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转变观念 实现自主学习
  • 隐性知识的发现与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
  • 关于秦桧归宋的讨论
  • 古代翰林制度及其对封建文化的影响
  • 高中历史实施“问题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
  • 对传统历史教学的忧思及对策对传统历史教学的忧思及对策
  •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的人治
  • 创设历史情景 感悟历史真谛
  • 初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实例
  • “悬念”设置在历史课教学中得到应用
  • 最新热门    
     
    历史课堂教学高效路径初探

    e=3>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无不深感肩上的“重压”。研究新教材、探寻课堂教学新方法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成为每一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认为,无论研究什么,怎样研究,提高课堂效率、上好每一节课始终是重中之重。而要上好一节课,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化是关键,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终身追求的目标。那么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以为要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合理组建教学框架

     

        上好一节课,如同写好一篇文章,首先要规划好篇章结构,编排好每一环节,组建合理的教学框架。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内部各部分、各要素之间的组合排列,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前后、上下、左右必须各得其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握整体,合理组建教学框架,因为教学框架合理与否与课堂教学的质量息息相关。为此,教师要注意研究和探寻课堂教学结构,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编排、梳理。如讲授“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这一问题时,除了应讲清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时局特点、帝国主义加剧侵华等史实外,还应将此阶段帝国主义侵华放入资本帝国主义侵华史中进行分析、归纳、综合,让他们首先认识到:帝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的敌人,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中国社会的性质、民主革命的任务进行分析,使学生认清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赢得民族独立,这样,让学生做到既在微观上掌握列强侵华史实,又能从宏观上把握近现代资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得以整体上把握这一问题,达到高屋建瓴的效果。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在巧妙地利用教材传道、授业、解惑而不是以本为本,照本宣科,因此对教材有关内容的重新编排(根据授课需要),适当对原教材篇章结构作一些相应调整,会更利于教学的完整性和条理性,从而事半功倍,使课堂教学实现高效化。如高二现行教材第九单元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是将其放在第七单元《北洋军阀的统治》新授课中,以使第七单元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完整。因为教材第七单元主要讲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的统治”——-上:北洋军阀建立反动统治,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继续斗争;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在辛亥革命后尤其在一战期间获得进一步发展,既为-领域斗争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又为思想领域反封建斗争起了推动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思想上: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逆流与民主共和思想发生尖锐冲突,严重阻碍、束缚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激进分子为进一步从思想上扫除障碍,掀起新文化运动,而思想领域内的斗争是-斗争的延续,既是经济基础决定的,又为经济基础服务。上述处理主要是从新文化运动产生背景角度来把握教材的,这样可使课堂教学结构显得更为完整、合理,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这一时期的历史知识,抓住历史规律,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至于教材中所意在体现的“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乃至“中国-党的成立”之间的内在联系,则可以通过构建上述教学框架予以分析揭示,而以实际教学来看,效果更好。反之,如果仍按教材平铺直叙地教学,学生思维活动的延续易被割断,而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因为像教材那样把“新文化运动”放在第七单元,固然便于与“五四运动”、“ 中国-党的成立”相衔接,但与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经济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相隔裂,学生误将新文化运动纳入新民主主义革命范畴,从而不能把握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的差异,并使知识显得支离破碎。

     

    当然,课堂结构的问题涉及面广,因素复杂,我们应视教学的具体实际,选择组建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框架,改革教学模式,以便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恰当使用现代教学媒体

     

    教学实践证明,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课件创设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情境,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同时,还有利于综合知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比如用AUTHORWARER制作的课件,可以把图片、声音、文字、录象、电影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多媒体化。如在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们把莫斯科战役录象片段、日军偷袭珍珠港图片、太平洋战场地图、莫斯科红场图片、中途岛海战录象、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地图等等材料制成一个课件,虽然信息量很大,但由于课件能综合信息,可以有序地、生动地展示各个直观素材,学生可以轻松地接受有关信息,如此壮观、丰富的画面也深深感染了学生,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当他们看到苏联红军为保卫祖国冒着德军的猛烈炮火前赴后继冲锋陷阵时,在获得有关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在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上,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使用,这就既要选择好教学课件,又要注意与传统媒体的互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切入:①叙述历史现象(事件)不妨多选用视频文件辅助教学,如讲授“五四运动”背景、经过,可调用一段“近代春秋”教学录像,使用前,还应该给学生设计好一些问题,带着问题观看,以利于开展问题的讨论,提高课堂效率。②进行单元复习或知识网络的归纳,可使用POWER POINT制作课件,达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的目的。③活动课上可播放内容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影视录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的教学效果,这实际上也是为使课堂教学高效化做准备。

     

    三、发挥图册、图片、实物、文物等在教学中的作用

     

    历史课堂教学重在知识再现,通过再现,分析现象,探寻规律,揭示事物间内在联系,而图册、图片等在教学中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使历史现象再现,教师的讲述固然很重要,但有时在讲述的同时配以一两张图片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甲午战争,除了绘声绘色声描述战争经过,吸引学生注意力外,可以向学生展示了一份甲午海战“吉野号”、“致远号”军舰图,当讲至邓世昌“致远号”为什么没有撞着“吉野号”而自身却反被鱼雷击中时单用“不幸被击中”,使人感觉苍白无力,而且学生会问北洋舰队为什么要以夹缝雁行阵相迎,这说明了学生对当时双方舰队力量对比不了解,而这恰恰是甲午海战中方“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就可以利用展示的图片,补充对比北洋海军中最大铁甲舰“定远号”和日本旗舰“吉野号”的排水量、速度和装备:“定远号”排水量比“吉野号”大;“定远号”时速14海里,而“吉野号”时速23海里;“定远号”放一炮,“吉野号”可放40炮; “吉野号”有瞄准器,而定远号没有瞄准器,只能依靠人站在船头上目测距离,命中率差,一炮打过后,烟雾迷漫无法目测,烟雾散尽要3—4分钟;“致远号”因为时速不及“吉野号”,结果反被鱼雷击中。这样结合实物图片具体对比,既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真实感),牢牢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也为后来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提供了可靠的材料依据,他们很自然地就会得出中国武器的落后是这场战争中国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图册、仿真文物等在课堂教学中也经常会“说话”,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时刻要做有心人,平时注意搜集这些东西,如去旅游时,在一些文化遗迹、遗址景点实拍一些照片,购买一些仿真文物或图片;也可以购买、借阅一些附有历史图片的书籍;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博物院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总之,只要能够充分发挥辅助教学功能、增强课堂直观感、真实感,激发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作用的图册、文物等,我们都可以向学生展示,目的只有一个——使课堂教学高效化。

     

        四、精心设计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努力实施情感激励,创设良好课堂氛围

     

        精心设计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创设良好课堂情境,努力实施情感激励,有利于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人的心理动力机制。为达到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效果,教学语言的恰当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语言既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们的思维工具,有人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就教师而言,掌握语言工具,有效地发挥它“粘”的作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历史教学的本质在于通过教师的语言叙述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和历史概念,进而达到抽象概括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历史课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它对教学语言的特殊要求。历史教学语言是一种以历史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学生为主要施教对象、以规范化的语言为传播媒介的专业性语言,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学、教育学和语言学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语言。前苏联历史教学法专家卡尔曹夫说:“教师跟作家相仿,他是课堂教学的口头叙述的创作者……鲜明的、动人情感的叙事,跟描写是分不开的,教师在叙述往事时,应当在他的叙述中仿佛把过去重建起来。”这就充分说明历史教学语言的重要性。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和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传递反馈、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学生个性的熏陶、感化,还是引导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和创造性活动,都必须借助历史教学语言。只有通过历史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多种感官、神经系统和大脑的积极活动,特别是听觉和视觉,才会为他们所接受,起到语言的交际作用,使他们获得的感性认识能够实现理性的飞跃。

     

    例如在讲授高一新教材《鸦片战争》谈到鸦片输入中国后的情景时,一位教师精心设计了这样一段话:“1840年以前的中国,从沿海到内地的大小城镇,贩卖和吸食鸦片的烟馆,象毒菌似的孳长起来,掀开每个烟馆的门帘,朝内一望,只见烟雾弥漫,一些面如死灰、两颊之间泛起青色的吸毒者横卧榻上,手拿烟枪,对着一盏鬼火一样的烟灯,双肩耸起,吱吱地狂吸着。由于吸毒者一般都是晚间过瘾,长夜不眠,白日昏睡,因而群众称他们为大烟鬼。东南沿海的一些小圩集,十几二十几家店铺里,烟馆常常占半数以上。中国白花花的银子淌水似的流到了伶仃洋外的英国船上。”一个比喻,多么贴切,一个镜头,多么突出,一个绰号,多么生动,两个数的比较,两杆枪的对照,又是何等具体深刻,寥寥数语,再现了烟毒泛滥的场景,学生的注意力被老师牢牢地吸引住了,他们仿佛就置身于烟馆前,心里既有对这些自甘堕落的烟鬼的愤懑,更对列强侵华、鸦片贩子的可耻行径充满了仇恨。这样精心设计的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很容易就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实施了情感激励,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实现高效化。

     

        上述几条路径仅是笔者的一点不成熟的体会,写成此文,意在抛砖引玉,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行家批评指正。其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路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每位教师可结合自身体会与施教对象的实际情况,独辟蹊径,勇于探索,以全面贯彻素质教育。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