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提问法在初中历史新教材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 谭嗣同的献身的教学思考
  • 系统分析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 简论中学乡土抗战史的教学
  • 海龄是爱国将领吗
  • 新课程视角下校本历史选修课的探索与实践
  • 中学历史课堂教与学的关系探微
  • 换一个角度看“鸦片战争”后签定的不平等条约
  • 浅谈《辛丑条约》的奴役性
  • 略论历史教学中的文史结合
  • 最新热门    
     
    教学中的“导”与“学”

    在《历史与社会》科的教学中,教师应以知识、技能和技巧来引导学生,从而有计划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触动学生的情感,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下面,笔者以《商鞅变法》一课的“导”与“学”为例,探讨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商鞅变法是历史上一次成功且著名的改革,为秦国*经济由弱变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点上,它与我国的改革开放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在教学之前,笔者就有意安排学生通过采访长辈、收集资料等方式了解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从而明白“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学生的畅所欲言,表现出他们对社会变革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在畅谈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由于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在正式进入《商鞅变法》教学时,就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自行学习。笔者先请一名学生扮演商鞅,数名学生扮演甘龙、杜挚等大臣,其他学生自愿组建两方的“后援团”,然后围绕要不要变法这一问题,在课堂上展开舌战,让学生体验当时的辩论情形,体会商鞅变法的艰难与决心。组与组、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竞争的局面,使学生对“商鞅变法的原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如何变法也有了自己的想法。此时,笔者趁热打铁,把活动归纳小结,立刻进入第二阶段的教学,通过学生发言、教师串讲的方式,一步一步把商鞅变法的措施总结出来。

      这样一来,整堂课不仅结构明晰,进程也行如流云,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应该说,教师的“导”在此起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取得这样的效果需要教师科学的引导,就本堂课而言,笔者紧紧抓住“变革”二字,从学生容易占有的资源和能够感受的体验出发进行引导。可见,教师在“导”上有所创新,学生才能被教师的问题吸引,才能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形成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