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对历史学习过程的几点反思
  • 历史教学的信息网络化
  • 黄牧航理想与现实的博弈
  • 让音乐进入历史课堂的尝试
  • 林彪缘何临危拒受命
  • 历史中的诚信
  • 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 从隋亡唐兴看人才
  • 论教师幽默素质及其养成
  • 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
  • 最新热门    
     
    自主学习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ize=3>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知识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乃是知识经济的两大特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高中新课程的全面启动,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和创新能力成为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问题。为此我们结合本校“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促进农村高中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研究”的课题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提出了在历史教学中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现就笔者在教学工作中的实践,谈一些肤浅的体会。

       一、自主学习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应遵循的策略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式,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必须打破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变学生单纯从教师或书本上获取信息为从各方面(包括电脑网络)获取有效信息;变学生单纯在校学习为向社会学习,终身学习,这才是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为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大胆改革,勇于探索,构建了具有校本特点的自主学习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这种模式的教学作用,我觉得必须遵循好以下几个策略。

       1、问题引导的策略

          “思有其序,学有其法”,“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语),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握不住教材的关键点,得益甚少,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组序列性的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动机与行为。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悔不发”,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由浅入深地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思考,惟有如此,学生才能主动,自觉、持久地学习,才能高速、高效、高质地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洋务运动”这一节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一组问题: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洋务派的势力主要在地方而不在中央?慈禧太后为什么采取了暂支持洋务派的策略?洋务派提出了什么口号,围绕这些口号他们展开了哪些活动?从洋务派的活动中你找出其破产的原因是什么?问题的设计统揽全节内容,难易适当,因而能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对教材“层层剥笋”,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达到了自我消化吸收的目的。

      2、师生互动的策略

        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排斥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背景或思维隐于困境时,教师就必须给予讲解点拨,但课堂教学仍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的点拔讲解仅起铺垫导向的辅助作用。

        例如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某些概念是模糊的,这就要求教师及时点拨,如“文化”一词比较抽象,学生对其理解不全面,教师应在学生自主学习时不断地加以点拨深化,把文化的概念由仅指书本知识、生活知识,上升到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如大汶口文化与封建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质疑、教师的释疑,这是师生信息交换,平等民主讨论的过程。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只有师生互动才能充分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取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策略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同伴合作,组织小组讨论,这是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模式的重要策略,这一阶段,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和在阅读中发现的新问题是小组讨论的主要内容。在学习中的相互合作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教学,在学生自行阅读得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俄国爆发并取得了胜利的原因是战争引起革命,再次向学生提出为什么有些参战的国家却不能爆发革命或者革命不能成功呢?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相互取长补短,最后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答案,这既增加了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团结协作攻关的精神,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学习知识的主动参与者。

        4、学习信息及时反馈的策略

        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学习目标,给予必要的帮助指导,为此就要求我们建立起学习信息的反馈系统,那么怎样才能了解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呢?我在教学时首先要求每位同学在自主学习时第一遍粗读,第二遍精读,第三遍研读,然后根据阅读情况编写自学提纲,通过对学生自学提纲的批阅,既了解了学生在自学时存在的失误,又帮助他将整节教学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板,构建起知识体系。其次通过布置小组讨论、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形式来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运用能力。

        二、构建自主学习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它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然而在这场革命中,往往由于教师的轻易“退位”,学生一时缺少“自主”能力,而引起教学秩序的“动荡”,为此在运用自主学习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教学思想的认同化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要实现这种教学模式,必须要求教师首先从思想上认同,摒弃传统的教学观,破除教师中心论,大胆放手发动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有意适当地存疑,如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节中,设问既然但丁被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为什么他的作品中还充满着宗教色彩?在中国古代史宋元文化一节中,让学生参照隋唐文化原因的叙述,概述本阶段文化发展的原因,尽管教材对此都没有完整深入的分析,但教材又隐含了这些问题,教师只有充分信任学生,鼓励他们去挖掘,去思考,只有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有机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的师生双方才能进入“谐振”状态。

       2、课堂教学程序的规范化

         要实现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就必须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教材的方法,这就必须规范课堂教学的程序,首先教师在学生阅读教材之前必须给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要按“粗读、细读、精读”三步曲进行。精读就是游览教材,按章节子目,知其大意,细读就是对教材要逐字逐句地读,掌握时间、人物、地点等历史基础知识,精读就是对背景、影响等重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成要点,再后通过阅读思考,将教材内容问题化,答案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切忌将此教学模式上成单一的自修课,放任学生,从而使课堂教学无章可循,成为一盘散沙。要认真处理好既要放权于学生自主学习,又要控制好课堂秩序这一对矛盾,为此就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教师的导向作用仍是组织教学的灵魂。

        3、课堂教学气氛的民主化

        罗杰斯认为,安全、自由是人们创造性思维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在课堂上教师发扬民主精神,鼓励学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对某一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评价,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发展自己的见解就能达到兴趣的培养,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如此,就需要施行课堂教学民主化,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习困难者不能损害其自信心和自尊心,要对他始终充满期望,让其感到自己能行,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历史的“参与者”、“评价者”,例如在学习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时,让学生置身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让他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出谋划策,还有在对历史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隋大运河、秦始皇、武则天、曾国藩等进行评价时,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分析对比,在这种宽松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一旦成为学习的主人公,增添了学习的自信心,那么对思维的激活,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4、课堂教学目标的渐进化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认知历史事件的的感性性强,而对历史知识的理性分析、判断较弱,所以在施行这种模式教学时,学生往往提出的问题是肤浅的,甚至幼稚可笑的,这说明他们的思维还处在低级状态,对知识的认识仅仅是感性的东西,在这时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更高级的层面,此时教师尤其需要克服两大问题,一是对学生听之任之,任其发展,二是不顾学生思维特点,拔苗助长,例如在学习《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危机》时,在学生认识了本节的基本史实后,我就提出了罗斯福新政为什么会成功,德、日为什么不像美国一样采取新政来解决经济危机?由于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经过老师的启发,同学们的共同讨论,最后使问题得到了圆满解答,从而把学习不断地推向深入。

        人类已经进入了新的世纪,纵览高考形势,教改方向,时代呼唤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充分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课堂这个学习求知的舞台上展开和发展自己的学知才华,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喜悦,这正是我们构建自主学习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目标和归宿。

    构建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