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研究与实验
  • 以“新课程”理念培育历史思维能力——“九一八事变”一课的教学尝试
  • 浅析北宋初期对辽军事失败的原因
  • 探究活动的自主开发在历史课程改革中的探索与运用
  • 历史新课改和讨论法教学的实施
  • 联系家乡实际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
  • 一节初高中衔接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 我从教四十年的历史教学观
  • 在历史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矛盾分析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 最新热门    
     
    “诺曼底登陆的启示”研究性学习方案

    p;     
    师生观看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经过、结果及影响;归纳二战后世界上发生的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读报了解台湾问题的发展动态。
                      
    [实施过程]
                      
    l.任务驱动,激发兴趣,呈现研究内容
                      
    方法:以电脑动画让学生意识到,世界并不太平,关注世界各地冲突,了解局部战争的现实意义。
                      
    接下来,请学生结合自己所了解的内容,谈一谈对世界局势的看法。这一步将达到两个目的:第一,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第二,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展现研究学习的主题
                      
    在学生对战争史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以后,教师把当今世界的热点聚焦到台湾问题上。方式是采用多媒体手段,以一段关于“台湾问题不能再拖”的新闻材料和一段中国人民-进行演习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台湾问题上来。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如果武力统一台湾,其作战方式毫无疑问将是一场登陆战。回顾历史上的战争,最典型、规模最大的登陆战莫过于诺曼底登陆战。此时电脑显示本次课要研究的主题“诺曼底登陆战的启示”,紧接着播放一段《拯救大兵瑞恩》的电影视频剪辑,这是一段盟军在诺曼底澳马哈海滩登陆遇挫的情节,银幕上一个接一个的盟军士兵倒下,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海水,也染红了银幕。看完以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当场以民主的方法推选出小组长。请每个小组就这段材料提出自己的问题。为了使学生的提问有较大的研究价值,教师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如:小组提问的数量及问题的深度作为考核小组的依据之一。
                      
    这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是学习主题的定向阶段。我采取启发讲解、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方式,将疑问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明确探究的目标。
                      
    学生根据提供的视频辑,以小组为单位,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然后老师将所有的问题进一步进行归类,列出本次课将要进行研究的具体问题:
                      
    (1)1944年盟军为什么要不惜牺牲去冒险进行诺曼底登陆战呢?
                      
    (2)盟军为什么要在诺曼底登陆?那里的形势如何?
                      
    (3)盟军是如何准备的?为什么会遇挫?
                      
    (4)诺曼底登陆战对我国统一台湾有何启示?
                      
    教师在筛选学生的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必须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查阅资料来解决。
                      
    3.收集资料、自主探究
                      
    将归纳的问题分配给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问题的资料查阅、问题分析及解决。在一个小组解决问题时,其他小组对该小组的研究经过及结果进行评价或对其讨论结果进行补充。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每个问题时按如下程序进行:
                      
    (1)我们(学生)想弄明白的与该主题有关的问题是什么?
                      
    (2)我们(学生)设想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
                      
    (3)我们(学生)决定用哪些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
                      
    (4)我们(学生)需要的工具是……
                      
    (5)我们(学生)通过哪些途径获得我们的工具
                      
    (6)结果我们(学生)发现……
                      
    (7)得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找到了以下这些证据……(可能是资料的原件或复印件)
                      
    (8)根据这些结果,我们(学生)对先前的问题和假说进行了一些分析……
                      
    问题(1)“1944年盟军为什么要不惜牺牲去冒险进行渡海登陆作战呢?”这一问题由甲组负责。教师引导甲组讨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或补充。
                      
    要知道这一问题的答案,需要了解哪些知识?经讨论,组长归纳小组意见:问题的答案可能是1944年战争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盟军的巨大转折。
                      
    教师引导学生:为了验证这一假说可采取的方法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决定用查阅资料的办法验证假说。
                      
    引导学生:为了查阅资料,需要的工具有哪些?需要关于二战的书,因特网。
                      
    教师引导学生:设想一下如何获得所需要的工具。学生讨论后认为,书可以到书店购买,可以到图书馆去借,可以到因特网上下载电子书刊,可以利用手中已有的中学课本《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关于因特网,现场(多媒体教室)已经有了。接下来,由甲组成员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因特网中的搜索工具探索关键词为“二战”+“1944”+“形势”的相关内容。
                      
    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以电脑动画表示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各战场形势的变化。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各战场发生了有利于盟军的巨大变化:A1943年,斯大林格勒会战和库尔斯克会战后,苏军在苏德战场转入反攻;B. 美英盟军西西里岛登陆后攻入意大利半岛;意大利于同年9月投降并于10月对德宣战;C. 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也已转入攻势。整个战争形势发生有利于同盟国的根本转变。早在1941年7月,苏联就正式要求英国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D.1943年1月,美、英卡萨布兰卡会议决定为在西欧登陆进行准备。5月和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先后在华盛顿和魁北克会议上商定,盟军于1944年在西欧登陆,以配合苏军实施战略反攻。11~12月,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德黑兰会议上正式商定,1944年5月由美英盟军在法国北部地区登陆,同时在法国南部进行牵制性登陆。
                      
    问题(2)“盟军为什么要在诺曼底登陆?那里的形势如何?”这一问题由乙组负责。问题解决的程序如问题1,最后得出结论:
                      
    盟军把在法国西北部登陆的地点选择在诺曼底地区,是考虑到英吉利海峡、诺曼底的地形、地貌、气候及德军的布防等各方面情况而作出的决定:
                      
    A.这一地区沿海地势开阔,可同时展开26至30个师,距英国西南海岸各大港口也较近,便于运输部队和给养装备。
                      
    B. 诺曼底海滩得到康坦丁半岛的屏护,不会受到来自西部常有的暴风的影响。
                      
    C.此外,它处于从英格兰起飞的战斗机掩护航程内。其两翼有足够的出击港口。

    D.希特勒为防止英美在法国登陆,早在1942年9月就下令在英吉利海峡的西班牙和法国海滨修建起一条被称为“大西洋壁垒”的防线。这条“大西洋壁垒”长达2500英里,重点设防诺曼底和加莱(英吉利海峡最狭窄的地段),其中加莱是布防中的重中之重,他们预料盟军会把这里作为主攻的方向。就横渡英吉利海峡来说,加莱一带确是最理想的登陆点。这里不仅是两岸间隔最窄的地带,而且加莱对岸英国还有一系列的良港。因此把加莱作为登陆的地点是极为困难的,而且登陆攻击的一方即便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但由于登陆初期的兵力十分有限,因而对于攻击敌方重兵设防地区是很难成功的。
                      
    问题(3)“盟军是如何准备的?为什么会遇挫?”这一问题由丙组负责,解决问题的程序如上,最后得出结论:
                      
    盟军的准备工作主要围绕着“如何使德军认为盟军将在加莱登陆”、“如何使德军在盟军登陆的D日疏于防范”两大问题进行。具体作法如下:
                      
    A.集结军队:为确保诺曼底登陆战成功,盟军进行了长达半年的准备工作。截至登陆日为止,盟军共集中37个师(23个步兵师,10个装甲师,4个空降师),总计287.6万人。海军作战舰艇530余艘,运输船9000余艘,其中登陆艇4000艘。
                      
    B.制定行动时间:艾森豪威尔要解决的难题之一是登陆日D日的选择,根据潮汐和月光情况基本符合三军作战要求的日子在6月上旬只有5、6、7三日,他原选定6月5日为D日。然而6月初风浪颇大,在6月3日和4日两天中,气象预测是非常的不利,所以他决定把攻击行动顺延了 24小时,即 6月6日。6月4日晚,气象主任斯泰格上校报告说:从6月5日夜间开始,天气可能突然短暂变好,到6月6日夜间,很快又要变坏。鉴于天气情况有变,是于6月6日行动,还是继续延期?艾森豪威尔逐一向他的将军们征求意见。艾森豪威尔沉思片刻,终于下定决心,斩钉截铁地说:“好,让我们干!”
                      
    1944年6月 5日晚,英吉利海峡风狂雨暴,但气象部门预测到次日风雨就会减弱。盟军统帅部当机立断,决定如期发起登陆作战。
                      
    C.炮火准备:登陆诺曼底盟军在登陆前对敌实施了一系列战略轰炸。在打击目标上,艾森豪威尔的副帅英国空军上将泰德主张重点轰炸运输线,而美国战略空军司令斯巴兹主张轰炸综合石油工厂。艾森豪威尔最终采纳了泰德的意见。3月30日,泰德的建议正式开始执行,盟军轰炸机集中打击铁路、公路、桥梁。到盟军登陆日,一共投下了66000吨炸弹,德军的铁路运输量已下降百分之五十,巴黎和法国海岸之间的24座桥梁中的18座被毁、3座停用。此外,盟军飞机也对德军海防工事、雷达站和飞机场发动了普遍的准备性攻击。
                      
    D. 执行代号为“坚毅”的诱骗计划:盟军最高司令部还采取了一系列迷惑德军的措施。在紧靠法国北部的多佛尔地区进行军事演习和假集结,发出大量电讯,故意让美军名将巴顿在英国肯特郡惹人注目的地方抛头露面,致使德军统帅部误以为盟军渡海作战的司令部和军队集结在多佛尔地区。此外,盟军还利用两面间谍和中立国家的电台提供和散布大量假情报等等。
                      
    E. 实行电子战以迷惑德军:6月5月夜间,“海王”行动开始以排山倒海之势迅猛地展开了,几千艘参战舰艇载着首批登陆的十几万大军在黑夜中涌向海峡对面。同时,电子战也开始全面实施。盟军的第一步措施是要阻塞德军沿海雷达的信道,为此,盟军除对各主要雷达站进行了重点空中轰炸以外,还使用了20架装有大功率“轴心”干扰机的飞机在18000米的高度上沿着英国南部沿海不停地飞行,阻止仍在工作的雷达对接近诺曼底的舰船编队的探测。为牵制德军部署在加莱的主力部队,一支“模拟舰队”也离开多佛尔附近的各港口,开始航渡。这支舰队由很多小船组成,船上装着特制的金属板,后面拖着浮标和涂敷着金属膜的气球,这些模拟物暴露在德军雷达的电磁辐射中,在德军雷达屏上产生了与大军舰一样强的回波。一些空中的飞机同时投入大量干扰物和箔条,制造了一支模拟的“护航舰队”。
                      
    关于盟军在登陆时为何受到重创,原因在于:
                      
    A.希特勒一方拥有号称“大西洋壁垒”的防御带,防御带从挪威一直绵延至西班牙,由一万五千个相互支撑的混凝土火力点组成,30万人把守。希特勒在1943年11月作出了盟军将进攻的判断后,又任命隆美尔为“特种任务集团军群司令”,率两个集团军屯驻于纵深地带,负责机动防御。到1944年春天,德军在西线总共集结了58个战斗师和7个装甲师。德军重兵把守,是以逸待劳。
                      
    B. 而盟军是在恶劣天气渡海作战,困难较大。
                      
    问题(4)盟军登陆成功的经验有哪些?这一问题由丁组负责。程序如上,最后得出结论:A.登陆时间和地点的选择出敌不意出;B.压倒敌人的优势火力;C.侧翼的接应作战;D.登陆空军协同作战;E.建立人工码头;F.快速有效的后勤物资补给。
                      
    最后由学生分小组自主探究诺曼底登陆对统一台湾的启示。
                      
    网上搜寻台湾军事布防图,及台湾地形、地貌图和台湾的工业布局图;搜寻台独势力的言行及其所谓“依据”;了解台湾的武器装备及兵力情况;了解我国大陆的武器装备,兵力部署,对武力统一台湾的民意调查结果等情况。
                      
    [活动拓展]如何尽快和平统一台湾(论文)。
                      
    [参考书目]
                      
    1.《八二三炮击金门》;
                      
    2.《西方军事史》。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