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历史课堂上的竞赛
  • 课改心得用心桥让学生自主地感悟领略历史
  • 用FrontPage制作历史课件简单流程
  • 教学体会如何将历史课上得更精彩?
  • 隋唐时期的户口普查
  • 方明记历史联盟网站的成长历程
  • 高考复习资料选择只一个“精” 字
  •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开放型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 浅谈《辛丑条约》的奴役性
  • 略论历史教学中的文史结合
  • 最新热门    
     
    论二战时期德日法西斯的矛盾

    台,实行了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政策。为了达到重划欧洲和世界版图,希特勒除了在欧洲找到盟友外,更希望在远东能有一个盟友;而日本为了称霸亚太地区,把英法美在亚太势力排挤出去,也希望在欧洲寻求同盟。所以,出自不同的利益需要,德日于1935年11月借反布尔什维克而签订了《*产国际协定》,缔结了柏林——东京轴心的-同盟。

        -同盟的签订并不意味着两国没有矛盾。相反,由于《*产国际协定》的缔约双方没有承担在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全面合作的义务,没有对双方的侵略目标和步骤作协调,使得德日之间在殖民地、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的矛盾尖锐。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宣告了《*产国际协定》的破产。

        19世纪以来,德日都在中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德国在中国的利益仅次于英法日;日本惯于利用欧洲自顾不暇而趁机在太平洋扩张,想独占中国,但德国为了其在中国利益,于1934年8月23日缔结德中贸易协定;1936年4月8日缔结德中借款协定,帮助中国建立军事工业,并出售武器,日本对此深怀不满。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德国认为日本在华北的行动严重地影响了德国和中国的经济关系,并且认为日本这样做违背《*产国际协定》的,因为它为中国与苏联促进了-国际的合作,对德国等反西斯不利。所以1933年至1938年2月德国对中日战争采取中立,与中国依然保持外贸关系。日本要求德国与中国断绝关系,但遭德国拒绝,并且德国从1937年11月下旬到1938年1月派陶德曼进行调停活动,这无疑加深了德日之间的矛盾。

        1938年2月后,德国为进攻西欧急需日本在远东配合其侵略,因而改变了对华政策,停止援华和撤走军事代表团,但德日在日本扶持的满洲的经济矛盾又成为两国新的矛盾,因为日本极力限制德国从满洲输出大豆和钨、锑原料。1938年2月,亲日的里宾特洛夫被任命为德国的外交部长。1938年7月德国向日本建议建立军事同盟,但因两国在结盟的形式、范围和性质等关键性问题上存在分岐,日本希望这个条约是《*产国际协定》的延伸,而德国希望这条约能作为对民主国家,特别是对英美的一个种威慑力量,同时也不希望德苏之间的裂痕加大,以避免两线作战。所以,两国都是从本国利益出发,产生裂痕造成军事同盟进展极不顺利。1939年德国以争取“生存空间”为由准备攻打波兰,为免除苏联在波兰问题上向德作战,视1939年8月日苏在诺门坎激战而不顾,于同年8月23日背着日本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的签订,德日矛盾进一步尖锐,日本把诺门坎战役的失败归于德国的出卖,于是在1939年8月25日宣布停止军事同盟谈判,并且在9月8日又宣告将推迟执行1939年7月28日德日草签的德日贸易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标志着德日关系恶化,合作告一段落。此后,日本自知无力单独进攻苏联,被迫调整作战方针,转而南进,实施“海洋政策”,为德日军事同盟的破产埋下了种子。

        日德军事同盟的缔结及其破裂,《日苏中立条约》签订阶段。这一阶段日德矛盾主要是战略矛盾、势力矛盾等。

        苏德条约签订后,1939年9月1日,德国出兵波兰,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二战全面爆发后,9月4日日本发表声明:“……面临刚爆发的欧洲战争,日本无意卷入,它将集中力量处理中国事件……”。可见,日本此举实质是对德国的抗议,保持中立地位。但1940年5月德军横扫欧洲频频得手时,日本再也按耐不住,于7月提出缔结和约,因为日本害怕德国在打败法国、比利时后夺取英法菏在亚洲的殖民地,有损日本独吞东南亚的“大东亚共荣圈”侵略计划。所以,日本在战略上作出如下规定:一、缔结三国军事同盟;二、争取缔结《日苏互不侵犯条约》;三、设法使美国中立,从而把东南亚纳入“东亚新秩序”;四、加强对中国的作战和封锁,尽快解决中国问题。由此可见,日本确立了与苏联缔结和约而南进的作战策略。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签订了同盟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国如遭到未参加现在欧亚战争的某国攻击时,三国以一切手段相互援助,条件不涉及缔约国与苏联之间的现存-地位。条约无疑是针对美国的,德日都希望对方能够牵制住美国而使自己能放开手脚侵略扩张。利用盟友来谋求自己的特殊利益是法西斯之间结盟的根本目的。所以,希特勒认为,《苏日中立条约》签订后,日本会去攻打苏联,但事与愿违。

        从德国签约方面看,希特勒在横扫半个欧洲之后,实力显著增强,下一个目标是苏联,但英国还未打败,美国也虎视眈眈,所以希特勒希望日本能放弃南进,牵制英美,使德国不至于在进攻苏联时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由此可见,德国签约的目的主要是针对苏联,而日本签到约目的主要是针对美国。正是出自不同的利益的目的,使其未能在战略上配合作战,这表现在日苏、德苏关系问题上,日德矛盾表露无遗,最终使三国军事同盟形同虚设。

        《日苏中立条约》何以得以存在?是因为:日本想据此解除南进的后顾之忧;希特勒欲以此作掩盖对苏作战计划,只要日本牵制英美,相信自己不需要日本也可以打败苏联。所以,根本对立的条约竟能并存!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动了侵苏战争。德苏战争的爆发意味着日本对世界的设想彻底破产,因为按照三国军事同盟,日本必须向苏作战,这样日本便面临美苏两大强敌的最险恶势态。所以日本称“德国发动对苏战争是继《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之后的第二次背叛”。所以,当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于6月30日决定中立。由于希特勒以为不需要日本帮助就能消灭苏联,所以日本在行动上拒绝进行干预。7月2日,经重新考虑,日本确立了其根本方针:“不论世界形势如何,也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为达到向南扩张的目的,同英美作战。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动了突袭珍珠港事件,也给希特勒一个震惊,事前希特勒对日美开战一无所知。从1942年起,德国提出要求日本协助其攻打苏联,日本不但拒绝反而多次派人去德国劝说德苏和谈,令希特勒大为恼火。德国不得不孤身作战。而日本方面,出现了内部分岐,海军内部出现西进、东进、南进三派主张,最后确定南进与德配合作战,但遭到陆军强烈反对,最后决定进攻中途岛,于1942年6月在中途岛惨败,从此一蹶不振。可见,从1942年起,虽然1942年1月18日签订了《日德意军事协定》,但由于缺乏具体而有效的实施方案,日德的作战都是各自进行的。毫无疑问,这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是有利的,其矛盾加促了其失败的进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日德两国的种种矛盾导致的其灭亡总结。首先,日德的目标不同,德国想建立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性帝国,日本也想建立以太平洋为中心的世界性帝国,两国从各自目标出发,必然导致其在势力范围、殖民地等方面发生矛盾,把各自的特殊利益置于它们的共同利益上,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为基本出发点,盟友的利益必须服从自己的战略,唯我独尊。其次,日德两国从各自目标出发,未能在几个关键性作战阶段进行有效地配合,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1941年前,德国的战略是先进攻英法后苏联再争霸世界,而日本从 自己利益出发 是先中国苏联后英法美再争霸世界。1941年后,德国是转而先解决苏联再最后解决英国和使美国不敢参战;日本则先解决英法美,遵守日苏中立条约,看准时机再北上解决苏联,所以其作战步署是不一致的,导致了作战未能有效地配合。第三,德日法西斯都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希特勒以为依靠闪电战搞突击所向无敌,无需援助就可以打败苏联,而日本则藐然发动了珍珠港事件。此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是德日法西斯失败的重要原因。

        归根到底,由于野心和实力的尖锐矛盾,使德日法西斯进行战略配合协同作战的意图最终化为泡影,最终逃不出必然失败的命运。

    [注:本篇是作者原创,未在其他任何刊物上发表,需要发表及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