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历史课改心得中学历史开放式教学初探
  • 研究性学习在历史课堂的应用
  • 一堂成功的导言课——兼谈特级教师陈毓秀的历史教学艺术
  • 浅谈中学历史课中的导言教学
  • 导言课与导读法
  • 我上历史导言课
  • 随笔历史教学如何解决学生的突发问题
  • “研究性学习”选题初探
  • 在历史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历史课本剧《谭嗣同夜访袁世凯》
  • 最新热门    
     
    矛盾分析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或主要)原因时,或多或少的总会有一些非根本性(或主要)因素的干扰。此时如果能够正确运用矛盾分析法,那么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例如: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这样集权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阶级的权欲 B、法家思想的启示 C、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D、地主阶级的要求。

    在这里,我们只需要明白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矛盾的辨证关系即可。
           
        二、抓住主要潮流,把握时代特征

        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存在与发展也必然推动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反之,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所反映的也就是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依次我们有理由这样认为:主要矛盾与时代特征息息相关,只要抓住历史矛盾(的变化),我们就抓住了时代特征(及变化)。下列事实足以佐证之:世界现代史归纳起来主要就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即时代特征),在此过程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贯穿始终;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特点就是由国共之间的阶级矛盾逐渐转化为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下面举例说明:下列不是由于帝国主义侵略而出现的历史事件是:

    A、袁世凯就任大总统
    B、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
    C、北洋军阀的分裂
    D、府院之争。

        在解决本题过程中,关键就在于把握1912——1919年之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主共和与复辟专制的矛盾,中国社会的历史主流是民主共和。由此可见,矛盾分析法对于解决与主流特征相关知识的重要性。
           
         三、认识历史使命和革命任务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古人也有“时不与法俱在”的经典论断。正如上文所述,时代不同矛盾不同,这也决定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使命和革命任务的不同。所以坚持矛盾分析法可是使我们的理论与观念不断更新,是我们的行动更加富于开拓与创新,从而在认识历史使命明确历史主任和革命任务方面做得更好。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的矛盾差异,决定了中国人民革命性质和任务的变化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之初和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的矛盾的不同,决定了在前一时期要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问题,而后一阶段则是要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以与先进的社会制度相适应。再比如: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党从没收地主土地到地主减租减息政策的转变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改善农民生活的需要 
    B、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解放区困难重重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要答该题,关键的切入点就在于了解这一时期中日民族矛盾取代国共阶级矛盾而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中国-党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顺应历史发展的主流,肩负起抗日的历史使命。
           
        四、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历史评价向来都是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的重中之重,这样做好历史评价也是学生们最感到头疼的难题之一。矛盾分析法为我们解决;历史评价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和方法论,我们应该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坚持重点论、坚持一分为二和两点论,防止以偏概全;应该重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等等,唯其如此,方能实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科学的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有进步与反动之分,怎样进行区别呢?那就要看该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解决了或者有助于当时社会矛盾的解决。例如对秦始皇的评价,人们往往对他形成的是一种暴君形象,只有少数人能够看到他结束分裂一统天下、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影响后世几千年的一面。再如曹操,多年以来人们记得他大多也是一副奸诈的脸孔,很少有人认识到他对人才选拔、北方经济的恢复、实现局部统一为全国重新统一奠基的卓越功勋。由此可见,只有正确运用矛盾分析法才能实现科学的评价。
           
        结语:当然,矛盾论即对立统一规律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庞大体系中的沧海一粟,它与其他思维方法浑然一体,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它还应该与其他思维方法相结合,与具体的历史研究和学习内容相结合才能显示其巨大的能动作用,但是限于篇幅和水平,笔者未能全面述及,深以为憾,在此恳请方家多做批评和补充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