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改革中学历史教学
  • 凸现地域特色 紧扣时代脉搏
  • 聚焦2005年历史中招时政考点
  • 辨析历史事件的原因
  • 中学历史教学关注社会现实的几种策略
  • 用联系的方法学历史
  • 浅谈高中历史学习辅助参考的优化设计
  • 近距离观察文革——学生采访家长了解文革活动小记
  • 中国教师报科研教学一石二鸟
  • 新环境下班主任工作中的协调艺术
  • 最新热门    
     
    何晓红“因材施教”新教材新教法教学心得

    好每一单元就必须明确每一单元的主题。从标题入手,抓住历史的主要特征。因为每一单元、每一课以及每一小目都有一个标题,而标题往往反映其主要内容(或阶段特征)。如新教材中的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这一标题就概括了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两大特征。再如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这一课就围绕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变革”去讲述;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标题就是该课的主题,从江南开发的时期、表现、原因和影响去讲述。又如第五课的第一目录是“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就主要是讲述“青铜器”。

        三.巧用教材中的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图片等),增强历史的生动感

        “新教材”的特点之三是“大量的文字材料和地图、图片、图画的使用”。要提高学生的学史兴趣,除了采用这些材料之外,还应该灵活运用,增强历史的生动感。如在讲“秦王扫-”这一课时为形象展示秦的统一过程。我把第33页的“战国形势图”和第60页的“秦朝疆域图”进行了对比,学生很容易看出秦统一后的结果(几个国家变为了一个国家),然后再启发学生去再现秦的统一过程(包括时间、人物、背景、影响等)这样学生学得更轻松,更能牢固的掌握知识。再如在讲“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阅读两段材料(司马迁的《史记》和课后的《宋书》对江南的一段描述)明确其“差别”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别?” 这样就把原本枯燥的文字描述变成了活的思考,学生不仅动了起来,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四.抓“关键字、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新教材”中融入了很多重要的字、词。“重要”是因为他们有助于我们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虽说重要但并不容易引起重视,因为它散乱在教材的各部分(包括标题、目录和字里行间)容易被忽视。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本人或引导学生去发现。如第三单元的第16、17课标题中的“昌盛”和第四单元的第21、22课标题中的“承上启下”;再如第111页的“淝水之战后,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乱的状态”中的“重新”二字,让学生认识到此时北方时而统一,时而分裂的混乱状况,这就为理解“北民南迁”的原因打下基础;有如第112页的“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中的“逐渐”一词,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里仅仅是一个开始,这为以后归纳这一专题打下铺垫。

        其实“新教材”还有很多“新”的东西比如:每节课中都有“动脑筋”;课后有“活动与探索”;每一单元还安排了“活动课”,这些不管是提高学史兴趣还是培养学生能力都会有很大的作用,如何更大限度的利用他们呢,笔者愿意与同行们一起去探索,愿我们都有“新”的收获。

     

     

    二○○五年元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