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新中国国号为何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 张进“焚书坑儒”的悲剧剖析
  • 新课标复习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
  • 李少娟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 李惠军 聂幼犁历史教材不可缺情
  • 四套高中历史实验教材的比较
  •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主要特色
  • 葛剑雄亚洲为什么没有奥斯维辛
  • “天朝”怎样开始“崩溃”——鸦片战争的现代诠释
  • 王翔论中国近代化过程的三个层次
  • 最新热门    
     
    怎样使课堂真正“动”起来

      其次,大数量地“动”

      要更多地发动学生,要发动更多地学生。课堂教学中,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合适的内容 ,就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分析的让学生分析,能让学生判断的就让学生判断,能让学生观察 的就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总结的就让学生总结。应尽量多地发动学生,让大多数学生,甚至 是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动”,若只有个别同学在课堂上“动”,不论其思 维有多大的深度和广度,也不能称为“动”的课堂。

      第三,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

      学生的“动”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听”、“看”等行为基本上是被动的“动”,学生 是否“看”,是否“听”完全由他自己主观地控制,效果是很差的。“论”、“评”、“议” 等行为基本上是主动地“动”,因为能对一个问题进行“评”“议”“论”等是建立在思考的 基础上的,这种“动”是主动探索的体现,所以要让学生更多地去“评”、“议”、“论”。 教师牵一牵,学生动一动,绝不是真正地“动”。

      第四,要高质量地“动”

      “动”有有效和无效之分,有效的动是高质量的“动”,是学生思维活跃的结果,是使 学生有收获的“动”,是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动”,这种“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与一般的一问一答,仅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

    有着本质的区别。

      只有学生长时间、不间断、大数量、高质量和积极主动地“动”的课堂,才是真正“动 ”起来的课堂。

      二、如何让课堂“动”起来

      能否使课堂“动”起来,与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有很大关系。首先要想使课堂真正地 “动”起来,教师应具较高的自身素质,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充足的专业知识储备和高 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多学习,学习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多观察,观察 课堂活动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多思考,思考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多总结,总结自己的教学 思想和行为。一句话,要想进行有效的教学,必先做一个有心的教师。其次,教师要时刻想着

    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自己讲是极容易的事,但要想让学生“动”起来是不容易的。是否“想 让学生动”,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意识是否先进;有了“想让学生动”的思想,学生 能否真的“动”起来,这又是一个教学技巧、能力和水平的问题。那么,如何能让学生“动” 起来?

      首先,要让学生“敢动”。也就是在教学上要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克服教师专 制,体现教学民主,教师要以真正平等的身份,真正民主的心态与学生交流,而不是以唯我独 尊、高高在上的教学独裁者的身份出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动”。

      其次,要让学生“想动”。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准确的把握而设疑、激疑,在看似 平淡无奇的地方巧设问题,之后进行鼓励性发动、引导,如:“谁能谈谈自己的看法?”“不 要顾忌所答内容的对错,只要是你自己思考的结果就行”,“答错了没关系”,“对这一问题 有这样一种认识……,你还有其他看法吗?”等,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勾起学生的求知 欲,使学生“想动”。

      第三,要让学生“能动”。要更多地发动学生,给每个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展示自己才 华的机会,只要学生有“动”的意愿,哪怕仅仅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也应给予其一定的空 间和时间;要发动更多地学生,克服“双边交流”,提倡“多边合作”。一般说来,讨论法和 谈话能给学生以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学生能较为充分地“动”起来。

      第四,要让学生“善”动。在学生“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如果学生在一个 问题上不能继续答下去,要适当地铺设台阶,使其顺利完成作答;要适时地点评,如“你注意 到了这一细节,很有价值”,“你的意思是说……”等,对所有的属于自主回答的答案,均应 给予鼓励性和肯定性评价,内容合理的要肯定其内容,如“你说的很好”,“这一点非常对” ;内容有出入的,也要肯定其善于思考,勇于表达的精神,也就是要充分肯定学生在“动”的

    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闪光点”,如“虽然在某方面还有点问题,但你能说到这些,说明你认 真思考了”,这样会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对存在的问题以委婉的方式给学生指出来,使 其明确今后应努力的方向和注意的问题。经过这样的“动”,学生增强了信心,会逐步地乐于 “动”,并善于“动”,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第五,要让学生自主地动。对以上四点,长期训练,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 惯,学生的“动”也就会逐渐地由“自发”到“自觉”,由被动到自主,这样就使这种“动” 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由方法演变为一种能力,学生会因此而终生受益的。

      只有这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课堂才是真正“动”的课堂。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