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开放式的历史课堂教学析
  • 多媒体激活历史课堂教学
  • 对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
  • 浅谈历史研究性学习与文科综合高考的契合
  •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浅探
  • 指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 漫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
  • 形象思维与历史教学
  • 高考历史命题突破思维定势的启示
  • 历史教学的求异思维新探
  • 最新热门    
     
    开放式的历史课堂教学析

    bsp;   开放式课堂的前提是突破大纲和课本的束缚,即解放思想、开放心灵。学生如此,教师甚之。当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而这正是我们大胆开放课堂的理由。其特点是紧紧围绕学生,把学生和历史联结为一个内在的、自觉的整体,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置身事外,让他们在听、看的同时,还要亲自动手。“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用一句话来概括开放式课堂,即“空间上的灵活性,学生对活动的选择性,学习材料的丰富性,课堂内容的综合性。”而在实践中,开放式的历史课堂有以下一些应引起注意的方面:
        一、 拓展课堂时空,使课堂最大限度地延伸。
        传统课堂受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总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限里和一个狭小的空间中,教师和学生按照规定的教材、预设的方案,完成既定的任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凡有生命的东西都会感到厌倦。开放式的课堂致力于创设的是“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自由地呼吸”,把课堂当做学生尽情发挥的舞台,把以前在课堂完成的大量工作置于课前和课后。在《两 汉与匈奴的和战》一课学习之前,经过调查,知道学生已了解了一些秦与匈奴的有关历史知识,又从课外读物中知道大将卫青、霍去病的征战业绩,对昭君出塞也有所了解。他们既想通过历史课堂教师的讲述知道更多的新知识,也极想把自己已知的知识给大家讲出来。结合这种情况,再征求学生的意见后,决定把全班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为“和”派,一组为“战”派。每组都要认真阅读教科书,查找课外读物和有关资料,围绕为何“和”、为何“战”,怎么“和”、怎么“战”,“和”、“战”的结果怎样,怎么看“和”、“战”的利弊这些问题,经过充分求证,双方选出发言人,在课堂上进行陈述和辩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无论是获取知识,还是解决难点,学生都亲自尝试、探究,发挥主体作用,使历史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为历史课堂的补充,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讲座、历史晚会等等,教师只要善加引导,同样可以视为课堂的延伸。我们经常带学生去虎门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听完讲解员的讲解,看完虎门炮台后,不久可能就忘了。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参观前不妨向学生提几个小问题:“请大家认真观察大炮,为什么在英军的进攻面前,这些大炮发挥不到应有的作用?它的炮台设置有无问题?”等等。在学习“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之前,要求学生回去访问作为见证人的亲人(祖父母、父母等),了解一件发生在这一时期的荒唐事,再加以整理,写成小论文或故事在课堂上宣读和评比,让学生知道历史原来并不是那么遥远,而是很贴近我们。对于古代的器物,学生十分感兴趣,但总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感。一旦教师指出可以根据历史资料制作仿制品和模型,学生的积极性非常的高。制作是相对复杂的工作,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踊跃参与,查资料、找材料,动手做,创作的作品相当成熟。经过评比选取顶尖的加以奖励,并置于历史陈列室展览,这样不只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提高了其获取历史知识的自觉意识,也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彻底打破了历史课堂的时空内限。
        二、 突破教材的刻板模式,创设以人为主的教学情境。
        太公式化的历史教育对人没有发展作用,太客观繁缛的历史教育也同样无助于人的发展。从本质上看,历史学的对象是人,历史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人”学。历史课堂应突出学科的本质特征——发展优良的人格。历史教材本身的编排无可非议,但师生不能局限于此。在教学中,应视教材为历史词典。而这一本“词典”,大多数学生早在课前已经阅读过。调查显示,课本最吸引学生的是人物和其演绎的历史故事。实践证明,凡是成功的课堂都离不开对历史人物的共同研究和探寻。正其如此,历史课堂的情景布置要以历史人物为主。在“西安事变”一节中,张学良将军无可争议地成为主线。因为他是仍然活着的当事人,学生不仅对他的过去感兴趣,更对他的现在感兴趣,同时也从有关的影视、文学作品、新闻报道中,对他有大致的了解。教师理应从张将军的近况切入,与学生共同探讨导致他从风华正茂到长期软禁的惊天之举——西安事变。其它历史人物如毛泽东、蒋介石等,贯穿了整个中国的现代历史,学生不但要了解他们对历史的影响,更想知道他们的性格和生活。要让学生形成完整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形象,学生的这些要求是不能忽略的。
        三、 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组织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自由选择。
        传统的课堂教学被框定在“特殊认识活动”的范围内,教师执行“预定教案”,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形式化,缺少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无视学生的要求、喜好,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憎厌的对象,进而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在课堂中,要注意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自由的选择、独立的思考、个性的发展。针对学生当堂提出的问题,要善加引导,及时讨论,而不必担心中断正常的教学过程。在讲到岳飞抗金却被宋高宗、秦桧陷害致死,在替岳飞婉惜、痛骂昏君奸臣之余,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岳飞一心抗金,却遭陷害,为何不领兵反抗,却因“精忠”而死,这是不是愚忠?教师先要肯定提问的同学和所提的问题,在不能当堂讨论的情况下,布置任务,要求每个学生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要求有理有据,在下一节历史课上宣讲,看谁的见解最新颖、最有力。“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现欲,又营造了和谐、民主、自由、活跃的课堂气氛。课堂也由封闭走向开放,不再拘泥于某种不变的程式,教师也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这种对学生思想的尊重使学生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四、 根据学生的兴趣组织适当的课外资料,以丰富教材。
        教材的特点是史论结合,脉胳清晰,跳跃感强,但嫌血肉欠缺。因此组织适当的素材,丰富教材的内容,对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非常重要。收集素材的任务由学生完成,再交由教师审核、组织,然后返回给学生。“女皇帝武则天”一目,课本讲得比较简单,只强调了其统治“治宏贞观,政启开元”的历史地位。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学生显然不满足于课本的知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提出由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查找资料,要求围绕“从才人到皇帝”和“武则天的功过”、武则天的乾陵为何立“无字碑”这几个主题进行,要保持材料的严肃性,不能收集野史轶闻。任务下达后,学生十分踊跃,收集了大量的资料,由教师组织好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评价、补充,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大量精选历史资料的补充,学生的积极参与,扩大了知识面,拓展了视野,全面提高了历史素质。
        实践证明,在课堂这个有限的时空里,用开放横向拓展,辅之以问题纵向深化,拿方法点化灵性,能使学生焕发无限的活力、生命力、创造力,真正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意识。课堂的这种延伸便正是历史教学的希望所在。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