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唐诗唐装唐社会──《中国古代史》第四章教材整合设计
  • 浅议地方史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 历史教学中的“逆向教学法”
  • 换一种角度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脉络──近代以来我国思想解放回顾
  • 历史教学的三大法宝
  • 透过人物心理分析历史事件──以杜甫、毛泽东诗为例
  • 风雨历程八十载──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 丝绸之路有海陆之分
  • 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
  • 评说“洋货”──研究性学习案例(四)
  • 最新热门    
     
    从2006年高考作文看当前中学历史教育

    【内容提要】  本文从2006年高考作文“历史版”的理论假设出发,对当前中学历史教育进行思考并发问,从问题的内涵──人文主义教育的本质共性,到问题的外延──历史和文学的互文性,进行深刻论证,由此得到一些深刻的启示,并且结合2006年高考作文的具体内容,从中学历史教育应该“加强对历史人物的剖析”、“加强心态史学的研究”、“加强历史思维的培养”三个方面作一些实践的探索和理性的思考。

    【关键词】高考作文 人文主义 历史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语文高考刚结束,各类版本的同题作文便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有“金庸版”的,有“网络版”的,有“零分版”的等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纵观各家作文题的表层意思和深层内涵,无非有这么几大类:有关于“人生”的话题的,如浙江的“生无所息/生有所息”,如江苏的“人与路”,如重庆的“走与停”,如上海的“我想握着你的手”,如天津的“愿景”,如辽宁的“肩膀”(笔者曾经阅读过《你的肩上有蜻蜓吗?》一文,是一篇诠释生活意义的美文);有关于“阅读”的话题的,如安徽的“读人生,读父母”,如全国卷(III)的“书”,如全国卷(Ⅱ)的“读书现状*”;有关于思维的话题的,如福建的“创新思维”,如湖北的带“三”字成语的启示,如四川的“问”,如湖南的“谈意气”;有关于寓言哲理话题的,如陕西的“鹰、乌鸦及人类性格的分析”,如广东的“雕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