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历史课堂上的竞赛
  • 课改心得用心桥让学生自主地感悟领略历史
  • 用FrontPage制作历史课件简单流程
  • 教学体会如何将历史课上得更精彩?
  • 隋唐时期的户口普查
  • 方明记历史联盟网站的成长历程
  • 高考复习资料选择只一个“精” 字
  •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开放型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 论二战时期德日法西斯的矛盾
  • 高中生历史学习方式分析
  • 最新热门    
     
    网络环境下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初探

    息传播不同,教学活动是一种互动的传播过程,因此网络环境下探究性教学中的信息传播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进行指导和点拨,学生完善探究成果的过程中产生新的困难,继续寻求教师的帮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探究所需的资料,学生深入探究后反过来对这些资料进行甄别和补充,并对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地思考;学习的合作伙伴将其建议或研究成果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传播给同组的学生,学生在接受到这些信息后与伙伴进行交流并加深其对主题的探究。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互动传播过程。

      3. 合作学习的理论

      合作学习理论建立的基础是学生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团队中工作所达到的学习效果比单个学习要好的多(Ladestro,1989)。②因为在团体中学习,学生之间会彼此激励、互相帮助以达成一个共同的目标,每个学生要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并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他们要仔细研究课程内容以取得最好的成绩。在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与普通的学习过程相比,由于学习的任务更加艰巨,学习的过程更为复杂,合作学习就显得尤为必要。在网络环境下同一小组的每个学生都根据各自不同的学习特点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大家各司其责,合作建立网页、集体交流、初步形成本组的探究成果。在各组探究的基础上由全体学生合作对探究的主题进行最终的整合。

      二、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理论,我对在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探究课《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以下简称“本课”)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1.探究性主题的选择与确定

      对探究主题的选择是进行网络环境下历史探究性教学的首要环节。适于在网络环境下探究的主题应该具备两个条件:首先它必须有探究的价值,这在历史上一般是没有定论的问题或教材内容的延伸; 另外它还应该需要大量的资料、需要学生集体的智慧作为支撑才能完成探究,否则它就失去了利用网络环境的价值。本课主题的确定就充分考虑了这两个方面: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对于它的功过成败,史学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近代化是任何一个国家不可阻逆的历史潮流,由于特殊的原因,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是坎坷的。洋务运动与中国的近代化到底是什么关系,教材并没有明确的论述,这就需要学生去探究。完成这个探究仅依靠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是不够的,必须向他们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另外由于这个论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宽泛并有一定的难度,也不是依靠学生的个人力量能够解决的,这些都给网络提供了展现其优势的舞台。

      2.优化教学的三个阶段

      (1)知识铺垫阶段

      利用教材在课堂上进行一课时洋务运动概况的教学,包括洋务运动的背景、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运动的内容,不作评价。这一课时基本采用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适当穿插学生的活动。

      (2)分组探究阶段

      班级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分成五个小组,分别从与洋务运动相关的官办军工、民用工业、军事(军队与军事管理)、教育、思想五个方面探究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各小组自行推选负责人;确定个人分工;通过查阅资料(包括文章、书籍、视频、网站等)、协商讨论,将各组的研究成果作成Dreamweaver或FrontPage网页的形式,网页要求鲜明地体现本组的论点和论据,图文并茂。

      教师同时制作有关洋务运动的网页,待学生上交自行制作的网页后,教师指导学生对其所做网页进行修改,并将师生的网页合成一个整体。

      本阶段大约需要1个月的课余时间。

      (3)集体探究阶段

        在学习完中国近代现代史“新文化运动”后,利用两课时  (80分钟)在计算机多媒体教室进行集体探究。集体探究阶段主要有如下步骤:

      ①教师简介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探究的目标、要求和步骤。(2分钟)

      ②学生进入集体探究所需的两个平台。(3分钟)

      第一个平台是飞梭校园网络系统(http://www.inte.net.n/)下的飞梭论坛,这个论坛中有可以相互交流的“交流区”。为了满足师生和生生交流的需要,教师事先将“交流区”分成了三类:第一类是与老师交流用的,每一个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提出问题;第二类是给各个小组提供的讨论区域,每个小组一个,小组成员可以在上面展开充分地讨论,完善本组的论点论据;第三类是向各小组质疑时使用的,向各组进行质疑时根据需要进入相应的子交流区。

      第二个平台是“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学习网页,该网页就是在“分组探究”阶段师生共同完成的探究资源库。它的主要内容由三个模块构成:第一个模块用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对学生进行探究步骤和目标的指导,它可以为学生的探究打好基础、做好铺垫;第二个模块以本课的探究主题作为切入点,向学生全方位介绍了洋务运动以及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历史学家对洋务运动看法、“近代化”的一般含义和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等,这些都是学生探究过程中需要整合加工的信息; 最后一个模块也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学生在分组探究阶段通过探究形成的FrontPage网页文件,同时也是各组在集体探究阶段需要完善的和对其他组提出质疑的部分。

      ③丰富、完善和修正本组的研究成果。(35分钟)

      本阶段开始后,每个组约10名同学按照事先的分工各司其责:4—5位同学重点看学习网页,吸取教师的资料和其他组研究的长处,提出丰富、修正本组研究成果的意见,并发布到本组的讨论区中;1—2位同学重点看本组讨论区,将本组的论点、论据加以完善,并准备好陈述本组观点;1—2位同学负责对其他组的质疑;1—2位同学专门收集别人对本组的质疑,确定回答哪一个问题,并准备进行回答。

      ④本组同学互相交流为陈述和回答问题做最后准备。(5分钟)

      ⑤集体共同探讨本课论题。(30分钟)

      各组由负责发言的同学向全体同学陈述本组最终的观点,即他们组研究的那个方面和中国近代化是什么关系,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翔实;然后由负责收集质疑的同学回答一个问题,回答的问题应服务于本组的研究成果。

      ⑥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对各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对本课论题形成整体的认识。(5分钟)

      基于教学将本课设计成三个阶段,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的,对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要把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成为最优功能的系统。本课先有基础知识的铺垫和学生的分组探究,又有在此基础上的集体探究,最后是对探究主题的更高层次的认识。这样就使得历时长达两个多月的本课成一个有机的、完备的整体,丝毫没有松散、无序之感。另外由于在整体的探究过程中,只有各组成部分逻辑的统一、协调于系统的整体之中才能达到整体的最优,所以进行教学设计要注重系统的整体要求,对各教学环节进行优化,使各组成部分做到匹配和相容。

      3.教学过程中网络环境的运用

      从以上探究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网络环境”实际上是由三部分构成的:一是作为硬件设备的网络教室,它由若干台相互连通的计算机和教师的主控制台组成;二是作为学生探究资源库的互联网和师生共同制作的Dreamweaver、FrontPage网页文件;三是为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交流而安装的飞梭校园网络系统(http://www.inte.net.n/)下的飞梭论坛。

      网络教室一般是进行计算机课教学的场所。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其他学科对它的应用并不多,一般意义上的历史教学也没有必要在网络教室中进行。而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探究性教学,运用网络教室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各项教学设计和目标只有在网络教室的硬件条件下才能圆满地实现。

      互联网和网页文件为学生探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分组探究阶段,每个小组为了丰富自己的论据,完善自己的探究成果,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有的是学生手头掌握或从图书馆借阅的书籍,这类资料的数量显然非常有限,因此很多学生开始有意识地通过互联网查阅资料。在集体探究阶段,由于时间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再查阅互联网获得信息,因此这个阶段学生进行探究的资源平台就成了已经制作完成的网页文件。

      论坛是学生通过网络环境进行相互交流的平台。在网络教室中,学生不方便像在一般的教室里那样面对面的用语言交流。如果没有与网络环境相适应的交流平台,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互就会被阻隔,整个探究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三、教学策略

      1. 信息整合的过程性方法

      作为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历史探究性学习,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对其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是一个信息加工整合的过程,而网络环境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信息平台,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种科学的信息整合方法才能完成探究。在诸多方法中,过程性方法是一种崭新的信息整合方法。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它不依赖于任何具体的资料或图书馆,而是强调学生要学会使用各种参考资料、在线数据和网络资源,同时更要培养学生那些可迁移的有效使用信息的一般技能。

      在本课实施的过程中,我力图使学生掌握并自觉使用的过程性方法,是斯里特普林(Stripling)和皮茨(Pitts)(1988)提出的具有十个步骤思维过程的图书馆研究(调查研究构成)模型。③这个模型具有十个步骤④,它贯穿于本课教学的三个阶段之中。如在知识铺垫阶段,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基本情况,初步明确了探究的主题;在分组探究阶段,各组学生依据分工对本组的论题提出假设,做出探究的计划,查阅相关参考书目和网站,筛选记录论据,得到初步的结论;在集体探究阶段,学生通过进一步探究和相互交流形成最终结论,并列出提纲进行发言,使全体学生共享探究成果。

      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完整的探究实践了过程性方法,圆满地完成了从提出问题到分析处理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探究任务。

      2. 学生之间的交互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交互是他们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性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的交互往往是通过面对面的语言表达来实现的,因此在同一时间和空间下,只能进行某一特定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一个或多个)的交互。在网络环境下虽然仍可采用这样的交互方式,但其效率显然不能满足大量探究任务的需要,同时也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基于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使用了飞梭校园网络系统(http://www.inte.net.n/)下的飞梭论坛。该论坛中有可以相互交流的“交流区”,类似于互联网上的聊天室。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随时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与同组同学间就丰富完善本组的论点论据交换意见,也可以是对其他组的探究成果提出质疑。在同一时间内坐在不同位置的或分属不同组的任何两个学生之间可以自由、任意地交流,这种交流是十分开放的,学生有非常广阔的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的空间,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形式的限制。在这种开放的网络环境下进行交流,学生的思维灵感不断地被激发出来,产生了很多高质量的建议和质疑。比如“教育”组的学生在从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方面探究了它们给中国近代化带来的积极因素后,又有学生通过交流补充了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变化,使本组的观点更加完善;有的同学在分享了“军事”组的研究成果后,通过交流区向他们提出了“既然洋务派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并建立了强大的海军,那为什么北洋舰队最终会全军覆没”这样的发人深省的问题。

      3.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点拨和指导

      在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本课中,不论是分组探究阶段还是集体探究阶段,制作网页文件学生自主地查阅资料,自行确定网页的框架和内容,共同探讨来确定、完善本组的观点,随机地与教师进行交流、对其他组进行质疑。在一个相当宽松的环境中,学生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但实现学生的自主并不等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放任不管。相反地,越是宽松开放的环境,教师的点拨和指导就越要到位,方法就越要得当。教师应该通过精心设计语言、问题和教学课件,组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真理。在知识铺垫阶段,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述使学生对洋务运动有了整体的认识,并在头脑中留下了对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关系的疑问,为进一步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分组探究阶段,教师应该参与每个组学生的讨论,检查各组的分工和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对他们的疑问和各组探究成果(网页文件)提出指导性意见,使每个组的学生能够顺利地做好集体探究的准备。在集体探究阶段,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室的“广播教学”功能向全体学生介绍这一阶段探究的具体步骤和要求;运用“监视-”功能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探究进度和情况;对探究有困难或通过F12“电子举手”寻求帮助的学生,运用“遥控辅导”帮助他们解决疑难问题,并在交流区中与学生进行及时地交流,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发言提纲;另外教师在最后总结的时候应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在教师的不断启发、点拨和指导下,克服了探究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障碍,达到了很好的探究效果。

    ○注 释○
     ①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研制工作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②[美]Priscilla Norton & Karin M. Wiburg 著,吴洪健、倪男奇译,陈琦审校:
          《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Teaching with Technology)》,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235页。
     ③同上,第194页。
     ④十个步骤是:1)选择一个宽泛的问题; 2)了解该问题的基本观点;
      3)缩小问题范围; 4)提出假设;
      5)提出指导搜索的问题; 6)做出搜索活动和结果的计划;
      7)发现、分析和评价源; 8)评价证据、做记录、列参考书目;
      9)做出结论、写出提纲; 10)形成最终结论(反思—对报告或结果满意吗?)

     

    文字录入:求知顽童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