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基于网络环境中开展中学历史协作学习活动的探讨
  • 信息技术和中学历史课程整合应避免的几个倾向
  •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优化非智力因素
  • 搭建对话教学的平台,点燃学生自信的火把
  • 浅析“解放的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 浅析二战后美国霸权政策的表现
  • 如何让高一历史教学效果更好
  • 历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 重拾初中历史教学中失落的平衡
  • 关于抗日战争历史的一次教学活动
  • 最新热门    
     
    浅谈古代中国的“减负”问题

    连续十二年田租全免,又把每年服徭役改为三年一次。汉景帝继续执行薄赋劝农的政策,把田租定为三十税一。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减轻农民负担为核心,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汉武帝初年,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国力也随之大大加强。东汉光武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缓解社会危机,及时调整了统治政策,注意减轻赋税,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盛世时的三十税一,还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结果在他统治的末年,全国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光武中兴”。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治理蜀国时,很注意奖励农耕,减轻赋税,他确定了“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的方针,要求官吏重视农业,减轻赋税,防止官吏过度勒索百姓,这些政策措施使蜀国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南朝中的刘裕注意减轻农民负担,禁止向百姓征用物资。周世宗改革时,注意减免苛捐杂税,规定田赋,减轻了人民的一些负担。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所推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无一不涉及减轻农民负担的问题,这些法令在一定程度上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明朝初年,为了安定社会和增加财政收入,明太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曾下令免除农民三年的徭役和赋税,还下令各地驻军屯田,军队粮食基本实现了自给,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除封建统治者注重“减负”外,一些农民起义的领袖亦实施过同样的政策,如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李自成就是典型的代表,1640年他率领起义军进入河南后,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1644年在向北京进军途中,又大力宣传“三年不征”的政策,结果农民军所到之处均得到各地农民的热烈欢迎。综上所述,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措施,必定会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2.改革赋税制度。税制改革是“减负”的有效途径,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宣布实行租调制。唐朝前期,唐太宗则实行租庸调制,允许农民纳绢代役,从而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唐朝后期,为了解决财政上的困难,唐政府实行了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收税,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两税法的实行,虽然不能从根本上减轻农民的负担,但它的实行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唐政府的财政收入。王安石变法时推行了方田均税法,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赋税,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从而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1581年,明政府实施“一条鞭法”,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的多少收税,且规定农民可以纳银代役,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有所削弱,农民易于离开土地,为城镇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多的劳动力。1712年,清政府宣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叫作“地丁银”,“地丁银”的实行,废除了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大大松驰了,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提倡节俭、整顿吏治、精简机构。这是“减负”的重要保证,凡是开明的封建君主都注重这一问题。西汉的文帝就曾经取消了营建露台的计划,汉景帝对贪赃枉法的罪犯,处理很严,他规定收受贿赂,要没收财物和判罪。东汉光武帝重视整顿吏治,惩处贪官酷吏和精简机构,曾赞许处死杀了人的湖阳公主的家奴的董宣为“强项令”,再如公元30年,光武帝一次便裁并了四百多个县,县级以下的官吏,精减了90%,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国家的财政开支,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唐太宗合并州县,革除了唐初“民少吏多”的弊政,从而节省了开支,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周世宗亦曾经大力惩治贪官污吏,对为害百姓的官吏,严加惩治,他曾经就地处死克扣工钱的工程主管。

        四、“减负”的特点

        1.政府重视。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过“减负”,许多开明的封建君主,如汉高祖、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等都推行了以“减负”为核心的休养生息政策。

        2.持续时间长。从战国到清朝均涉及到“减负”问题,由此可见,“减负”工作需要长期抓和经常抓。

        3.有一定的广泛性。既有汉族政权的“减负”,如汉、唐、宋、明等封建王朝的“减负”,又有少数民族政权的“减负”,如清朝的“减负”。既有封建统治者的“减负”,如商鞅、汉高祖、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的“减负”政策,又有农民起义领袖的“减负”,如李自成的“均田免粮”。

        4.核心是轻徭薄赋。如汉文帝连续12年田租全免,又把每年服徭役改为三年一次,再如明太祖下令免除农民三年徭役和赋税等等。

        5.成效较为显著。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出现,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洪武之治和康乾盛世的出现无一不与“减负”有直接的联系。

        五、存在的问题

        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减负”政策和措施不会亦不可能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广大农民的负担不可能有根本上的减轻。每次“减负”后,农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如西汉虽然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但当时的农民也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伐薪烧炭,服徭役兵役,一年到头,不得休息,遇到水旱灾害,封建统治者照样逼收田租和算赋。再如唐朝后期,唐政府虽然实行了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征收赋税,但地主却千方百计把新增加的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仍然很重。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