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康有为流亡生涯
  • 袁世凯答应二十一条 五九国耻日九十周年祭
  • 年号的起源和命名
  • 甲骨文由来
  • 中国古代史疑难解释
  • 何谓“三甲”?
  • 关于古代皇帝的谥号
  • 为什么富裕的宋朝反而强盛不起来
  • 郑和为何没带来地理大发现
  • 浅议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关系
  • 最新热门    
     
    课改形势下备课刍议

    节是否完整,这就使得教师在写教案时更关注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较少关注学生的感受。由于在写教案时设计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单方面预设的,没有或很少考虑到学生,这样就容易使得课堂教学变成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历史科也就成为学生最不喜欢的学科之一。为了改变这种窘境,我们一直在努力,想方设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收效甚微。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在经过不断探索之后,人们发现即使在教学方法上如何改进,只要教材没有改革,评价方法没有改革,历史科课堂教学就会“涛声依旧”。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材改革已迈出可喜的一步,在《纲要》指引下,用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也已在全国各实验区进行实验。那么在实验新教材时该如何备课呢?备课应以教材、课堂教学为核心,向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辐射,包容了师生阅历的全部。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教师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撰写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已不仅仅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布置作业”了,还应包括教师对课标、教参、教材的理解,这其中包含着教师的创造性智慧。因此教师备课观念必须调整为备课不仅仅是备教参、教材,更要备学生、备生活,备课不再是教师单方面预设的,而应该是师生双向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教参,更要充分了解学生现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水平,知道学生所处的环境已具备怎样的生活体验,知道哪些对学生来说能够自己完成,哪些需要教师来指导。唯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才能备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好课来。如在七年级下册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学中,课标要求“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这样内容太泛了,如果备课时只备教材不备学生,教学效果肯定不好。笔者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所在学校是农村学校,学生见识有限这一现实,就把教学重点放在民间传统节日风俗的探究上,学生对此有较深的体验,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备课内容的调整:

    因为我们以为“备课=写教案”,所以写教案的格式也就一贯且单一,那就是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钻研教参,然后依据教参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布置作业等教学环节。而衡量教案优劣的标准主要有二:一是教学环节是否完整?二是教案是否写得认真?是否为详案?教师在备课中常常以此要求自己,因此在备课中也就缺乏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有的教师甚至把特级教师的优秀教案拿来当作自己的教案,使教案缺乏个性的东西,以致写教案变成教师的一种无效劳动。写教案在此可以等同于抄教案,本来是教师智慧创造却演变成浪费时间的无效劳动,课堂教学也变成对教案的照本宣科。因为教师在备课时把备课的内容重点放在考虑教学环节是否完整?教学重难点是否突出?较少考虑到不同班级的差异,不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一直在改革,也尝试关注学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改革之所以关注学生,就是希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让自己的教学环节更加完美,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体,也就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需要,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得不到充分的体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求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呢?备课是关键,在备课观念转变的前提下,教师亦应该调整备课内容,从关注教学环节是否完整调整为与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重,从关注教案写得是否认真、是否为详案调整为关注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设计时,首先要先问自己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吗?学生能接受吗?基于此,教学设计就应具有时代性和挑战性。如在设计八年级上册第22课“全面内战的爆发”时,笔者就采用问题教学法,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①国共有没有和平解决矛盾的可能?为什么?②美国的调解有没有可能成功?为什么?③针对今天中东的巴以冲突,你想对美国总统说些什么?这样的设计具有时代性,又有挑战性,而且学生有话可说,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非常高。

    三、备课方式的调整:

    传统的教案强调备“教”,因此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吃透教参。对于如何吃透教材、吃透教参?很多教师更愿意奉行“拿来主义”,把特级教师的优秀教案拿来抄抄,这样更省事而且更容易把握。其次是在备课中教案一旦定稿就不再轻易改变。课改倡导备课要备“人”,倡导师生平等对话,那么在备课内容上要求教师既要吃透教材、教参,又要理解学生。因此在备课时奉行“拿来主义”是不妥当的,一旦形成就不再修改也是不正确的。教师首先要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力求好用、实用、有新意。而且教学设计不能苛求教学环节的完整性,不能再苛求字数的多少,同时也不能苛求千篇一律。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时,可以根据学生、班级的差异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这也是科学的。因此备课的方式就应该从过去的以不变应万变相应地调整为学生变我也跟着变,从而允许教学设计进行二度设计、三度设计……如笔者在九年级上册第9课“古老印度的抗争”教学中,本来已为学生搜集了一大堆英国殖民掠夺的材料并分发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谈读后感,效果并不好。后来就对教学设计进行二度设计,谈感想改为问题教学法,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假如让拿破仑或者华盛顿来领导印度人民进行抗英斗争能否成功?为什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非常高,而本次教学能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及时调整了教学设计。

    其次是原来教师备课的时间主要用在看教材、研教参、写教案上,而课改要求教师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备教参,更要备学生、备生活,因此就不能把备课的时间全部用在看教材、研教参、写教案和准备教具上,而应该花更多时间去了解学生,认知学生,唯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也应该花时间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对学生的认知进行反思,形成教后反思,为将来的教学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四、教师角色的调整:

    一直以来,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课堂的主导者。因此,对教师的定位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正因为这样,教师在备课时想到的是如何尽量把自身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至于以什么方式都无所谓,只要学生能够尽量多接受就行,学生也就变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缺乏人性的色彩。课改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促进者。那么在备课时教师就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教师不能再以知识的占有者、课堂的主导者自居,教师此时应该是一个求知者,师生平等对话中的一员。因此在进行备课时,教师必须调整角色,明确自己的定位――求知者、师生平等对话中的一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求知者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才能让自己的教学设计新颖独特,充满个性色彩。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才不会把课堂变成自己个人表演的舞台。

     

    本文获得泉州市2004年中学历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