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重评1944年中国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设计与教学
  • 历史教学中的“逆向教学法”
  • 换一种角度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脉络──近代以来我国思想解放回顾
  • 历史教学的三大法宝
  • 从2006年高考作文看当前中学历史教育
  • 谈在历史教学中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运用历史照片“神入”历史
  • 历史题的答案可以通过“验算”知对错
  • 把握教材内容教学的“三度”
  • 最新热门    
     
    公开课要有可学性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本着学习、借鉴、取经的态度,我会经常去听一些公开课。听完之后,自己感受颇深:学习什么?借鉴什么?一些公开课着实让人有点困惑:①追求完美,求全责备。为了完美,就要滴水不漏,上课时语气、板书、教具以及设计的教学、甚至是每一个手势,每一个动作,都要反复斟酌,周密安排。②广泛采用投影、录音、多媒体等,能用的十八般兵器尽量在课堂上一一亮相。③学生回答的问题迅速、准确而且非常圆满。④反复试教,确保成功。

        其实,举行公开课的目的是非常明显的,就是要树立典范,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广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但从上述的特征来看,就缺乏可学性。

        公开课追求完美本身无可厚非,但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我们追求的应该是师生探讨问题互动的完美;追求自主探索,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完美;追求注之以爱,启之以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完美;追求身心健康,终生受益的完美。我们不需“作秀”的完美。一节课如果是师生在一个问题上展开有成有败的探讨互动,就不可能在“作秀”,因为不同的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而“作秀”则要求学生在同一个时间上都要达到老师的要求,本身就不切合实际,而且也违背师生的互动精神。从教学手段方面来看,教学者多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此,我们并不否认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但不能为搞形式而搞形式。把教学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用上多媒体。学生的注意力为“声色”所牵,为“光彩”所累,在知识的感悟、智慧的启迪上却表现为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课堂的灵魂没了。更为可怕的是那种预演、表演、导演式的公开课。为了把公开课上成功,确保万无一失,教师多次试教,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