张叠在研究中感悟历史,体验生活
  • 邹樱基于专题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 刘俊利基于实践的研究性学习反思
  • 刘正涛从汉至元-制度演变教学设计
  • 刘宗华按照历史课的特点进行教学
  • 浅析新课程视界下历史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 试论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
  • 王德民对话教学:一种透视历史课堂的新视角
  • 杨国海必修一《走向多极化》教学设计
  • 杨国海走向整体的世界
  • 最新热门    
     
    佚名人民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学习,使学生会学、乐学,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正是新课标追求的目标。我采用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来执教这节课,就是想体现这种精神。第三个目标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旧大纲作为思想教育目标,新课标在此基础上拓展加深,把历史学科从-思想教育中解放出来,突出历史学科独特的功能。这一目标涵盖了思想、观念、情感、情趣、态度等多方面的内容,其核心内容应当是彰显人文主义精神。

     

     

    一、知识和能力

    1. 新中国外交的国际背景、外交政策和基本方针及原因

    2. 归纳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成就

    3. 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实的能力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积极意义

    二. 过程和方法

    1.掌握历史学习“三步法”(了解-理解-见解)。

    2.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

    3.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

    4.通过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让学生学会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

    5.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和视野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显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

    2.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表明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从中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4.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艺术,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 教学重、难点和教法确定:

    这节课的重点和旧教材应有所不同,应当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作为重点,因为第三子目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而旧教材是“开拓外交新局面”,重点是不难看出。难点应当是“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和旧教材是一致的,新课程后的一道“自我测评题”:“试结合建国初期的国际形势,谈一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必要性”,这也从侧面说明“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方法上,我重点突出学法指导和合作性探究学习,以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一、教学重点
    1.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基本方针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二、教学难点
    1.“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和评价
    2.“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
    1.学法指导:历史学习三步法“了解—理解—见解
    2.读书指导:快速阅读和精读细读,圈点划批和思考比较

    3.情景教学:影视资料、生动语言、走进历史、感同身受
    4.课堂讨论,课下研究,生生合作,师生交流
    5.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资料、图片、邮票,或 举行小型展览会、或撰写图文对照的历史小论文
    6.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的概述:
    一、导入新课,提示历史三步学习法“了解—理解—见解
        新课的导入至关重要。新课标要求我们老师像导游一样,导游要善于调动游客的情绪,让旅途轻松愉快而不至于疲惫。其中第一个景点就要能抓住游客,成为游客的兴奋点。而新课的导入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第一个兴奋点。这节课我采取”抒情独白”的方式导入新课,目的是设置一种情景,让学生感受历史。

    导入语:翻开中国近代史,呈现在我们面前是总是一幅幅伤心惨目的画卷: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经济凋敝,生灵涂炭,“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一条条不平等条约,像是一个个噩梦,萦回不去。“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活跃在国际舞台,长袖善舞,尽展大国雄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今天,我们就学习、感受共和国的外交。
    多媒体演示:国旗飘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大楼
    二、历史学习第一步:“了解”——了解历史事实、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多媒体演示:历史三步学习法“了解—理解—见解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了解”的要求是准确。

    老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提炼要点,先从宏观上对课文有个大致了解。指导学生阅读时先浏览子目纲要,再勾划出提示的要点,快速记住几件历史大事。

    三个子目:
    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走向国际舞台
    1.■概括新中国外交政策、外交方针
    ◆ 采取模拟新闻发布会方式,让“新闻发言人”阐述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边回答边投影仪演示)学生回答: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大方针: 
    另起炉灶

    一边倒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列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建国第一年与17国建交(共有25国承认)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参加万隆会议
    参加日内瓦会议
    播放影视片段:“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宣读人民政府公告”   
    三.历史学习第二步:“理解”——历史因果关系、历史发展规律(投影仪演示)

    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刻。
    精读细读,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老师给以适当的点拨,主要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中老师备课时需查阅大量资料,尤其要弄清相关问题的学术背景。老师如导游。导游只是引导游客去看,去听,去体验,去享受,关键处才进行精当的讲解。新课标要求我们老师教学不可以一讲到底,大包大揽。要引领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究,去训练,要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用扬鞭自奋蹄”。老师警言妙语的指导,拨云见日的点拨,使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三个研讨的问题,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投影仪演示:

    1、概括新中国成立时国际局势的主要特点,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必要性.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其意义何在?现在是否过时?

    3、亚非万隆会议上,中国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

    问题研究:
    1、第一个问题:
    概括新中国成立时国际局势的主要特点,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必要性.
    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学生回答:

    答案要点:两大阵营对峙;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美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既可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更可以壮大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从而有利于保障人民革命果实、保卫和平、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如何把这个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问题弄清 ,是这节课成败的关键。首先,要把问题细化,通过精读第一目 “另起炉灶”与“一边倒”第一段让学生明确新中国成立初,我国的外交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展开的,把重大的历史问题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考察。通过精读 “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内涵及意义分析“一边倒”方针的必要性,阅读77页第三段“一边倒”方针实施的成效来进一步说明其必要性。第二,可用发散思维的方式,进行假设:如果不采取“一边倒”而是走“中间路线”,能否行得通?课堂方式上,让学生自我思考和合作讨论结合起来,老师补充相关史料。
    播放“毛泽东访问苏联”影视片段
    多媒体演示:油画《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2、第二个问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其意义何在?学生回答:

    答案要点:
    首次提出:1953,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进一步阐释: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也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国际上越来越产生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和忠实执行者,其开放性和包容性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内容,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和发展,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重要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
    这个问题的处理应当不是太难。 让学生首先要搞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概念和内涵,注意阅读78页的叙述,弄清措辞上的变化。通过精读第二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明白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过程和作用。这个问题,学生基本上可以自我解决,老师要适当补充一些史料。课后的“自我测评”题“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过程及其内容”,也主要是对概念的准确记忆和理解。
    播放影视片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应用

    3、第4个问题:
    ■亚非万隆会议上,中国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学生回答:

    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
    答案要点: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求同存异”方针使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理解,有利于亚非国家团结一致,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友好合作,有利于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
    这个问题又是个难点。让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充分讨论解决问题。今年正好是亚非万隆会议五十周年,可补充相关时事,如胡锦涛主席出席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联系实际,可以增强历史的时代感。老师要补充材料,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中国本来参加会议就不是一帆风顺的,邀请中国与会的问题上,就有过激烈的争论;途中又发生“克什米尔公主号”恐怖活动。会议进行中,一些代表又对中国进行攻击。所以,中国是在会议上的作为直接决定会议的成败得失。“求同存异”的方针体现中国以大局为重,撇开分歧,强调合作,最终推动会议圆满成功,一致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宣言》。
    播放影视片段:  “万隆会议
    新课程要求体现出开放性的精神,课堂学习只是历史学习的一部分,历史课程资源是最丰富的。上述一些问题,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继续观看相关的影视材料,图书馆书店翻阅相关内容,甚至可以走访一些长者、学者等。

    四. 历史学习第三步:“见解”——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投影仪演示)
    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价。“见解”的要求是新颖。
    1.问题研究:(投影仪演示)
    新中国和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概括总结      学生回答:
    区别: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认识:  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社会制度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
    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可补充一些史料,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外交:
      据统计,中国近代同外国列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一千多个,被迫开放的口岸有一百多个,租借地上百个,租界四十多处,赔偿白银十三亿两,割地仅俄国一家就多达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外人评价说;“中国已经达到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
    通过新旧中国的外交比较,让学生增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感,从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现场模拟采访:谈谈你对新中国外交成就的感想。鼓励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困惑,并提出自己质疑的问题。
    学生回答(略)历史学习不是背背记记就可以了。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所以,历史教学应提倡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即使学生的观点或幼稚,或与书本传统的观点不尽一致,也应该给予宽容。学生说总比不说好,要解放学生的大脑和双手。
    3、合作探究:
      ■ 如何看待评价新中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1)、“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不是“闭关锁国”?
    (2)、“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3)、你认为新中国初期我国外交应当是联合苏联还是应当依附美国?还是应当走中间道路?
    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表达自己的主张和看法。
    学生回答(略)
    3. 研究性课题:
    ■“新中国外交成就展”——引导学生搜集、查找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资料、图片、邮票,或举行小型展览会、或撰写图文对照的历史小论文。

    五. 巩固训练
    1. 建国初期,中苏结盟的根本目的是
    A.支持苏联与美国对抗        B.推进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
    C.恢复和发展中国经济          D.打破美国的孤立封锁政策
    2. 最早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文件是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 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外交的外交方针是

    A. 另起炉灶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到                  D. 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成为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
    A.适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且利于世界和平
    B.是新中国首次阐述自己的外交政策
    C.成为解决当代国际关系问题的基本准则
    D.是中国人民为维护世界和平而作出的重大贡献
    5.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其主要特点是:
    A.发展同邻国的关系        B.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C.发展同第三世界的关系    D.重点发展同亚洲国家的关系
    6.(2005年全国卷一文科综合)1955年,在万隆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以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1)指出材料中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0分)

      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
    大多数与会国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许多国家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
    (2)简述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的?这对会议起到什么作用?(6分)
      帝国主义国家阴谋破坏会议,与会各国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有可能使会议走向歧途;
    促进会议取得成功。
      (3)简要说明“万隆会议”对当时中国的外交所起的作用。(4分)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4)胡锦涛主席在2005年4月24日印尼亚非峰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50年前的亚非会议,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那次会议所确立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十项原则,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基础。”请回答:我国政府倡导的国际新秩序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它实质上与周恩来在第一次亚非上提出“求同存异”的则是一致的?(10分,答案略)
    结束语:
    众所周知,后来中苏关系破裂,“一边倒”方针无为以继,中国处于美苏夹击的困境之中,中国的外交将何去何从?共和国又面临严峻的考验。到了70年代,“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国的外交终于闯出险滩,获得一个又一个的新突破:重返联合国舞台、中美关系坚冰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等等,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将继续学习,继续感受!同学们再见!

    教学反思: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经常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以提高教学艺术。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是我使用新教材,运用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进行教学的一次尝试。过程中我觉得比较困惑的还是关于“一边倒”方针的理解和评价,查阅网上,关于“一边倒”的评论简直是铺天盖地,争辩激烈。如何让学生搞清弄透,不是易事。另外,怎样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去学、去思、去辩,也是我们老师观念上一时难以突破的事情。此外,在高考指挥棒下,在传统的评价机制之下,新课改何去何从,还是让我们有些犹疑彷徨。

    附:板书设计                                                       
                                  另起炉灶

    外交基本方针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初期实践成果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新中国                      十多个国家相继与中国建交
    初期的外交  外交政策成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参加日内瓦会议
                  走向国际舞台      参加万隆会议

    使用教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
    主编:朱汉国;副主编:马世力
    2005年6月第二版
    出版发行:人民出版社
    资料来源:
    1、《中国当代史事略述》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3年7月
    2、《中国当代外交史》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年10月
    3、《高中历史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朱煜  东北师大出版社2005年6月
    4、《历史教学的新视野》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8月
    5、《历史教育价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9月
    6、《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人民出版社  2005年6月
    7、《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6月

    8.《中西500年比较》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年2月
    9、《周恩来外交文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0、《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
    11、网站:“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http://www.zxls.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http://www.fmprc.gov.cn/chn/default.htm
    纪念万隆会议50周年_中国网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