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历史研究性学习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征求意见稿]
  •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 解题探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何时提出?
  • 《南京条约》为何规定赔款的数额为2100万银元
  • 我国古代货币的种类及其演变规律
  •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例谈历史教学中的比较
  • 教研员之音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刍议
  • 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
  • 历史教学与反“左”倾思想教育
  • 聚焦历史教师个人教学网站
  • 最新热门    
     
    对历史课教学“新”的思考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也要求中学历史课教学紧跟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3)知识特点要求“新”
          
        历史课,历史事件多、人物多、概念也比较多,教材由于篇的因有所取舍,讲述得比较简略,趣味性少,断层多,学生读起来比较枯燥无味,加上偏见,有人认为它不是一门科学,照本宣科,读读背背就行了。而事实上,历史是生动的,人物是鲜活的,要让学生乐学,有兴趣,就必须在讲课时,加进“新”东西:新鲜、新颖、新奇、有吸引力的新内容,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不是照本宣科。

        二、 如何“新”

        鉴于此,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教学模式优化要“新”
          
         一直以来,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认为历史课就应该是教师讲,因而坚持的是一种模式,即以教师讲为主,教师在教上下工夫,力求生动有趣,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填鸭式教学,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只能是墨守成规,缺乏创新能力,不符合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历史教师要更新这种观念,打破这种教学模式,大胆吸收新的教育思想、理论,使教学呈现出多种模式,中心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开放式教学,探求新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都可以在历史教学课堂中应用。总之不是一种模式。比如历史课可以这样上:我们可以就一个历史内容,预先布置给同学们,让同学们自己下去找资料,做准备,课堂上,不是由教师讲,而是由学生主持,学生讲,最后得结论,下去写小论文,教师从头至尾只是听,学生成了主教者,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2.史学信息的纳入要“新”
          
        每一门学科都在进步,历史学科也一样,每年都有大量研究成果和考古发现的出现。我们历史教师要经常了解这些成果和信息,纳入到你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科研成果,有一种新鲜感,从而增强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好奇感。比如我们上古代史,讲到“老子”我们就可以把荆门郭店楚简中发现的《老子》的竹简的情况向学生介绍,这样,学生既感到自豪,又感到新奇。

        3.教学手段的更新
          
        以往的历史教学,一般是靠嘴巴讲,有时会挂上一些图表,以增加感性认识,但形式上比较单一,往往激不起学生的兴趣。现在已经进入网络时代,再靠这些手段进行历史教学,就显得有些落后了。时代在前进,历史教学的手段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比如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下载很多教学用的图片和课件,我们也可以自己制作历史课件,也可以利用光盘在电脑上教学,有的老师也许认为网络课件很神秘,实际上经过学习,都是可以学会的,只要肯下工夫。对于那些条件比较差,没有电脑室的学校,也可以采取其它新的教学手段。比如幻灯片、一些历史照片,总之,改变过去的光靠嘴巴讲就行。

        4.知识结构的重组要“新”
     
        历史课本的编写,都是从全国范围学生的一般情况来考虑问题,可是具体到每一个学校,学生的智力、认识水平,都参差不齐,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知识结构的重组上要新,重组我们认为要符合三个原则,即:一. 不拘泥于教材,也就是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打破教材的结构,甚至打破教材的框框,大胆地引入新的信息和自己经过思索后的想法。二. 符合高考命题的要求。高考命题知识在课本上都能找到,但材料却是课外的,考试的角度都是新颖的。我们教师就要认真研究考纲,重组知识结构,使之符合高考的需要。三. 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需要。我们的教材在不断改进,但始终有一定的滞后性,始终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而满足不了青年学生的需要,尤其是跨世纪青年学生的需要,他们需要新颖、生动、能调动他们思维的素材,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去重组知识结构,以符合学生心理特征,满足他们的需要。

        5.学科知识的延伸上要“新”
          
        历史教师过去上历史课,在知识的延伸上只是在本学科内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延伸,这有必要,也是必需的。但这是一种“挖井”式的教学方法。即力求讲活,讲深,讲透。时代呼唤着综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师在知识的延伸上打破学科界限,延伸到其它学科,延伸到现实问题、热点问题,使学生知识面扩大,眼界开阔,也就是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要多挖坑,即讲宽用活。这种延伸也是高考改革的需要,实行大综合之后,大综合六门课都在一张试卷上,对历史知识的考查,不可能考得很深、很透。但可能考的知识面很宽很阔,如果我们教师在平时只“挖井”不“挖坑”,学生怎么能适应这种考试的变化呢?

        6.考试方法要“新”
     
        “新”,我们认为应该由封闭转向开放,传统历史教学一直沿用闭卷考试,考试内容多为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即便近来强调能力考查力度,但总的看来目前的考试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基本仍旧是封闭式的“冰山”。历史学科的考试要真正达到考查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就必须改传统的封闭型考试为现代的开放型考试。开放型考试的指导思想是以素质教育理论和教育测量学原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开卷考试为主要形式,以闭卷考试为辅助形式,深入研究各种考核要素及其联系,研究考试学生对学科内、学科间知识联系的掌握程度,特别研究考核学生以上三种能力的方法和途径。通过考试,使学生既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形成和发展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比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对历史遗址参观考察,然后写历史调查报告,这既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意识。

        三、 结论

        江泽民总书记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可见创新之重要。不创新,民族没有活力,同样,不创新,历史课也没有活力。如何创新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们只要始终坚持一点。即以学生为主体,我们的创新是一定能成功的。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