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研究与实验
  • 研究性学习在历史课堂的应用
  • 一堂成功的导言课——兼谈特级教师陈毓秀的历史教学艺术
  • 浅谈中学历史课中的导言教学
  • 导言课与导读法
  • 我上历史导言课
  • 随笔历史教学如何解决学生的突发问题
  • “研究性学习”选题初探
  • 在历史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矛盾分析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 最新热门    
     
    以“新课程”理念培育历史思维能力——“九一八事变”一课的教学尝试

    原因。身为一国政府和执政党领袖为什么面对外患无动于衷呢?如果老师把结论“塞”给学生,也可以完成教学任务。然而,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不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历史的疑问最好从历史材料和当事人的言论中寻找解释,于是我采用了史料教学法。

    材料1   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材料2   “政府现在既以此案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 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国民政府《告全国民众书》

    材料3 1931年8月22日,蒋介石在南昌讲话说: “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材料4 1931年10月,国民政府秘使许世英赴日本谈判。许世英代表蒋介石声称: “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土十八行省的完整,则国民党可同意向日本……让出东北。”

    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获得有效信息时,采取了逐段剥离,层层分析,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同学们理解了蒋介石强调的中国落后,无力抵抗,等待国际联盟主持“公道”,在当时并非没有道理,但第3则材料道破了“天机”,而第4则材料是最好的注解。由此入情入理地让学生明白,“落后”等说法不过是为不抵抗做的辩解,蒋介石的真正“苦衷”是没有消灭心腹之患-党,抵抗政策会削弱“剿共”大计,这才是不抵抗政策的最真实的原因。

    听着同学们的七嘴八舌,望着他们疑惑渐释的目光,我感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层层透析,诱发思维的过程是多么的有趣、有效。它有助于纠正学生背记干巴巴结论,懒于思考,被动接受的坏习惯;有助于克服应试教育,急功近利,满堂灌的教学流弊;有助于历史思维的开发和锻炼,更益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如果每堂课都坚持“新课程”中“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思维细胞就能“鲜活乱蹦”,能力的生发就会“顺流而上”。

    三、搞调查讨论━━━拓展思维

    历史是当代人的财富,历史教学不能就事论事,应放置在更广阔的时空中审视,以启发人的智慧。今天,中日两国与70多年前相比情况已大不相同,但往事并非如烟,上世纪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至今仍对两国关系有影响。学生是“生活世界”中的人,是“时代”中的人,我们必须关注他们的生存和精神状态,我在《九一八事变》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上设计了两个课堂小调查题,意在让学生敞开思想谈看法,了解现在的中学生是怎样看待中日有关问题的,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从情感和价值观层面上使我们的学生进一步形成爱国和开放的思想意识。

    (1)你是否喜欢日本这个国家?

    (2)你赞不赞成抵制日货?

    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同学们自由议论。

    说讨厌、不喜欢的同学声音很大,理由很充分:从历史的角度看,自甲午战争到20世纪30、40年代日本的侵华战争,日本对中国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欺负和凌辱,使中华民族承受了太多的苦难,我们有充足的理由不喜欢这个国家。从现实角度看,日本国仍然有极右势力存在,不肯反醒历史上所犯的罪行,甚至不顾中国和东南亚人民的感受,一些政要多次参拜靖国神社。

    可并非众口一词,有一部分学生声音虽不高,胆子却很大地表示,不讨厌,甚至喜欢日本。理由是:喜欢日本的漫画、动画和电子游戏。如在电视台热播放过的《樱桃小丸子》、《灌篮高手》、《侦探柯南》等,日本的环境保护,日本的高科技产品等等。还有些同学说,要区别看待日本人,并举了感动中国2003年十大年度人物之一的尾山宏先生(尾山宏:73岁,日本国籍。作为中国战争受害者的代理律师,从 1963年起参与了四十年来所有的对日诉讼案件。)表示尊敬他。

    这种态度让我安慰,同学没有忘记日本历史上对中国所犯罪行,它已成为我们民族心中永远的痛处,而且有的学生已经能把战争时期的仇恨与正常交往区别开来,还说出了最新的课外知识,以支持自己的观点。

    关于第二个讨论题,学生赞成抵制日货的理由一般是情感因素,因为不喜欢日本这个国家,所以不喜欢它的任何东西;有的学生还说,购买了日本产品,等于帮助了他的经济,对我们国家不利。大多数学生不赞成抵制日货的理由也很直截了当:日本产品质量好且实用,仅从深圳市场看,满街的本田、丰田、三铃汽车,商店和家庭摆放的松下、东芝、索尼电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MP3随身听及手机、护肤品等等。

    对此讨论,作为老师,我也放开了思想的缰绳,谈了两点个人的看法,和学生们交流:(1)中国近代历史上,在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政府无能,民族危机,人们倡导购买国货,抵制日货,愤而焚烧日货,都是正当的爱国行为,没有什么可非议的。(2)今天在中国,作为个人是否使用日本产品,是你的消费权利,别人无权干涉。但作为国家民族的集体行为加以倡导则是不理智的。因为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国加入WTO的努力,中日贸易在中外贸易中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大来看,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正确性,不允许我们走回头路;如果把历史上有没有侵略、欺负过我们,做为与之打交道的准绳,那么,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俄国都应该排除在外,我们岂不要回到义和团时代!盲目排外,闭关锁国对我们国家和民族是有害的。记得近代史上,恰恰是甲午战争之后,大批仁人志士痛定思痛才意识到要学习日本,许多人东渡日本,探索救国之道,以报效自己的祖国。善于向敌人或对手学习,是吸取历史智慧的好方法。

    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思维在历史和现实中穿梭,态度在情感和价值里沟通,学生的课本知识与非课堂渠道得到的知识链接,思想与智慧在过程中绽放。课堂小调查的讨论拓展了同学们的思维,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用理智超越仇恨,不忘历史,以史为鉴;明理启智,面向未来。为中华民族的强盛,为促进世界的和平友好发展而努力学习。“新课程”要求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彰显。

    通过《九一八事变》一课的教学实践,我加深了对历史“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即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方法同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交融。以此理念指导我们的日常课堂教学,培育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会落到实处。
    2004年6月15日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