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课前小测”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 评同盟会的民族主义纲领
  • 在艺术情境中感悟历史 在历史背景下欣赏艺术
  • 《南京条约》为何规定赔款的数额为2100万银元
  • 对历史课教学“新”的思考
  • 谈谈几种新的历史教学方法
  • 浅谈实施《新课标》历史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 让历史教学“鲜活”起来
  •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研究(课题提纲)
  • 诊断多媒体历史教学课堂
  • 最新热门    
     
    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建议

    课程在内容设置及实施上没有反映出学校的鲜明特色,校本课程本身尚未形成反映学校特色的科学体系,成为不同学科的“拼盘”,远未达到科学化的水准。

        第二,校本课程的实施模式与评价体系问题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成型的、可供借鉴的经验。在校本课程的实施模式上,许多学校没有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班级授课的实施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校本课程的趣味性、实践性相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作用,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部分学校由于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认识不足及高考的压力,对校本课程的开设还只是停留于课程表的安排上,而没有真正实施;校本课程的实施载体多数仍采用文字教材的形式。对于校本课程的评价,由于教师评价能力欠缺,多数学校还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仅仅停留于学生反馈、教师自评与互评的经验水平,因此存在着评价标准不高、评价过程不严密等问题;而由于国家统一考试这一外部评价在评价学校办学质量上所占比重较大,多数学校不重视对校本课程的内部评价。笔者认为,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有关校本课程的科学的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尤为关键的问题,否则便很难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质量,使校本课程的设置成为一盘散沙,造成课程资源的巨大浪费。

        第三,从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的条件来看,在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推广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不仅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课程观念的转变和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有力的政策支持,还需要学校具有相对雄厚的经济基础。但是目前在我国,传统的课程观念、应试教育的思想以及应试教育下形成的教育体制的弊端限制了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快速推进,观念的转变与制度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使得部分师资条件好、设施完备的重点中学由于有政府的支持,尚具备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而一般的普通中学,由于有高考的压力及缺乏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其办学水平及条件与开发校本课程所应具备的条件差距还很大。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推广与铺开,无论从校本课程师资的培训。还是从其所需的物质基础来看,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学校的现状及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拟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坚决树立起素质教育观念,深刻理解国家的课程改革政策。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包括教育行政工作人员、校长及教师)应真正树立案质教育观念,认真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从21世纪社会进步及我国素质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深刻理解国家的课程改革意图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将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避免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变成简单的下级服从上级的行政任务。如果把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变成一种简单的行政任务,无论对于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学校与教师,还是对课程发展本身来说,都会失去其应有的意义,造-、财、物的巨大浪费。

        第二,坚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体规划,并结合学校特色,自成体系。教育部颁发的《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规定了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答理体制。这即是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也是课程开发权力的改革,是课程发展的正确选择。就学校总的课程体系来说,-课程缺一不可。没有国家课程,就不可能反映统一的国家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统一的民族价值取向;没有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也不可能全面反映地区、学校及学生的个别差异。目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力图在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之间寻找最佳的立足点。因此,在我国的课程建设中,应坚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体规划;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中,绝不能以校本课程的开发来否定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性,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另外,在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的总体安排上,学校应结合社区及学校自身的特点与条件,自成体系,体现出学校鲜明的特色。

        第三,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教师的课程理论水平。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单一的国家课程体制,学校及广大教师只是国家课程计划的被动执行者,极少参与课程的开发活动,因此,面对扑面而来的校本课程开发话动,广大教师无论在课程意识方面,还是在所受课程理论与技术的训练方面都显得准备不足,而期望通过等到教师素质达到相当程度之后,一般教师都拥有相当的课程理论与技术之后,再“放心”地让教师参与课程的发展,可能是不明智的设想。因此,一方面,学校应创设条件,采取诸如讲座、辅导、阅读课程理论书籍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增强教师的课程理论修养,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学校要使教师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课程意识,提高自身肋课程开发能力,最终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富有实效。

        第四,充分利用所属地区师范大学教育系及教育科研机构课程专家的力量,使其与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主要参与者的一线教师形成优势互补。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及一线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同时,枝本课程的开发也离不开高水平的课程理论专家的严格把关。如在对学校教育哲学理念的提升方面,目前许多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没有走上正轨的原因之一,便是学校自身的教育哲学理念并不清晰,而课程理论专家可以凭借其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与远见卓识,帮助学校实现对自身教育哲学的概括与提升,从而推动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在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等方面,都离不开课程理论专家的指导。课程理论专家的力量应该是校本课程开发不可或缺的理论资源。

        总之,目前在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完善学校的课程体系,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由于传统的课程思想性与旧的课程体制的束缚,也存在不少问题。希望通过广大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推动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实现国家课程改革的应然目标,为新世纪的中国教育开辟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王建军.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理念、效果与局限.课程·教材·教法,2000(5).

    (徐洁 李世彬 《教学与管理》)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