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历史课改心得中学历史开放式教学初探
  • 研究性学习在历史课堂的应用
  • 一堂成功的导言课——兼谈特级教师陈毓秀的历史教学艺术
  • 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建议
  • 校本课程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 关于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考
  •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艺术
  • 建立“四维”目标——学习《中国近代现代史》的科学之策
  • 历史课本剧《蔡元培眼中的旧北大》[新文化运动前的北大]
  • 历史课本剧《谭嗣同夜访袁世凯》
  • 最新热门    
     
    浅谈中学历史课中的导言教学

    习要求。
      首先,是使学生明确“历史”和“历史科学”的概念。开学初针对高中生已经学习过两年历史的情况,可先引发学生的兴趣,“谁能说说,到底什么是历史?”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却不容易给出明确的答案,学生一时议论纷纷,引起了注意。其回答基本上可以归结成一句话:“历史是过去的事情。”这个答案是很不完全的,我引用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历者,过也,史者,记事者也”的说法,肯定了学生答案的正确成份,同时,又一连提出了三个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在过去的事情中主角是谁?”“人类的社会活动可以分为哪几个方面?”“人类的这些社会活动是从何时开始的?可否中断?”在明确了这三个问题的 答案后,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了“历史”的定义,即:“历史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连续记录。”
      单单了解“历史”的概念还是不够的,因为我们学习的是“历史科学”,关键要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还要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历史科学”的概念。
      通过上述启发式的教学设计,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记忆,从而完成了导言课的第一项任务。
      导言课的第二项任务是使学生明确学习动机,第三项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动机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追求知识的前提。明末清初的教育家颜元说:“教之功有限,学之功不已。”充满兴趣、动机明确的学习,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因此,明确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是导言课要完成四项任务中最重要的两项。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了解其兴趣所在。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有明显不同,他们比初中学生更关心时事-和国际关系,更加注意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更乐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上探索问题。这种探索兴趣已显露了他们的责任感和求异思维的特性 。
      因此在使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目的的同时,还要强调以下几点:
      1.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
      学习历史目的在于了解过去、认识现在、指导将来。因此,历史教学要做到古今结合,古为今用,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文物古迹就是历史的见证,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如讲抗日战争时,针对有些学生参观过卢沟桥和抗日战争纪念馆,可以这样提问:清朝时,“卢沟晓月”属燕京八景之一。同学们都知道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可大家是否了解,卢沟桥附近宛平城的城门楼为什么弹痕累累?抗日战争纪念馆为什么要建立在卢沟桥畔?这就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会激起其爱国热情,使学生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即:落后就要挨打。要想清楚地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上所持的观点、立场及这个国家-、经济状况的发展由来和国际地位,就必须了解它的过去,才能以史为鉴,所以说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
      2.学习历史,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
    学习历史,开拓视野,可以使人变得成熟、深沉、渊博而有涵养。在历史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一些历史常识,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在人们生活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如这样设问一个问题:“英国的国花是什么? ”大部分学生可能不知道,这时可稍作启示:“有一种花象征着友谊和爱情,它就是英国的国花。”学生立即答出:“玫瑰。”接着可进一步设问“玫瑰在英国为什么这么出名?”学生稍做讨论,然后教师可以介绍,这跟英国的历史有关,英国历史上有一场长达30年的“红白玫瑰战争”。1455年,以红玫瑰为族徽的兰加斯特家族和以白玫瑰为族徽的约克家族为争夺王位而展开大战。经过30年战争,兰加斯特家族获胜。亨利七世登基后,娶约克家族爱德华四世的女儿伊丽莎白为王后,以这种-性婚姻来弥合两个家族的矛盾,使“红、白玫瑰”“合而为一”。玫瑰原本就被英国王室所钟爱,经过这场战争,玫瑰在英国就更出名了,后来不久就被定为英国的国花。
      此外,还有一些事例,如由影片《乱世佳人》或小说《飘》,设问“主人公是哪个国家的?”“他们生活在什么时代?”“他们国家这一时期发生了什么大事?”由此引出美国内战。通过讲述这些历史常识,使学生深刻感觉到历史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加强知识的横向迁移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各科的知识相互渗透,学好历史能为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服务。
      有些学生对绘画比较偏爱,还有些学生致力于考美术学院,如果能使他们意识到学好历史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那无疑会使学生更加感觉到学习历史的重要,会对学习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可以选取历史与美术密切联系的例子,告诉学生一个画家有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要受到那一时代的社会影响,而这种影响可以明显地或潜移默化地体现在他的绘画之中。例如,著名的“文艺复兴三杰”达 •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他们把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方法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什么是人文主义思 想,而三位画家又是在以宗教为题材的画中如何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呢?这就需要同学们对历史上文艺复兴运动及其思想体系有充分的了解。这三位画家虽然画了许多以宗教为题材的画,但却一改过去宗教画中的神秘 、僵硬、呆滞的风格,而给神赋予了人的性格。如米开朗琪罗的(末日裁判),这幅画虽取材于《圣经》,但 却表现出当末日裁判降临时,既使是在云端之神也为之动容哀伤,失去庄严凝重的神态,带上了浓郁的人-彩,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语文课是学生必须学好的基础课,同时也是学好其他文化课的基础。如果历史知识丰富,对学好语文会有很大帮助。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时代背景,了解了这一背景则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 。如讲述中法战争背景时,普法战争的影响学生不易想到,如果启发他们回忆语文课《最后一课》,学生则会立刻想到,这篇小说的背景是历史上著名的普法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这使法国实力大大削弱,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也受到了影响。同时又能有效结合语文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双重兴趣,增强学生爱国热情,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对上面这三点的讲述,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了,学习兴趣增强了,从而完成了导言课的第二、第三项任务。
      导言课的第四项任务是具体提出学习要求。在高中阶段的第一节历史课上,应对学生明确提出上课时关于学习、纪律的要求,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为将来上课有效地组织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所以,这第四项任务也是导言课必须完成的。
      阶段导言
      阶段导言又称“综观型导言”,是在讲述新课内容前,对某一大的历史阶段的内容进行宏观上的综合概括 ,其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常用的方法主要是:讲目录、析结构、串线索、指重点,以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有条不紊,主次分明。在讲阶段导言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使学生掌握本阶段的历史知识体系,重点是要讲清社会的主要矛盾(重点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阶段,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二,时间断限要明确,内容要高度概括,语言切忌罗嗦。
      导入新课
      每节课开始时的导入新课可以多种多样,异彩纷呈,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使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入有意注意,使学生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最佳状态。所以我们说导入新课是一堂课成功的前提。
      在历史课导入设计中,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 精心设问,导入新课
    在教学中,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入”。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前状态尽快吸引到课上,教师应该细观察、巧琢磨、精心设问。
    例如,讲《资本注意世界经济危机》一课,不妨这样设问导入新课。1929年10月24日,是让世界震惊的一天,人们称之为“黑色的星期五”。这一天,以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崩溃为标志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像火山一样爆发了。纽约股市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威力,会引发世界经济危机?为什么是股市而不是其他行业的崩溃标志经济危机的爆发?危机爆发后,华尔街成为美国人心目中一切痛苦的根源,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现在的学生对股票并不完全陌生,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提问,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及早地进入最佳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兴趣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在任何一个阶段里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注视学生的反应是否自然发生,如果自然发生则被称为是注意的,教学本身就是有兴趣的。如果教师不想办法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就不能达到教学目的。我们认为,精心设问以导入新课,不失为教师可用的一种办法。
    2.平中见奇,置疑到导课
      在教学中,有些历史事件若仅就事论事,讲起来就显得枯燥。这就需要教师积极探索,在平淡无奇处置疑,激发兴趣,活跃思维。
      例如,在讲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时,教师可这样置疑:关于清末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一种观点认为,它完全是一场骗局,应给予否定;也有学者认为,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学们,你们对此有哪些看法?请阐述理由。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有的学生从客观效果出发,持基本肯定态度;有的从动机和目的出发,持基本否定态度;也有一些学生比较客观,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辩证地去看待问题。这样,把看似枯燥的内容放到一个新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探究,使原来平淡的内容变得生动,突破了传统思维的求同定势,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再如,在讲完中国古代明朝-和经济后,教师可不失时机地发问;明朝后期,广州有一位游客,欲由内河北上到北京一游,你能为他设计一条最佳路线吗?他在沿途可以了解到哪些社会情况?他所看到的北京是什么样子?问题一经提出,学生觉得很新颖,积极思考、寻求答案。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探索热情,加深了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贯通、理解,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敏捷性和发散性。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就是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注意力集中,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3. 诗词或名言导入
      诗词是一种精炼、生动、优美的文学形式。利用集中反映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时代特征的诗词导入新课 ,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例如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时,一开始我先打出了一首诗的投影:“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然后告诉学生:“这是清末爱国诗人黄遵宪题在《时局图》上的一首诗。它揭露了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那么,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又是怎样掀起瓜分狂潮的呢?”由此导入新课。这就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
      4.图片导入
      图片种类很多,有历史地图、历史文物、历史图画等等。它可以在学生面前再现众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 物的形象,给学生以生动的视觉感受,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例如在讲《文艺复兴运动》这一课时,先给学生出示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的图片,并进行描述 :“这幅画描绘了耶稣在和他12个门徒最后一次晚餐时,对他的门徒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在这一刹那,众门徒的表情和内心活动顿时流露出来:有的愤慨,有的悲叹,有的则在表白自己的纯洁无辜。叛 徒犹大神态惊愕,手中握着出卖老师而得到的钱袋,位于图中最阴暗之处。这幅图画歌颂了殉道精神和对叛徒 行为的鞭挞,从而表现出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是人文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那么,什么是人文主 义?人文主义思想和文艺复兴运动之间是什么关系?”由此转入新课。
       除上述的四种方法外,还有复习旧课导入法、解题导入法、音乐导入法、影视情节导入法、故事传说导入法等,本文难以一一罗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如何指点,这里包含一个艺术性的问题。加强历史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在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作用。总之,好的导言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提高教师的自信心。俗语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在今天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若能重视导言的艺术性,善加指点,就能将历史这张海图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