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研究与实验
  • 以“新课程”理念培育历史思维能力——“九一八事变”一课的教学尝试
  • 浅析北宋初期对辽军事失败的原因
  • 探究活动的自主开发在历史课程改革中的探索与运用
  • 历史新课改和讨论法教学的实施
  • 联系家乡实际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
  • 随笔历史教学如何解决学生的突发问题
  • “研究性学习”选题初探
  • 在历史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矛盾分析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 最新热门    
     
    一节初高中衔接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故而这种调查研究很难操作,所以具体到本堂课,教师应从自己的经验体系中抽取相关要素,对学情进行一个初步的假设判断,然后辅之以小的调查问卷展开师生的交流。

        传统的做法,似容易出现三种值得商榷的现象:一是对“教师的衔接”关注不够。其实任何衔接课都存在“教师的衔接”这一课题。二是衔接课教师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并不买帐。三是衔接课师生感觉都很好,但常规课(相对衔接课)同衔接课落差太大。这后两种情况都是应该加以避免的。造成的根源,后者是教师眼里没课程,前者是教师眼里除了没课程,还没学生,——我们需要一个统筹规划下的衔接课。


        二、教学目标:

        1、在师生交流合作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自主思考,能够体会到初高中历史课程学习应实现三个方面的自调节:(1)基于学习方法层面的转换;(2)基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升华;(3)基于知识方面的结构化。

        2、通过师生交流合作的过程,能够体会到新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特色,以更有利于高中学段的自我调节。


        三、学情假设及对策:

        1、 当代高中生的一般心理特征

        九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学生有着显著的时代特征。有人称他们为“新新人类”或“读不懂的一代”。这很类似美国60年代被称做是“垮掉的一代”。成熟冷静与幼稚浮躁;多情善感与冷漠无情;活泼外向与孤僻内向;自我表现与自我封闭在这个群体身上矛盾地统一着。但在中国,这种“垮掉”,还有迥异于它国的自我特征。

        与感知能力“弱”相对的是,当今学生的个性和表现欲异常强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成熟的越来越早,这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更是明显。由于经济上仍然依靠长辈供养,生活上习惯了接受-的照料,在思想上还与长辈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中学生一方面要求师长尊重自己的独立人格,给自己留出足够的自主空间,另一方面又习以为常地继续着被呵护的“快乐宝贝”生涯,从而使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不能同步,独立人格的形成受到阻碍。由于当代中学生大都为独生子女,多名长辈的关爱聚焦一个孩子,这一特征就表现得更加突出。而社会竞争的加剧导致学生家长将更多精力放在事业上,对孩子的关心只停留在衣食充裕,心理疏导普遍不足,这更加剧了中学生孤独苦闷的系数。

        总之,当代中学生就好像一辆辆动力无限的车子,他们急于释放自己的能量,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们渴望在快乐中学习,在亲身体验中成长。如果不能满足这中渴望,他们就难免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一气,或者干脆“熄火”任自己在人生路上盲目地“空档滑行”。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教法能够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心理需要,就一定会受到他们的欢迎。


        2、 当代高中生对历史课程的认识

        参考教育部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高中生对历史课程的认知状况调查表》统计分析,大致可以得出以下一些重要结论:

        (1)学生对历史课学习兴趣的自我归因中,占决定性的因素是自身对历史就感兴趣,其次是历史教师讲课精彩。这给我们的最大启发就是,学生自身对历史感不感兴趣,我们无法更改,但我们可以让自己的课更精彩,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喜爱历史课。

        (2)学生对学习历史课程的价值和意义持比较肯定的态度。这一统计结果同现在的学生上课状况大致有相背的地方,课堂上,他们比较轻视历史学习。其实这很好理解。由于历史课程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弹性、隐性,都使被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所感染的学生难以在表层对其加以认同,但在深层,他们能够初步感知到人文课程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这点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让那些深层的东西表象化,从形象入手,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理性的思考,使其形成思考的紧张,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满足他们学习的内在需求。

        (3)学生在各类历史学习内容中学生的主要兴趣点依次为“文化、民族、外交、军事、社会、经济,-”。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我们多年的历史教学-属性过重的后果。学生在历史中看不到人,看不到活生生的人,看不到活生生的人的思想。所以他们把聚焦点选择在了文化,这正好同历史学科的人文属性契合。我们需要在历史中贯穿人的精神,人文意识。

        (4)对于历史课的教学方法,同我们这些年轰轰烈烈的教改趋势不同的是,学生对“教师布置题目,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这样被鼓吹成为自主性学习的方式并不感冒,排名最差。相反,对此前大批特批的讲述式仍青睐有嘉,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的是讨论课。与这种情况相关的是,学生中有一半在回答关于历史教学内容的需求时,最希望的是教师大量补充课外知识。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历史课仍然需要教师生动的讲述,这些讲述应该是让学生感觉到新鲜的,但从教师这个角度出发,这些内容又不能脱离甚至与课程标准(大纲)相违背。

        综上,优质的历史课首先需要的是教师对历史课程的认识,对教学内容的消化和处理,教师在把握学生学习内在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教学语言的质量起决定性因素。具有强大的艺术感召力的前提,才好谈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提升。


        3、  本课的学情假设


        (1)学生从潜意识角度出发,需要满足自我肯定的需求;

        (2)学生从当下环境出发,与教师、其他同学都处于不甚了解熟悉的阶段;

        (3)学生从学习历史课程的需求出发,希望接受他们的是一位能讲的、善于思考并能初步调动他们思维的教师;

        (4)学生从本课的学习情境出发,希望本课在一种轻松但有内涵,民主但不紧张的氛围中进行;

        (5)学生从初高中衔接的角度出发,对高中的学习既陌生又带有一定的兴奋、但多少排斥的心理,对初中学段的学习特征,多数学生可能尚不能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和方法。

        基于这些学情假设,本课的教学难点不同于常规课的教学难点,意即不是单纯的学生的认知障碍造成了教学上的难点,而且还要加上学生的学习情境和心态造成了教学上的难度,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应该从两方面说:一是从学生的角度说,初步管窥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方式;一是从教师的角度说,创设民主但不紧张,轻松但有内涵的课堂氛围。


        四、教学策略:


        1.设计三个精巧的小问题,让学生回答。从问题入手,引出教学目标。

        (1)有人说“历史应当是人类的教师”,你是否赞同这句话?谈谈你认为历史是什么。

        (2)我们即将学习的是中国近代现代史,这段历史之中,有相当长的时间我们的祖国备受屈辱,很多同学表示不愿意学它,你对此是怎么看的呢?

        (3)谈谈你初中时常用的或比较得意的历史学习方法。

        2.针对以上三个小问题的交流沟通策略:

        (1)学生进行书面回答,教师采取回收问卷粗略分析点评的方式;

        (2)学生进行书面回答,教师请个别同学念自己的作业,然后共同讨论的方式;

        (3)教师提问(可事先写在黑板上),学生议论,口头发言的方式;

        (4)学生进行书面回答,分组讨论,组长或代表做总结发言的形式;

        (5)学生进行书面回答,举手发言的方式等等。

        3.教师的讲解策略:

        (1)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初步的反馈,总体上给予一个中肯但积极的评价;

        (2)教师的讲解,应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如在讲解学习方式的转变时,要谈到哪些或哪位同学谈到了自己的什么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在高中段是否还行得通等等;

        (3)教师的讲解,应重在学习方式的转换这个层面,初中段的学习,不管理想与否,到了高中段,都需要更换学习方式,要结合具体实例和案例;

        (4)教师的讲解,最后一个环节放在对历史课程的认识上。这里可以提供两段语言:

        A.在当今竞争激烈、世事纷杂、信息泛滥的时代,学习和研究历史,就能把握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从而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泛滥、心态变迁的情势下不至于迷失方向。难怪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曾如是说:“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我敢断言——历史是人们不能轻易抛弃的行囊,也许她可能沉重,但未来的远行却必不可少。

        B、就在今晚,全国瞩目的一场足球赛要在工体拉开帷幕。值得注意的是,这场足球赛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特意说道:“中方不赞成足球比赛中少数球迷的偏激行为,但同时也对部分日本媒体过分炒作、渲染少数人的行为甚至将之与-挂钩表示遗憾。中方期待着中日球迷能在8月7日非常文明地欣赏到一场精彩的比赛。”谁都知道,这里有历史的敏感,谁又能说,历史已经死去,不再象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我们希望的是,我们是历史的主人,我们能从历史中学到更多的智慧,而不是历史是我们的主人,历史成为我们未来生活的主宰。

        4.提供一些课外读物书目和历史学习网站资料,使学生初步感受课程意识。

        5.教学效果的反馈策略:可以发放本节课的附录文件,内含三部分:(1)确认学习目标;(2)课外读物书目和历史学习网站;(3)对本节课的感想。其中第三部分可以用回执的方式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程序和课堂反馈:

        (1)师生见面,教师做简要的自我介绍;

        (2)教师提出三个问题:A、我们即将学习的是中国近代现代史,这段历史之中,有相当长的时间我们的祖国备受屈辱,很多同学表示不愿意学它,你对此是怎么看的呢?B、谈谈你初中时常用的或比较得意的历史学习方法。C、有人说“历史应当是人类的教师”,你是否赞同这句话?谈谈你认为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3)学生进行笔答(5分钟),笔答后分成6组进行讨论,每组产生一名代表做记录(讨论6分钟),每组代表到讲台发言(每组2分钟,约12分钟)

        学生对第一个问题的看法:A:以史为鉴  B:全面准确的了解历史

        学生对第二个问题的看法:A上课认真听课,接下茬B:多读书,包括兴趣读物和历史书。C及时复习。D多提问。E诵读法。

        学生对第三个问题的看法:A同意,以史为鉴,总结经验教训。   B不同意,历史是过去的东西,只能起借鉴的作用,而教师对人的进步所起的是指导作用,所以不能以史为师

        (4)教师的点评: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认识的比较充分,没有展开。

        第二个问题稍加点评后,提出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应具备的四种意识和必要的学习方法。这四种意识为:线索意识,咀嚼意识,问题意识,讲述意识。这四种意识落实到具体方法为:多做线索图,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看书时既要看细,也要看精,抓住重点概念,关键词语,前后对照,反复推敲;多提问题,及时将问题记在本上、书上,或在课堂上提出,也教师进行探讨;重视知识的输入与输出,通过与同学讨论或讲解的方式重现和认识历史。

        第三问题,由于时间紧张,对于不同意历史是人类的教师的观点没有展开,只是提醒学生要认识到历史不是死去的东西,而是活的,并举亚洲杯决赛为例,说明历史对今天的巨大影响。

        (5)教师发放本课附录(时间关系,没有进行)

     

    初高中衔接课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附录
    一、 常用历史阅读书目


    (一)书籍类:

    1、 《全球通史》[美]斯塔夫里阿若斯,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 《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 《剑桥插图中国史》,伊佩霞[美]著,山东书画出版社,2002年版
    4、 《中国文明史(上、下)》,启良著,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
    5、 《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罗荣渠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 《中西五百年比较》,郝侠君  毛磊  石光荣主编,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年版
    7、 《人类的故事》,房龙著,三联书店,1996年版
    8、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
    9、 《历史新知识  创新能力培养》,刘宗绪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世界近代现代历史30讲》,刘宗绪  黄安年著,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二)报刊类:

    1.《历史学习》
    2.《中学政史地》
    3.《文史知识》


    二、 常用历史网站

    1. 高中历史学习网:http://www.gezhi.net/lishi/index.htm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天地:http://www.pep.com.cn/lishi/index.htm
    3. 中国教育基础网历史频道:
    http://www.cbe21.com/subject/history/?PHPSESSID=18b28a649caca5ca7a239308d49dbc13
    4. 中学历史在线:http://www.ls11.com
    5. 史海泛舟:http://www.laoluo.net/
    6. 史海聆潮:http://shlc.2000y.net/
    7. K12历史论坛:http://sq.k12.com.cn/bbs/index.php?t=thread&frm_id=14
    8. 教育在线文科论坛:http://www.eduol.com.cn/web-ia/bbs/list.asp?boardid=17
    9. 中国近代研究网:http://www.china1840-1949.com/


    三、 本课的学习目标

    高中阶段,历史课的学习应该实现(1)基于学习方法层面的转换;(2)基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升华;(3)基于知识方面的结构化。


    你对本课老师的教学效果是否满意,请写一下你的简要感想:

     


     Ⅱ教学反思


        一、专家点评:

        (一)可取之处:

        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如果学生与教师能够相互适应,坚持下去应该会有很大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时间的分配。由于前面学生的讨论时间较多,教师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环节。

        2、应变能力。代表小组发言时,有个学生发言的声音很小,教师没有给予及时正面的鼓励,而只是提醒声音应大些。

        3、如何更好的将形式与内容结合。

        4、应把亚洲杯决赛的例子充分展开,向学生说明中日之间的历史恩怨,并阐明体育不是-,教育学生要文明观赛。


        二、自我认识:

        (一)成功之处:

        1、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能够对所提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并讨论,课堂气氛活跃。

        2、第一次在课堂上把大块的时间交给学生,上了一节“心理没底”的课。相对过去那种封闭的教学设计,这是一次突破。


        (二)不足之处:

        1.时间分配不合理,学生思考和讨论时间太长,致使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不能展开,如对问题3的不同看法。

        2.应变能力不足,如专家所谈的没有及时下面的鼓励学生,对问题3的不同看法也不知如何展开点评或讨论。

        3.教师对第三个问题的理解不深入。

        (三)如何改进:

        针对第一个不足,减少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将学生分组后,直接对问题进行讨论。

        针对第三个问题,借鉴本身就是一种指导,一种规范,他虽然不能直接告诉你应该怎样做,但智者一定可以从前人的经验教训中探寻正确的道路。

        针对第二个问题只有加强实践与学习,特别是教育理论的学习,并用理论指导实践。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