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研究与实验
  • 以“新课程”理念培育历史思维能力——“九一八事变”一课的教学尝试
  • 浅析北宋初期对辽军事失败的原因
  • 探究活动的自主开发在历史课程改革中的探索与运用
  • 历史新课改和讨论法教学的实施
  • 联系家乡实际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
  • 一节初高中衔接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 我从教四十年的历史教学观
  • “诺曼底登陆的启示”研究性学习方案
  • 历史辩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
  • 最新热门    
     
    论高中历史研讨课的教学

    所谓“教学方式”,是指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常用的历史教学方式很多,如“课堂讨论教学法”、“‘四层次’教学法”、“‘五疑式’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式有的着重于新课的讲授,有的则强调于复习课教学。但它们几乎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把时间局限于课堂上,而忽略了课堂的延伸。实际上如果没有学生上课前必要的知识准备,光靠堂上40分钟是很难完成学习任务的。因而经常出现教师“启”而学生却不“发”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高中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各科都需要时间。我们历史教师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真正培养学生读史、思史、用史的能力是应该认真研讨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早已被公认,但它却往往得不到很好的遵守,结果学生的学习往往达不到最佳效果。如何上好高中历史课呢?我认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在更大程度上让学生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其多种思维能力。有的教师提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式,有的则提倡“将教案交给学生,作业留给自己”的教学方式。对于这些教学方式笔者都认同,但我认为还不够开放。我认为以“把问题交给学生,师生共同探讨”为特征的“研讨课”教学方式更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所谓“研讨”课教学,是指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预留几天时间,让学生积极思考,最后通过课堂上师生的共同讨论,得出科学结论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与单纯要求学生预习相比较,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更具目的性、探究性、创造性。同时这种方式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通过课堂教学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对其自学“成果”进行评估,进一步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使课堂的“教”与学生课外的“学”实现和谐的统一。

      “研讨课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