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人民版走向大一统秦汉政治教学过程
  • 人民版“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学设计
  • 人民版《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设计
  • 人民版专题一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设计
  • 绪论课设计
  • 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做法
  •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主要特色
  • 怎样使课堂真正“动”起来
  • 历史活动课教学浅议
  • 历史问题探究式学习研究 (案例)
  • 最新热门    
     
    在夹缝中寻找教育的支点

      新课程标准把教师带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那是一片追求希望,追求成长的原野,给老师们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研读、探讨,在轰轰烈烈的教研气氛下,体验、再体验,在不断推敲的课堂搜寻精彩的发现,让新课标的旗帜高高飘扬。然而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什么样的课符合新课标?老师们摩拳擦掌却也惶恐不安。教师是导演,于是演员没有台词限制,不按照剧本发展,仍然要鼓励赞美演员的匠心独具,研讨课花样百出的攀比,让老师去追寻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并美之名曰新课程理念。没有学生讨论合作就失去新课程学生主体;没有多媒体的介入就是教学手段单一;没有名目新鲜的表演游戏就是缺乏教学创新;安静的课堂教学就是课堂气氛不活跃等层出不穷的新的评价让老师左右为难却又变着法子去追求所谓的新课程状态。老师心里没底了,明明讨论探究没有实效,却不敢不效仿讨论的形式;明明多媒体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却仍然还要摆弄花样;明明正是安静学习的好时光,却仍然要掀起活跃的波澜……课堂开始作秀,秀着新课标的谎言。热热闹闹的景象掩盖着一种虚空,不踏实,无实效,培养瞎参与、瞎起哄。当然老师心里明白,教育不能假大空,不能大跃进,于是只得一面绞尽脑汁地创新,一边彷徨在传统教学的岔路口。

     

      二、苍白的分数让我们仰天长啸呼吸天外光明

     

      分数真的不是那么重要,对学生而言还有太多的空间可以去追寻,对老师而言,还有更广阔的视野需要给予学生营养。分数真的重要,在师生心目中,在家长心目中根深蒂固,何曾动摇?分数在繁衍,因为单一的评价还在继续。你抓能力、抓综合能抓出多少精英人才?你着眼全面提高,怎能敌得过尖子的轰动效应?谁也不敢拿学生的前途开玩笑,谁也不敢给学校增添不必要的麻烦。你无所谓,学校不敢无所谓,你觉得对得起良心,家长社会不会评价你的良心。于是有人说,素质教育搞得好,考试必定考得好。从理论上讲的确无可争辩,而从实际情况看却全然不是一回事。素质的强劲体现在后续,那需要等待,考试的强劲体现在短暂,谁也等不起。于是又有人说,考试也是素质,是啊,考试当然是素质,不会考试也是缺乏能力。如此一来相悖的东西就应运而生。素质不能丢,着眼未来,着眼发展,而且要有声有色,考试也不能丟,一张试卷决定乾坤,考试的成效分明地呈现在家长社会面前,立竿见影的光芒谁愿意错过,谁错过得起?一张试卷不能完全反映素质,却需要死死抓住试卷的规律,稳稳地套牢实在的分数。实践能力,创造能力需要长期培养,却需要远离急功近利。老师的生存空间在哪里?触摸着幸福却纠缠着痛楚,老师们一面收集改革的曙光,又一如既往在白纸黑字中搜寻分数的重量。欣喜和苦痛中,守候着天外的阳光。

     

      三、自由与约束让我们在创新的路上如履薄冰

     

      压抑和限制只能带来智慧的泯灭,自由才是创造的生长剂。新课程要求我们给予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给予他们自由想象的空间,这一理念对于培养新时代的创新人才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现实教育中,我们有胆尝试,无胆收拾。原因就在于某种程度上自由与约束是不可共存的矛盾体。当课堂交给了学生,有多少孩子是在充分利用自由的时空发挥自己,有多少学生能够把握机遇探询更广阔的领地。合作、探究,动手、游戏……一系列美好的设想计划都可能在学生的“活跃”中流于形式,很大一部分学生就在宝贵的学习中装空子,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自由充满诱惑,却需要丰厚的根基。享受自由的人应该是较高素养的人,他能够清楚自己的意义,懂得“慎独”的必须,他不是为别人学习,而是为自己争得成才的机会。我们的学生还没有受用自由的素质,或者说我们这个民族还缺乏享受自由的先天营养。先天不足,后天的调剂需要一定时间,如果一下子就要实施什么教学时空的解放,那是无稽之谈,没有进步,只有添乱。我们的教育是讲究规律的,人只有在自然人成为社会人之后才能站立成自由人。约束的支点在哪里?严明的纪律是否就阻碍了学生的身心?严谨才有堂堂正正,宽松往往滋长漫不经心。稳定才有祥和,祥和才有读书创造的可能。而这稳定祥和需要的仍然是约束而不是自由。于是放要放得起,收得收得拢,老师犯难了,不是因为没有智慧,而是现行的教育没有肥沃的土壤。

     

      四、园丁和蜡烛让我们早已丧失了职业的幸福

     

      我们是园丁,是蜡烛。多么崇高的赞誉,令一代代人民教师前赴后继。多少年来我们笃信着这一信条并虔诚地实现着教育的诺言。今天人的成长需要像阳光一样照耀着我们,我们才知道自己也需要成长。看看自己憔悴的容颜,不觉从心底呼喊:园丁的形象我们不再奉行,蜡烛的光辉我们要重新界定。

    默默无闻,不辞辛苦,百花园里换来的是经过刻意修剪的花木,整整齐齐,保持滋润,这就是园丁的职责。我们若是园丁,岂不是抹杀了学生的个性?遏制了学生自由生长的需求?学生是祖国的花朵,需要培植,但不是按一个模式浇灌。园丁需要生长,否则如何适应学生的生长,我们也需要考虑自己的生长,却在园丁的圈定中忽略了自己。

     

      蜡烛的光辉照亮着行者跋涉的脚步。我们的角色的确伟大。但我们的意义不能停留于蜡烛。老师真的就得“蜡炬成灰”吗?靠生命的投入只是单纯的奉献,智慧的投入才是当今教师的风范。我们有理由拒绝蜡烛,拒绝这原始的照明,拒绝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应该清楚我们的角色意义根本在于人的觉醒。然而我们可以觉醒吗?沉重的现实逼迫我们依然如故。教师,你就是园丁,就是蜡烛,社会需要你的无畏付出,需要你的身心疲惫,需要你耗尽时间和生命。老师自己已经甘于默默耕耘,为了娇艳的花朵,已经习惯疲于奔命,奉献,一味地奉献,“当年的媳妇熬成婆”仍然是教育生命的最高境界。老师有一种无奈,但无奈中还是继续编织幸福的含义。

     

      五、教不好与不会教让我们背负起尴尬的重任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至理名言在教育的前行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啊,学生是能学好的,而且可以学得很优秀。老师是必须会教的,否则就不是称职的老师。这也是老师的本职工作,也促使老师自觉自愿地履行着教好的义务。教好必然是每个人教好,每一项教好。于是就实践着整齐划一的要求,整齐划一的进步。而事实上并非如此。若是每一个都可以教好,每一项都能学好,那就真的抹杀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只有要求依然是事倍功半。是否每个学生都会对每一项都有兴趣,若是如此,中国的人才就是天文数字。遗憾的是学生的兴趣点不同,兴奋点自然不同,自觉自愿地投入学生,这才是尊重学生个性。承认差异,尊重个性,这才是培养人才的基本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应该是在学生的兴趣点上教好,教不好体现在强迫性地想教好。老师当然怕教不好,当然怕不会教,高明的方法是调动兴趣,差异的存在又改变不了实在没有兴趣,唯一的途径就是诱惑、压迫使之学习,结果仍然不尽人意。我们相信的确有不会教的老师,但老师绝不是圣人,若没有不会教的老师,那岂不是人才济济。不要神化学生,更不要神化老师,既然都是人就得承认现实的差异。没有教不好,只有不会教真的只是教育的谎言,老师就在谎言中尴尬前行。

     

      是的,谎言掩盖不住艰难的跋涉,困苦不能阻挡进步的脚步。无论怎样的夹缝,无论怎样的呻吟,老师依然保持一颗奋发向上的心,在苦痛中呼唤灿烂的远方。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